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典寓言故事大全
中國經典寓言故事篇1: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郁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響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于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象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象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鐘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中國經典寓言故事篇2:高屋建瓴
漢高祖劉邦剛登基不久,有人向他報告說楚王韓信謀反。劉邦按照丞相陳平的計策,借機把韓信降為淮陰侯。大夫田肯對劉邦說:皇上治服了韓信,皇位穩定。關中這個地方,地勢險要,是皇上建立霸業的根據地。這里進可攻,退可守,非常便利。如果從這里發兵攻打諸侯,可以居高臨下,就好象從高高的屋頂向下倒水一樣,勢不可擋。這個成語比喻居高臨下,不可阻擋的形勢。也形容人洞察事物的能力非凡。
中國經典寓言故事篇3:高陽酒徒
秦末漢初時,陳留高陽鄉(今河南杞縣)有一個叫酈食其的人。他家境貧窮,又沒有職業,只好在鄉里做了里監門(相當于地保)。當劉邦率軍路過陳留的時候,酈食其碰見了一位老鄉,是劉邦手下的一個騎兵。他讓這個人向劉邦推薦自己,說可以幫助劉邦成就大事業。這個小兵真的向劉邦推薦酈食其,劉邦就讓酈食其到驛舍里去見面。
這天,酈食其來了。門衛進去通報說,酈食其來了,劉邦問:是個什么樣的人?門衛回答:看他的舉止打扮,像個儒生。劉邦歷來對讀書人有一種偏見,曾經往讀書人的帽子里尿過尿。這次聽說酈食其是個儒生,便說:我正忙著天下大事,沒有時間見讀書人。門衛把劉邦的話傳給了酈食其。酈食其十分生氣,瞪著大眼按著寶劍說:“你再告訴劉邦,我是高陽酒徒,不是什么儒生。”
劉邦見酈食其非同一般之人,便召見了他。兩人邊喝酒邊攀談,談得挺投機。后來,酈食其設計攻克了陳留,為劉邦的軍隊解決了糧草供應,被劉邦封為廣野君。酈食其又將其弟酈商薦歸劉邦,被劉邦封為。楚漢戰爭中,酈食其說齊王田廣歸漢,韓信乘機襲擊了齊國。齊王以為酈食其出賣了自己,便把他烹死了。
根據這個故事,后人將“高陽酒徒”引為成語,指好飲酒而狂放不羈的人。
中國經典寓言故事篇4:各得其所
春秋時,有人送給鄭國大夫子產一條活魚。子產命手下的一個官員把魚放回池塘里。誰知這個官員偷偷把魚燒著吃了,還騙子產說:我剛把魚放下水時,它還懶洋洋地不動。過了會,才慢慢地游了起來,后來突然游開了。子產一聽,高興地說:魚得到了它應該在的地方。
官員告別子產后,出來對人說:誰說子產聰明?今天我騙了他,他還以為是真的呢。
這個成語指每人或每樣事物都得到適當的安置。
中國經典寓言故事篇5:革故鼎新
鼎在青銅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中國文化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極大地豐富了語言詞匯。
鼎在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成語“嘗鼎一臠”,意即嘗一塊肉而知鼎中食物的味道,比喻可以根據部分而知全體。鼎中煮食,水沸揚而且有聲響,“鼎沸”用以形容政局動蕩不定,或指聲音嘈雜,如“人聲鼎沸”。鼎雖是炊具,但畢竟是貴族王侯才能使用的,貴族進食,“鐘鳴鼎食”,排列好幾個鼎盛食物,反映了奢華生活的一個側面。
鼎有三足,用“鼎足”、“鼎立”、“鼎峙”形容三個方面的力量互相對立、互相制約。舊時科舉,殿試一甲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總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又稱“鼎元”。
青銅鑄鼎,分量當然很重,故用“力能杠鼎”喻人之神力,如司馬遷筆下的項羽。雖是一句話但作用很大,便用“一言九鼎”形容。夏禹鑄九鼎,鼎也成為王權的象征,夏商周朝代沿襲,都把九鼎奉成傳國之寶,在哪里建王都就把九鼎遷到哪里。因此,后人用“定鼎”表示建立政權;“遷鼎”表示遷都;“移鼎”表示改朝換代;“竊鼎”表示奪取政權。春秋時,楚莊王北伐,楚莊王向王孫滿詢問起九鼎的大小和輕重,流露出奪取周朝天下之意,所以用“問鼎”、“觀鼎”表示圖謀王位。另外,用“鼎祚”表示國運:成語“折足覆觫”,意即鼎足折斷,食物從鼎中倒了出來,比喻執政者力不勝任,以至敗壞國事。
中國經典寓言故事篇6:割席分坐
有兩個讀書人,一個叫管寧,一個叫華歆;他們的感情很好,不僅在同一個地方讀書,而且形影不離。
有一次,管寧和華歆一起到院子里鋤草,忽然發現了一塊金子。當時,管寧視若無睹,仍舊揮動鋤頭,而華歆卻動心了,立刻就拾起了金子,放在一邊。
又有一次,管寧和華歆正一同坐在席上讀書,忽然有坐著轎子的官員從門前經過,管寧照常讀書,華歆卻忍不住的放下了書本,跑出去看。管寧見華歆這樣的不專心,又羨慕做官的人,再加上發現他見到了金子動心的事,就堅決的割斷了并坐的席子,把座位分開,面色嚴肅的對華歆說:“從現在開始,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這個故事記載在“世說新語”里面,以后的人,凡是遇到朋友之間志趣不合,感情破裂,以致斷絕往來,就稱為“割席絕交”。
我們無論在學習或工作上,都要專心一致;如果一起學習或工作的朋友不是這樣的話,不但沒有辦法互相琢磨,互相協助,反而會影響自己學習和工作的成效;這樣的朋友,真是不交也罷。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