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五年級上冊
中國的寓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起源于殷商,萌發于春秋,形成于戰國。關于五年級上冊的寓言故事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寓言故事五年級上冊篇,希望你們喜愛!
寓言故事五年級上冊篇1:優孟哭馬
楚莊王十分愛馬,特別是他最心愛的那幾匹馬,過著你想像不到的優裕生活。那幾匹馬住在豪華的廳堂里,身上披著美麗的錦緞,晚上睡在非常考究的床上,它們吃的是富有營養的棗肉,伺候那些馬的人數竟是馬的3倍。由于這些馬養尊處優,又不出去運動,因此其中有一匹馬因為長得太肥而死去了。這一下可真讓莊王傷心極了。他要為這匹馬舉行隆重的葬札。一是命令全體大臣向死馬致哀,二是用高級的棺槨(guo)以安葬大夫的標準來葬馬。大臣們實在難以接受楚莊王這些過分的決定,他們紛紛勸阻莊王不要這么做。可是楚莊王完全聽不進去,還生氣地傳下命令說:“誰要是再敢來勸阻我葬馬,一律斬首不饒。”
優孟是個很有智慧的人,聽說這件事后,他徑直闖進宮去,見到楚莊王便大哭起來。楚莊王吃驚地問他說:“你為什么哭得這么傷心呀?”
優孟回答說:“大王心愛的馬死了,實在讓人傷心,要知道那可是大王所鐘愛的馬呀,怎么能只用大夫的葬禮來辦理馬的喪事呢?這實在太輕視了。應該用國君的葬禮才對啊。”
楚莊王問道:“那你認為應怎樣安排呢?”
優孟回答說:“依我看,應該用美玉做馬的棺材,再調動大批軍隊,發動全城百姓,為馬建造高貴華麗的墳墓。到出喪那天,要讓齊國、趙國的使節在前面開路;讓韓國、魏國的使節護送靈柩。然后,還要追封死去的馬為萬戶侯,為它建造祠廟,讓馬的靈魂長年接受封地百姓的供奉。這樣,天下所有的人才會知道,原來大王是真正愛馬勝過一切的。”
楚莊王頓時明白過來,非常慚愧地說:“我是這樣地重馬輕人嗎?我的過錯可真的是不小呀!你看我該怎么辦才好呢?”
優孟心中高興了,趁著楚莊王省悟過來的機會,他俏皮地回答說:“太好辦了。我建議,以爐灶為停,大銅鍋為棺,放進花椒佐料、生姜桂皮,把火燒得旺旺的,讓馬肉煮得香噴噴的,然后全部填進大家的肚子里就是了。”
一席話說得楚莊王也哈哈大笑起來。從此他也改變了原來愛馬的方式,把那些養在廳堂里的馬全都交給將士們使用,那些馬也得以經風雨、見世面,鍛煉得強壯矯健。
優孟因勢利導勸說楚莊王,收到良好的效果,對我們學會做思想工作也不無啟發。
寓言故事五年級上冊篇2:白頭神豬
很早以前,遼東一帶農村養的豬個個都是黑顏色的,這里的人們從來沒有見過其他顏色的豬,還以為天下的豬全都是黑色的。
有一年,張三家的一頭母豬下仔了,他高高興興地數著剛生下來的小豬:“一、二……”忽然,他停住了,張大了嘴半天合不攏。他驚奇地看到,豬窩里竟然躺著一頭白色的小豬仔!他忙奔出去,逢人就講:“我家的豬生了一頭白頭小豬,白頭的啊!”大家紛紛跑到他家里去親眼看看這白頭的小豬,個個稱奇。一時間,這件奇聞傳遍了全鄉。
人們興致勃勃地議論著這頭稀罕的小豬,鄉里年紀最老、見識最廣、說話也最有權威的人說:“我活了這么多年,第一次看到白頭豬。依我看,這頭豬一定是上天賜給我們的神豬,能夠帶來吉祥。我們應該把這頭尊貴的神豬送到京城里去獻給皇上,也好使我們鄉揚名天下啊!”大伙紛紛表示贊同,于是就開始搭架子、做紅花、置鑼鼓,緊張地籌備起來。
過了幾天,一切都準備停當,大家就派了幾個身強力壯的小伙子抬了用紅綢緞裝飾的架子,將白頭小豬放在上面,在一個能干人的帶領下,敲鑼打鼓,吹著喇叭,一路歡歡喜喜、熱熱鬧鬧地向京城出發了。
就這樣走了好幾天,來到了河東地面。人們驚訝地發現,那里莊戶人家養的豬幾乎個個都是白頭豬,普通得很。大家這才知道他們抬的準備獻給皇上的所謂“吉祥的神豬”其實也只是十分平凡的一頭小豬而已。人們面面相覷,又失望又沮喪,只好偃旗息鼓,帶著他們的小白豬回遼東去了。
這些人孤陋寡聞,竟然不知道世上還有別的顏色的豬以致于鬧了個大笑話。世界很大很大,我們所不了解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千萬不要在沒有調查清楚之前就隨便自吹自擂。
寓言故事五年級上冊篇3:百發百中
有一次,晉厲公攻伐鄭國。楚共王出兵援鄭,和晉軍相遇于鄢陵(即所謂的“鄢陵之戰”。鄢陵,今屬河南省)。戰斗中,晉將魏錡射傷了楚共王的眼睛。楚共王恨之入骨,就約養由基兩枝箭,要他代為報仇。結果,養由基只用了一枝箭就把魏錡射死,而把另一支箭還給楚共王復命。
在楚共王時,還有一個善射的人,名叫潘黨,能每箭射中箭靶的靶紅心。養由基對他說:“這還不算本事,要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楊柳葉子,才算差不多了。”潘黨不服,當即選定楊柳樹上的三片葉子,并標明號數,叫養由基退到百步之外,順序射去。養由基連射三箭,果然,第一箭中一號葉心,第二箭中二號葉心,第三箭中四號葉心,非常準確。
寓言故事五年級上冊篇4:百尺竿頭
宋朝時,長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號招賢大師。這位太師佛學造詣高深,時常到各地去傳道講經。
一天,招賢大師應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講經。前來聽講的僧人很多,大師講得深入淺出,娓娓動聽,聽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內除了大師的聲音外,一片寂靜。 招賢大師講經完畢后,一名僧人站立起來,問他行了一個禮,然后提了幾個問題,請求大師解答。大師還了禮,慢慢地作答起來。
那僧人聽到不懂處,又向大師提問,于是兩人一問一答,氣氛親切自然。
聽講的人發現,他倆談論的是有關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內容。為了說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賢大師當場出示了一份偈(ji)帖。所謂偈帖,就是佛教中記載唱詞的本子。但見大師指著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的竹罕并不算高,尚需更進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百尺竿頭”這則成語也稱““百丈竿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