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馬文言文翻譯及原文
《塞翁失馬》原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塞翁失馬》翻譯
有位擅長推測吉兇掌握術數的人居住在靠近邊塞的地方,他們家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們都前來慰問他。那老人說:“這為何不會是一種福氣?”過了幾個月,那匹馬帶著胡人的良馬回來了。人們都前來祝賀他們一家。那老人說:“這說不定就是一種災禍呢?”
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喜歡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得大腿骨折。人們都前來慰問他。那老人說:“這為何不會是一種福氣?”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境一帶,壯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戰。靠近邊境一帶的人,絕大部分都死了。唯獨這個人因為腿瘸的緣故免于征戰,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塞翁失馬》古文鑒賞
從寓言本身包含的思想傾向來看,存在與主流思想不和諧的因素:“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胡人大舉入侵,國難當頭,青壯年都拿起武器去打仗了,而且有那么多的人在戰場上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足見戰爭之慘烈。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善術者”父子沒有盡匹夫之責,倒是“以跛之故”保全了性命。
問題不在于“父子”是否上戰場,畢竟年老和腿瘸的客觀現實給了他們沒上戰場的理由。問題的關鍵是作者把“父子”因為沒有上戰場而保全了性命當做了莫大的“福”分,并為之而慶幸。這與培養愛國主義感情、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的要求很不一致。
《塞翁失馬》道理啟示
整句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
啟示:人的心態,一定要樂觀向上,任何事情都有二面性,不好的一面,有可能向好的一面轉化。
世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斷發展變化,福與禍,這對矛盾體的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完全可以向各自的相反方向轉化的。世界一直處在不斷運動之中,事物一直處在不停變化之中,如何在這不斷變化中,掌握我們自己的人生方向,這是我們人生的最難的選擇。
《塞翁失馬》的故事
戰國時期,靠近北部邊城,住著一個老人,名叫塞翁。塞翁養了許多馬,一天,他的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鄰居們聽說這件事,跑來安慰,勸他不必太著急,年齡大了,多注意身體。塞翁見有人勸慰,笑了笑說:“丟了一匹馬損失不大,沒準會帶來什么福氣呢。”
鄰居聽了塞翁的話,心里覺得很好笑。馬丟了,明明是件壞事,他卻認為也許是好事,顯然是自我安慰而已。過了幾天,丟失的馬不僅自動返回家,還帶回一匹匈奴的駿馬。
鄰居聽說了,對塞翁的預見非常佩服,向塞翁道賀說:“還是您有遠見,馬不僅沒有丟,還帶回一匹好馬,真是福氣呀。”塞翁聽了鄰人的祝賀,反而一點高興的樣子都沒有,憂慮地說:“白白得了一匹好馬,不一定是什么福氣,也許惹出什么麻煩來。”
鄰居們以為他故作姿態純屬老年人的狡猾。心里明明高興,有意不說出來。
塞翁有個獨生子,非常喜歡騎馬。他發現帶回來的那匹馬顧盼生姿,身長蹄大,嘶鳴嘹亮,膘悍神駿,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馬。他每天都騎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興得有些過火,打馬飛奔,一個趔趄,從馬背上跌下來,摔斷了腿。鄰居聽說,紛紛來慰問。
塞翁說:“沒什么,腿摔斷了卻保住性命,或許是福氣呢。”鄰居們覺得他又在胡言亂語。他們想不出,摔斷腿會帶來什么福氣。不久,匈奴兵大舉入侵,青年人被應征入伍,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能去當兵。入伍的青年都戰死了,唯有塞翁的兒子保全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