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箱里的老鼠歇后語_風箱里的老鼠打一歇后語
風箱里的老鼠歇后語
因為:風箱是從兩邊拉扯進風來點火助燃的設施,,如果有老鼠鉆進了風箱內部,它必然是兩面受風的;所以人們用風箱里的老鼠來比喻夾在矛盾雙方之間兩邊受氣的可憐人。
風箱里的老鼠歇后語的接龍
兩頭受氣 → 氣壯如牛 → 牛衣歲月 → 月下風前 → 前庭懸魚 → 魚尾雁行 → 行濁言清 → 清廉正直 → 直搗黃龍 → 龍馬精神 → 神怒人棄 → 棄其余魚 → 魚貫而行 → 行滿功成 → 成一家言 → 言為心聲 → 聲氣相求 → 求死不得 → 得月較先 → 先言往行 → 行不逾方 → 方剛血氣 → 氣吞湖海 → 海涵地負 → 負才使氣 → 氣得志滿 → 滿面含春 → 春光如海 → 海闊天高 → 高躅大年 → 年誼世好 → 好夢難成 → 成人之善 → 善門難開 → 開國濟民 → 民胞物與 → 與日俱積 → 積甲如山 → 山陰乘興 → 興致勃發 → 發憤忘食 → 食方于前 → 前庭懸魚 → 魚貫而進 → 進退裕如 → 如風過耳 → 耳鬢斯磨 → 磨礪自強 → 強兵富國 → 國泰民安 → 安心樂意 → 意在筆前 → 前功皆棄 → 棄逆歸順 → 順天應人 → 人莫予毒 → 毒手尊前 → 前因后果 → 果于自信 → 信賞必罰 → 罰不當罪 → 罪惡昭彰 → 彰善癉惡 → 惡貫滿盈 → 盈科后進 → 進退兩難 → 難分難解 → 解甲歸田 → 田月桑時 → 時和年豐 → 豐取刻與 → 與世偃仰 → 仰人鼻息 → 息息相通 → 通權達變 → 變化無窮 → 窮途末路 → 路不拾遺 → 遺臭萬年 → 年深日久 → 久懸不決 → 決一死戰 → 戰天斗地 → 地利人和 → 和而不唱 → 唱籌量沙 → 沙里淘金 → 金屋藏嬌 → 嬌生慣養 → 養精畜銳 → 銳不可當 → 當頭棒喝 → 喝西北風 → 風雨同舟 → 舟中敵國 → 國色天香 → 香火因緣 → 緣木求魚 → 魚龍混雜 → 雜七雜八 → 八拜之交 → 交頭接耳 → 耳鬢斯磨 → 磨磚成鏡 → 鏡花水月 → 月旦春秋 → 秋高氣爽 → 爽然若失 → 失驚打怪 → 怪誕不經 → 經久不息 → 息事寧人 → 人言嘖嘖 → 嘖有煩言 → 言必有中 → 中庸之道 → 道路以目 → 目瞪口呆 → 呆頭呆腦 → 腦滿腸肥 → 肥馬輕裘 → 裘弊金盡 → 盡力而為 → 為富不仁 → 仁至義盡 → 盡心竭力 → 力透紙背 → 背道而馳
風箱里的老鼠歇后語的拓展一
老鼠同貓睡—— 練膽子
老鼠響滿了三斗六—— 惡貫滿盈
老鼠娶媳婦—— 小打小鬧
老鼠爬香爐—— 碰了一鼻灰
老鼠睡貓窩—— 送來一口肉(比喻沒費力氣,得來意外的收獲)
老鼠鉆風箱—— 兩頭受氣(比喻受兩方面的抱怨或責難。或兩頭不討好)
老鼠鉆進了牛角—— 越往后越緊(比喻越來越不寬裕)
老鼠留不得隔夜糧—— 好吃(比喻嘴饞手懶)
一百只老鼠咬貓—— 沒有一個敢下口
貓兒抓老鼠—— 祖傳手藝貓兒
捉老鼠狗看門—— 各守本分(比喻份內事,各人有各人的職責)
開水潑老鼠—— 不死也要脫層皮(比喻后果十分慘重)
陰溝里的老鼠—— 明的不敢來暗地里來
滿身沾油的老鼠往火里鉆—— 哪還有它好過的(比喻日子很不好過。或十分不好受)
蘇州老鼠走到杭州偷吃—— 走也走瘦了
鍋堂里的老鼠—— 灰溜溜
滾湯潑老鼠—— 一窩都是死
聽見貓叫身子抖—— 膽小如鼠
屬老鼠的—— 能吃不能拿
糧店里的老鼠—— 有損無益
臼鼠走親戚—— 土來土去
臼鼠拖南瓜—— 咋辦
臼間老鼠—— 嘴尖牙利
點擊下頁查看更多風箱里的老鼠歇后語的拓展相關內容
p副標題e
風箱里的老鼠歇后語的拓展二
寶囊里取物——手到擒來
寶塔頂上的寶葫蘆——尖上拔尖
保險柜掛大鎖——萬無一失
保險柜里安雷管——暗藏殺機
報國寺里賣駱駝——沒有那個事(寺)
報時的雄雞——不用催
報紙上的社論——句句講真理
抱黃連敲門——苦到家了
抱雞婆打擺子——窩里戰;又撲又顛
抱雞婆長胡子——窩里老
抱緊肚子裝飽漢——空虛
抱木頭跳江——不成(沉)
抱菩薩洗澡——淘神
抱元寶跳井——舍命不舍財;愛財舍命
抱在懷里的西瓜——沒跑;跑不了;十拿九穩
抱著茶壺喝水——嘴對嘴
抱著燈心救火——惹火燒身;引火燒身
抱著搟面杖當笙吹——一竅不通
抱著孩子拜天地——雙喜臨門
抱著葫蘆不開瓢——死腦筋
抱著黃連做生意——苦心經營
抱著金磚挨餓——活該
抱著蠟燭取暖——無濟于事
抱著木棍推磨——死轉圈兒
抱著琵琶跳井——越談(彈)越深
抱著錢匣子睡覺——財迷心竅;財迷
抱著石頭跳深淵——死不回頭
抱著鐵耙子親嘴——自找釘子碰
抱著香爐打噴嚏——觸一鼻子灰;碰一鼻子灰
豹子吃馬鹿——好大的胃口
豹子進山——渾身是膽
鮑叔識管仲——知心
暴風雨中的航船——頂風破浪
暴雨前的閃電——大發雷霆
爆米花沏茶——泡湯了
爆竹店里夫人——熱鬧;自作自受
爆竹脾氣——一點就著;點火就著
杯弓蛇影——自相驚擾
杯水車薪——無濟無事;不濟事
風箱的介紹
以前農村家家戶戶灶房里都有用磚砌成的鍋灶,旁邊放著一個風箱。鍋里填好水以后,點燃柴禾放進鍋灶口里面,右手拉風箱,左手添柴火。
風箱,用來產生風力的設備,由一個木箱、一個推拉的木制把手和活動木箱構成。操作人員用手拉開活動木箱,空氣通過進氣口使風箱的皮橐內充滿空氣,而且并不塌縮,再拉動其體能夠將其內的空氣壓出, 空氣通過輸風管,可以進入熔煉爐中,用于煉鐵。最常見的一種由木箱、長方形活動木箱構成,用來鼓風,使爐火旺盛。
風箱的由來
最早使用于強制鼓風的器具為扇和吹管, 古埃及金匠曾經使用帶陶風嘴的吹管, 印加人有時以8至12根銅管同時吹煉。稍后,發明了以獸皮制作的鼓風皮囊,囊的兩端分設風管和由操作者控的活塞進風口。此種簡陋的鼓風器在近代仍然被一些地區采用。 埃及 第十八王朝勒克米爾(Rekhmir,約 公元前15世紀)墓的壁畫中繪畫有罐狀腳踏鼓風器的圖象。進風時,操作者用繩索拽起皮囊,隨后踩下,將風鼓入煉爐內,每爐配備鼓風器四具,兩人相向操作。
橐(亦稱 橐龠)是一種鼓風器;橐是以牛皮制造而成的風袋;龠原來是指吹口管樂器,在詞語中則是喻喻為輸風管。根據歷史記載,橐于戰國時代已經存在。《 老 子&8231;道經》用橐 比喻 空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漢朝 文獻中論及橐龠者甚眾; 山東 滕縣出土的漢朝冶鐵畫像石中就有橐的畫面,它有3個木環、兩塊圓板,外敷皮革而成。拉開皮橐,空氣通過進氣閥而入橐;壓縮皮橐,橐內的空氣通過排氣閥而進入到輸風管,最后再進入冶煉爐爐中。漢朝冶鐵的技術得以大幅度地發展,與橐的 動力的改進有密切的關系。鼓風器本身即皮制的橐,大概應至 唐朝及 宋朝年間。
風箱的發展
這真是個極其簡單而又聰明的發明。在一個其作用的長方形箱子,箱子的兩端各有一個進氣口:用手將長方形箱子拉出時,空氣從遠端被吸進來;當它被推進時,空氣則從近側被吸進來。在向里和向外的兩個過程中,空氣被吸進箱內;而在這兩種情況下被壓縮部分的空氣被推進到一側室中,并在那里通過排氣口被排出去。它不僅能鼓風,也能噴射液體。
它在老子的哲學巨著中被描述如下:對它推拉得越多,給出的風量越大。天地之間不正像風箱嗎?雖然它空,卻不會窮盡。老子的著述時代,雖然傳統上認為是公元前6世紀,最保守的估計約在公元前4世紀,哪種說法都可能是正確的。文中的第三句至關重要,因為它似乎指雙動活塞式風箱的連續動作。《老子口道經》用它比喻空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這是說,皮橐內充滿空氣而不塌縮,用手拉動活動木箱,又將其內空氣壓出。空氣通過輸風管可進入熔煉爐中。
漢代典籍中論及橐龠者甚眾。山東滕縣出土漢代冶鐵畫像石中有橐的畫面。它有三個木環、兩塊圓板、外敷皮革而成。拉開皮橐,空氣通過進氣閥而入橐;壓縮皮橐,橐內空氣通過排氣閥而進入輸風管,再入冶煉爐中,這是單橐作業,至遲在戰國時期,出現了多橐并聯或串聯的裝置,名為“橐籥”,漢代又稱之為“排橐”。
雙動活塞式風箱是中國在鼓風技術方面最重要的發明,它出現于唐代或宋代。公元1280年印制的《演禽斗數
三世相書》中,刊載有一幅世界上最古老的雙動式活塞風箱圖,相傳該書是唐初袁天罡所撰,宋代初次刊行。明代《天工開物》中所載的活塞式風箱,與此類似。活塞式風箱正逆行程都作有用功,用手拉動活動木箱,每行程中一端排氣鼓風,一端同時吸取等量空氣,因而能提供連續風流,提高鼓風效率,是鼓風技術上的重大進步。歐洲直至公元1716年方發明了類似的雙動往復式水泵,為后來的活塞式機械打開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