唐玄宗:經魯祭孔子而嘆之
唐玄宗簡介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出生在神都洛陽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第三子母竇德妃廟號玄宗又因其謚號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清朝為避諱康熙皇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圣文神武皇帝生于神都洛陽性英明果斷多才多藝知曉音律擅長書法儀表雄偉俊麗[1]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712年李旦禪位于李隆基后賜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國家的最高統治權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他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后期寵愛楊貴妃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后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756年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762年病逝葬于泰陵
經魯祭孔子而嘆之
朝代:唐代 作者: 唐玄宗
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
地猶鄹氏邑,宅即魯王宮。
嘆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
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
譯文
孔老夫子一生奔波,究竟有何所求?
忙忙碌碌周游列國,疾惡鄙陋世俗,
先圣誕生于鄒氏邑,后來遷居曲阜;
這宅院魯王原想毀它,而擴建宮府。
孔子曾經嘆息:鳳凰不至生不逢時;
見麒麟他傷心哭說,我已窮途末路!
而今到此,瞻仰兩楹間對他的祭奠;
與他當年夢見坐享其間,并無不殊。
韻譯
孔老夫子一身奔波,究竟有何所求?忙忙碌碌周游列國,疾惡鄙陋世俗。
先圣誕生于鄒氏邑,后來遷居曲阜;這宅院魯王原想毀它,而擴建宮府。
孔子曾經嘆息:鳳凰不至生不逢時;見麒麟他傷心哭說,我已窮途末路!
而今到此,瞻仰兩楹間對他的祭奠;與他當年夢見坐享其間,并無不殊。
注釋
(1)經魯祭孔子:開元十三年,唐玄宗到泰山祭天,途經孔子宅,派出使者祭孔子墓。魯,今山東曲阜,為春秋時魯國都城。
(2)何為者,猶“何為乎”。棲棲:忙碌不安的樣子,形容孔子四方奔走,無處安身。《論語·憲問》:“丘何為是棲棲者歟?”
(3)鄹,春秋時魯地,在今山東曲阜縣東南。孔子父叔梁紇為鄹邑大夫,孔子出生于此,后遷曲阜。鄹氏邑,鄹人地。
(4)宅即句:相傳漢魯共(恭)王劉余(景帝子)曾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及升堂,聞金石絲竹之音,乃不敢壞。
(5)嘆鳳句:《論語·子罕》:“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說鳳至象征圣人出而受瑞,今鳳凰既不至,故孔子遂有身不能親見圣之嘆。否,不通暢,不幸。身否,身不逢時之意。
(6)傷麟句:麟,瑞獸,象征太平盛世。相傳孔子見人捕獲了麟,曾大為悲痛地說:麟出而死,我的愿望無法實現了。見《公羊傳·哀公十四年》:“麟者仁獸也,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 孔子曰:‘孰為來哉!孰為來哉!’反袂拭面,涕沾袍。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 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獲麟, 孔子 曰:‘吾道窮矣!’”
(7)今看兩句:《禮記·檀弓上》,記孔子曾語子貢云:“予疇昔之夜,坐奠于兩楹之間。……予殆將死也。”殷制,人死后,靈柩停于兩楹之間,孔子為殷人之后,故從夢境中知道自己快要死了。兩楹奠喻祭祀的莊嚴隆重。兩楹:指殿堂的中間。楹:堂前直柱。奠:致祭。整句大意為:孔子說他曾經夜夢自己坐于兩柱之間受人祭奠,他的夢于今天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