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寓言故事的
寓言是一種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它以短小精煉的語言表達和富于哲理性見長。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源于寓言故事的篇,希望大家喜歡。
源于寓言故事的篇1:疑鄰偷斧
從前,在鄉下有一個人,他在自家的地窖中儲存種子的時候,將一把斧頭忘了從地窖中帶出來。幾天以后,他在又要用斧頭時,才發現自家的斧頭已經丟失了。放在自己家的斧頭到哪里去了呢?他在自己家的門后面,桌子下面,堆柴草的房里到處找遍了,還是沒有找到,他就懷疑是他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到底是不是鄰居家的兒子偷了呢?沒有證據不能亂講。于是,他仔細地觀察鄰居家那個兒子,覺得是他偷了斧頭了。看他那走路的樣子,很像是偷了斧頭的,不僅如此,連他的神態、動作、表情也像,甚至他說話時的聲調,都像是偷了斧頭一樣。總之,越看越像,幾乎可以肯定,就是他偷了我家的斧頭了!
又過了幾天,這個人又要到地窯去儲存物品了。當他挖開地窖門,下到地窖里的時候,發現了自家那把不見了好多天的斧頭正躺在自家地窖里的地面上。
到了第二天,這個人再去看鄰居家的兒子的時候,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就連笑的神態,一點兒也不像是偷斧頭的樣子了。
這篇故事告訴人們:遇到問題要調查研究再作出判斷,絕對不能毫無根據地瞎猜疑。疑神疑鬼地瞎猜疑,往往會產生錯覺。
源于寓言故事的篇2:堅瓠無用
齊國有一個名叫田仲的人,自命清高,不愿與達官貴人為伍而隱居鄉間,認為自己這樣做是十分明智的。
宋國有個叫屈谷的人到田仲那里去見他,對他說:
“我聽說過先生的大義,您是不愿仰人鼻息的人。我沒有什么別的本事,只會種莊稼蔬菜,特別是種葫蘆很有方法。現在,我有一個大葫蘆。它不僅堅硬得像石頭一般,而且皮非常厚,以致于葫蘆里面沒有空竅。這是我特意留下來的一只大葫蘆,我想把它送給您。”
田仲聽后,對屈谷說:
“葫蘆嫩的時候可以吃,老了不能吃的時候,它最大的用途就是盛放東西。現在你的這個葫蘆雖然很大,然而它不僅皮厚,沒有空竅,而且堅硬得不能剖開,像這樣的葫蘆既不能裝物,也不能盛酒,我要它有什么用處呢?”
屈谷說:“先生說的對極了,我馬上把它扔掉。不過先生是否考慮過這樣一個問題,您雖然是不仰仗別人而活著,但是您隱居在此,空有滿腦子的學問和渾身的本領,卻對國家沒有一點用處,您同我剛才說的那個大葫蘆不是一樣的嗎?”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不將自己的本領貢獻給國家、社會,僅僅只是在那里笑傲山林,就算他有高潔的名聲,實質上這種處世之道并不明智。到頭來,他的智慧與貢獻還遠不及那位種田的農夫屈谷。
源于寓言故事的篇3:九方皋相馬
伯樂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有名的相馬能手,他的相馬技能是天下有名的。
在伯樂暮年之時,有一回秦國國君秦穆公召見他時間他說:“您的年紀也很大了啊!在您的后輩人中有誰能夠繼承您尋找千里馬呢?”伯樂回答道:“對于一般的良馬,它的特征很明顯,是可以從其外表上、筋骨上觀察得出來。而那天下難得的千里馬呀,看起來它與一般的好馬差不多,論其特征,也是很難捉摸,好像是若有若無,若隱若現。不過,千里馬奔跑起來,又輕又快,剎那間從你眼前一閃而過,不一會兒遠馳得無影無蹤,讓人看不到飛揚的塵土,尋不著它奔跑的足蹄印兒。我的兒子們都是才能低下的人,對于好馬的特征,我可以告訴他們,對于千里馬的特征,那只能意會,不可言傳,僅憑自己相馬的經驗來判斷,他們是無法掌握的。不過,在過去同我一起挑過菜、擔過柴的人當中,有一個名叫九方皋的人,他的相馬技術很高,的確不比我低,請大王召見他吧。”秦穆公便召見了九方皋,叫他到各地去尋找千里馬。
九方皋到各處尋找了三個月后,回來報告說:“我好不容易為大王您尋找到了一匹千里馬。不過,那匹千里馬眼下正在沙丘那個地方。”秦穆公問:“那匹馬是什么樣的馬呢?”九方皋回答:“那是一匹黃色的母馬。”秦穆公于是派人去取,卻是一匹黑色的公馬。這時候秦穆公很不高興,就把伯樂叫來,對他說:“你該怎么說呢?太不中用啊!你推薦的人連馬的毛色與公母都分辨不出來,又怎么能認識出千里馬呢?”
伯樂這時長嘆一聲說道:“想不到他識別馬的技術竟然高到這種地步了啊!這就是要高出我千倍萬倍乃至無法計算的長處了。像九方皋看到的,是馬具有的精神和機能,他看馬時,眼里只看到了馬的特征而不著馬的皮毛,注重它的本質,去掉它的現象;他只看那應該看到的東西,不去注意那不該注意的東西;他審察研究時,只注意那應該審察研究的方面,拋棄了那不必審察的方面。九方皋相馬的價值,遠遠高于千里馬的價值,這正是他超過我的地方啊!”等到把那匹馬從沙丘那地方牽到秦穆公和伯樂面前時,大家一看,果然是名不虛傳的、天下少有的千里馬。
這篇故事啟發我們:看問題時要有所舍棄才有所專注,同時要將獲得的感性材料去偽存真,去粗取精,這樣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