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小孩子的寓言故事
適合小孩子的寓言故事篇1:濫竽充數(shù)
古時候,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手下有300個善于吹竽的樂師。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300個人在一起合奏給他聽。
有個南郭先生聽說了齊宣王的這個癖好,覺得有機可乘,是個賺錢的好機會,就跑到齊宣王那里去,吹噓自己說:“大王啊,我是個有名的樂師,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著節(jié)拍顫動,我愿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齊宣王聽得高興,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那支300人的吹竽隊中。
這以后,南郭先生就隨那300人一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一樣拿優(yōu)厚的薪水和豐厚的賞賜,心里得意極了。
其實南郭先生撒了個彌天大謊,他壓根兒就不會吹竽。每逢演奏的時候,南郭先生就捧著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也搖晃身體,人家擺頭他也擺頭,臉上裝出一副動情忘我的樣子,看上去和別人一樣吹奏得挺投入,還真瞧不出什么破綻來。南郭先生就這樣靠著蒙騙混過了一天又一天,不勞而獲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長,過了幾年,愛聽竽合奏的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min)王繼承了王位。齊湣王也愛聽吹竽,可是他和齊宣王不一樣,認為300人一塊兒吹實在太吵,不如獨奏來得悠揚逍遙。于是齊湣王發(fā)布了一道命令,要這300個人好好練習(xí),作好準(zhǔn)備,他將讓它300人輪流來一個個地吹竽給他欣賞。樂師們知道命令后都積極練習(xí),想一展身手,只有那個濫竽充數(shù)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惶惶不可終日。他想來想去,覺得這次再也混不過去了,只好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這樣不學(xué)無術(shù)靠蒙騙混飯吃的人,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終逃不過實踐的檢驗而被揭穿偽裝。我們想要成功,唯一的辦法就是勤奮學(xué)習(xí),只有練就一身過硬的真本領(lǐng),才能經(jīng)受得住一切考驗。
適合小孩子的寓言故事篇2:人和公驢
最初,上帝在同一天創(chuàng)造了人和公驢。兩種動物本來是平等的,并無高下的差別。由于上帝的一種興趣,他在創(chuàng)造各種動物的泥里,加了不同的佐料。在創(chuàng)造人的泥里,他加了智慧和狠毒兩種佐料,而在創(chuàng)造公驢的泥里只加了溫馴地服從一種佐料。這樣,就在兩種動物中種下了差別的因素。
人建造了房子,過著較為舒適的生活,驢子卻不會。
人對驢子說:“住到我這兒來吧,我給你嚼干草。”
驢子感激不盡。
“不過,你得給我拉車,給我作為坐騎。”人說。
驢子認為那是理所當(dāng)然。
“你不得偷懶,如果你敢發(fā)犟,我就抽你的皮。”人說。
驢子認為那也不過分。
驢子長大了,后來它無緣無故地?zé)灒X得似乎有某種需要。
人發(fā)現(xiàn)了,說:“看來需要給你動點手術(shù)。”
驢自然服從。如此人把驢子閹割了。驢子盡管很難受,但它還是相信,這肯定是非常必要的。
他們非常協(xié)調(diào)地生活下去,年年月月。
終于到了時候,人對驢說:“辛苦了,伙計!我得給你一個歸宿。”
驢洗耳恭聽,欣然從命。
他們駕了一部車子,人坐在車上,讓驢子拖著,說:“去這一趟,你拖著我,回來時我再拖你。”
這無疑是非常公平的。他們出發(fā)了,目的地是驢馬的屠宰場。
人和驢子的第一出戲就這么結(jié)束。這種關(guān)系就成為后來他們世世代代相處的固定的模式。如此,既有智慧又狠毒的人就成為人,只有一味溫馴地服從的驢子就成了畜牲。
適合小孩子的寓言故事篇3:一枚熒光蛋
母鴨看見螢火蟲在夜里閃閃發(fā)光,便產(chǎn)生了一個新奇的念頭:生一枚熒光蛋。它找螢火蟲幫忙,螢火蟲們爭著把自己身上的熒光粉灑在鴨子吃的青草尖上。不久,母鴨果真生下了一枚奇異的蛋,在漆黑的夜里,能發(fā)出幽幽的熒光。
這事兒把家禽家畜全都轟動了。大伙兒贊嘆道:“這枚珍貴的熒光蛋,一定會變成一只美麗的熒光小鴨。”大家請老母雞孵蛋,老母雞滿口答應(yīng),精心地孵著。越孵,蛋越發(fā)亮。樂得大伙兒圍著老母雞和熒光蛋,唱啊,跳啊,十分開心。
唯獨漂亮的公雞越來越不舒服,它生怕熒光小鴨出世后會超過自己。這天黃昏,趁老母雞去進晚餐,公雞乘機在蛋殼上狠狠地啄了一口。頓時,“吱溜”一聲響,從啄破的小洞口里鉆出一線光流,直射云霄去了。大伙兒趕來一看,只剩下一個普通的蛋殼。母鴨、母雞傷心得哭了起來。只見那光流凝聚在空中,變成了一顆閃光的星星。
從此,母鴨常常在夜晚生蛋,為的是不讓公雞發(fā)現(xiàn);母雞孵蛋時,就連吃飯也不敢挪窩,只怕公雞再去啄蛋。公雞呢,干了虧心事,受到大伙兒的責(zé)備,它自己也很后悔。所以,在天亮前,公雞總是對快要逝去的星星高叫:“喔……回來喲!喔……回來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