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廣播稿
寓言的目的是讓讀者理解寓言故事中所蘊含的寓意,但對寓意的理解需以理解寓言中的語言使用為基礎。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寓言故事廣播稿,希望大家喜歡。
寓言故事廣播稿篇1:活到老學到老
晉平公作為一位國君,政績不平,學問也不錯。在他70歲的時候,他依然還希望多讀點書,多長點知識,總覺得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實在是太有限了。可是70歲的人再去學習,困難是很多的,晉平公對自己的想法總還是不自信,于是他去詢問他的一位賢明的臣子師曠。
師曠是一位雙目失明的老人,他博學多智,雖眼睛看不見,但心里亮堂著呢。晉平公問師曠說:“你看,我已經70歲了,年紀的確老了,可是我還很希望再讀些書,長些學問,又總是沒有信心,總覺得是否太晚了呢?”
師曠回答說:“您說太晚了,那為什么不把蠟燭點起來呢?”
晉平公不明白師曠在說什么,便說:“我在跟你說正經話,你跟我瞎扯什么?哪有做臣子的隨便戲弄國君的呢?”
師曠一聽,樂了,連忙說:“大王,您誤會了,我這個雙目失明的臣子,怎么敢隨便戲弄大王呢?我也是在認真地跟您談學習的事呢。”
晉平公說:“此話怎么講?”
師曠回答說:“我聽說,人在少年時代好學,就如同獲得了早晨溫暖的陽光一樣,那太陽越照越亮,時間也久長。人在壯年的時候好學,就好比獲得了中午明亮的陽光一樣,雖然中午的太陽已走了一半了,可它的力量很強、時間也還有許多。人到老年的時候好學,雖然已日暮,沒有了陽光,可他還可以借助蠟燭啊,蠟燭的光亮雖然不怎么明亮,可是只要獲得了這點燭光,盡管有限,也總比在黑暗中摸索要好多了吧。”
晉平公恍然大悟,高興地說:“你說得太好了,的確如此!我有信心了。”
誠然,不愛學習,即使大白天睜著眼,也只能兩眼一抹黑;只有經常學習,不論年少年長,學問越多心里越亮堂,才不至于盲目處事、糊涂做人。
寓言故事廣播稿篇2:守株待兔
宋國有一個農民,每天在田地里勞動。一年四季,早上天一亮就起床,扛著鋤頭往田野走;傍晚太陽快落山了,又扛著鋤頭回家。他實在是很辛苦。
有一天,這個農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從草叢中竄出來。野兔見到有人而受了驚嚇。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農夫地頭的一截樹樁子上,折斷脖子死了。農夫放下手中的農活,走過去撿起死兔子。他非常慶幸自己的好運氣。
晚上回到家,農夫把死兔交給妻子。妻子做了香噴噴的野兔肉,兩口子有說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頓。
第二天,農夫照舊到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不像以往那么專心了。他干一會兒就朝草叢里瞄一瞄、聽一聽,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竄出來撞在樹樁上。就這樣,他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該鋤的地也沒鋤完。直到天黑也沒見到有兔子出來,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
第三天,農夫來到地邊,已完全無心鋤地。他把農具放在一邊,自己則坐在樹樁旁邊的田埂上,專門等待野兔子竄出來。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天。
后來,農夫每天就這樣守在樹樁邊,希望再撿到兔子,然而他始終沒有再得到。而農夫地里的野草卻越長越高,把他的莊稼都淹沒了。農夫因此成了宋國人議論的笑柄。
把一次偶然的事件當作常有的現象、看成是一種必然規律的做法是缺乏根據和十分輕率的。一個人如果那樣去看問題,就會做出像這個宋國人一樣的蠢事來。
寓言故事廣播稿篇3:蒙鳩筑巢
趙襄王向王子期學習駕車技巧,剛剛入門不久,他就要與王子期比賽,看誰的馬車跑得快。可是,他一連換了三次馬,比賽三場,每次都遠遠地落在王子期的后面。
趙襄王這下可不高興了,他于是叫來王子期,責問道:“你既然教我駕車,為什么不將真本領完全教給我呢?你難道還想留一手嗎?”
王子期回答說:“駕車的方法、技巧,我已經全部教給大王了。只是您在運用的時候有些舍本逐末,忘卻了要領。一般說來,駕車時最重要的是使馬在車轅里松緊適度,自在舒適;而駕車人的注意力則要集中在馬的身上,沉住氣,駕好車,讓人與馬的動作配合協調,這樣才可以使車跑得快,跑得遠。可是剛才您在與我賽車的時候,只要是稍有落后,你的心里就著急,使勁鞭打奔馬,拼命要超過我;而一旦跑到了我的前面,又時常回頭觀望,生怕我再趕上您。總之,您是不顧馬的死活,總是要跑到我的前面才放心。其實,在遠距離的比賽中,有時在前,有時落后,都是很正常的;而您呢,不論領先還是落后,始終心情十分緊張,您的注意力幾乎全都集中在比賽的勝負上了,又怎么可能去調好馬、駕好車呢?這就是您三次比賽、三次落后的根本原因啊。”
趙襄王賽車時心不在馬,終致失敗的教訓說明: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專心致志,集中精力,掌握要領,不計功利,努力將每一件事情做好。如果過于患得患失,為名利所累,往往會事與愿違,把事情的結果弄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