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故事《買鞭炮》
童話重在刻畫形象,教訓意味不那么強,教育意義往往寓于整個故事之中,不直接點出來,科學童話則重在知識的傳播。小編為大家整理了《買鞭炮》的童話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買鞭炮》
過新年,放鞭炮。
動物們也要過新年,所以它們也要放鞭炮。
誰去買鞭炮?
小熊說:“我去買!”
小熊一步一步地走進城去了。
小熊并沒見過鞭炮,只是聽說鞭炮是圓柱形的,外面陣一層紙包著。
小熊在城里的商店里逛啊逛,鞭炮真難找。后來,小熊進了食品店,它發現了一筒山楂片。
“啊,那定是鞭炮,”小熊想:“圓柱形,外面有一層紙包著。沒錯,沒錯!”
小熊買了筒山楂片,高高興興地回去了。
大家都圍著小熊,要看放鞭炮。
小熊小心地點著外面的一層紙,可紙燒光了,也沒聽見響聲,卻露出紅紅的小圓燈。小猴上前仔細一看,原來是山楂片。
“真是個笨熊,把山楂片當鞭炮。”小猴說,“我去買,我去買!”
小猴蹦蹦跳跳地進城去了。
小猴也沒見過鞭炮,只是聽說鞭炮外面有導火線。
小猴在城里的商店里逛啊逛,后來,小猴進了雜貨店,它發現了蠟燭。
“這準是鞭炮,”小猴想,“瞧,那里有導火線。沒錯,沒錯!”
小猴買了蠟燭,高高興興地回去了。
大家又圍住了小猴,要看放鞭炮。
小猴點燃了“導火線”,看著“鞭炮”慢慢地燃燒。直別燃光了,也沒聽到鞭炮響。
狐貍走過去,看看“鞭炮”,使勁地想了想,知道這是蠟燭。
“真是傻猴,蠟燭、鞭炮不分。”狐貍說,“我去買,我去買!”
狐貍雖然也沒見過鞭炮,但它卻聰明極了。它到了城里,什么商店也不去,卻專門找放鞭炮的小男孩。嗬,還真讓他找到了。
一個小男孩點燃了一只鞭炮,“嘭——”好響的聲音。
一會兒,這只鞭炮掉到地上,狐貍趕緊撿起來,高高興興地回去了。
“這才是真正的鞭炮,”狐貍舉起鞭炮,對圍上來的動物們說,“我親耳聽到鞭炮聲。”
狐貍點燃了鞭炮,可這鞭炮也沒響。
這一年,動物們過了新年,卻沒放鞭炮,因為它們買不到會響的鞭炮!
編者按:
童話是一種比較適合兒童閱讀的文學題材,它按照兒童的心理特點和需要,通過豐富的幻想和夸張的手法來塑造鮮明的形象,用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和淺顯易懂的語言文字反映現實生活,抑惡揚善,起到教育人的目的。
童話一般有四種:擬人體童話(代表作如《木偶奇遇記》)、超人體童話(代表作如《巨人的花園》)、常人體童話(代表作如《皇帝的新裝》)、知識體童話等等。閱讀時,要深入作者幻想的世界,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有的童話在文章中借主人公之口或用總結性語言把要說的道理直接說出來了,有的則須認真閱讀理解,深入分析文章,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因此閱讀童話時,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領悟生活真諦。
而且童話表現出了我們對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因此那往往與生活的現實是相違背的。
另外,童話能讓人長知識,讓人快樂,人類就是在童話的指導下長大的。著名心理專家郝濱老師認為:“如果家長能有意識地選擇一些優秀的童話和孩子們一起閱讀,非常有助于幫助孩子建構精神世界。對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觀察能力、溝通能力、想象力、創造力,還有共情能力等等,都有著難以估量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人類童話發展源遠流長,古代的神話與民間故事也可算是童話的一種。人類的童話作家兩大最杰出的代表都是北歐人,丹麥的安徒生和瑞典的塞爾瑪·拉格霍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