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寓言故事
寓言,作為一種認知工具把人們普遍知曉的某些生活現象,通過一個具體形象的故事,表達某種抽象的道德教誨、社會責任或政治真理。關于對話的寓言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對話寓言故事篇,歡迎大家閱讀。
對話寓言故事篇1:良弓和利箭
有一個人背著一把大弓,四處游歷。他那張弓確實是漂亮,雕花的弓彎,上好牛皮條做的弓弦,可就是空背在背上,英雄無用武之地。有人上前好奇地問他說:“為什么只見你有弓而沒有箭呢?”那人驕傲地回答說:“我的弓是最好的弓,可惜還沒有發現可供它使用的箭!”
又有一個人拿著一支箭,到處轉悠。他那支箭的確是支好箭,箭頭包著銀,銳利而閃閃發亮,箭尾上帶著漂亮的羽毛。可是這支箭只能一天到晚提在這個人手中,不能實現它高遠的理想。有人走過去不解地問:“怎么你只是手里拿著一支箭空轉悠,你的弓呢?”那人不以為然地笑笑說:“我這支箭太好了,舉世無雙,可惜還沒有見到能發射它的好弓!”
這兩個人的話被后羿(yi)聽見后,后羿立即找到那個有良弓的人,又找到那個有利箭的人,對他們說:“你們的弓和箭的確都是上好的??墒?,你的箭再好,不用弓發射,這支箭也只能束之高閣或被你永遠地握在手中。再說你的弓,再好的弓如果沒有箭,也只能是張空泛無用的弓。”
這兩個人聽了后羿一番話,似乎有些明白了。于是后羿對他倆說:“來,把你們的良弓、利箭合在一起,我來教你們射箭,你們再來真正領略一下你們的弓和箭好在哪里吧!”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些事情是相互依賴對方而存在,通過對方才能顯示出它本身的光彩來。如果我們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聯系而片面地強調一面,那就很難使之發揮出真正的優勢來。
對話寓言故事篇2:皮毛相依
有一年,魏國的東陽地方向國家交售的錢糧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為此,滿朝廷的大臣高興得不得了,一齊向魏文侯表示祝賀。
魏文侯對這件事并不樂觀。他在思考:東陽這個地方土地沒有增加、人口也還是原來那么多,怎么一下子比往年多交10倍的錢糧布帛呢?即使是豐收了,可是向國家上交也是有比例的呀。他分析這必定是各級官員向下面老百姓加重征收得來的。這件事使他想起了一年前他遇到的一件事。
一年前,魏文候外出巡游。一天,他在路上見到一個人將羊皮統子反穿在身上,皮統子的毛向內皮朝外,那人還在背上背著一簍喂牲口的草。
魏文侯感到很奇怪,便上前問那人道:“你為什么要反穿著羊皮衣,把皮板露在外面來背東西呢?”
那人回答說:“我很愛惜這件皮衣,我怕把毛露在外面搞壞了,特別是背東西時,我怕毛被磨掉了。”
魏文侯聽了,很認真地對那人說:“你知道嗎?其實皮板更重要,如果皮板磨破了,毛就沒有依附的地方了,那你想舍皮保毛不是一個錯誤的想法嗎?”
那人依然執迷不悟地背著草走了。
如今,官吏們大肆征收老百姓的錢糧布帛而不顧老百姓的死活,這跟那個反穿皮衣的人的行為不是一樣的嗎?
于是,魏文侯將朝廷大臣們召集起來,對他們講了那個反穿皮衣的人的故事,并語重心長地開導他們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寧,國君的地位也難以鞏固。希望你們記住這個道理,不要被一點小利蒙蔽了眼光,看不到實質。”
眾大臣深受啟發。任何事情都是一樣的道理,基礎是根本,是事物賴以存在的依據,如果本末顛倒,那將是得不償失的。
對話寓言故事篇3:邯鄲學步
戰國時候,燕國有個青年人,他聽說趙國都城邯鄲的人特別有風度,他們走起路來,不緊不慢,又瀟灑又優雅,那姿勢特別好看。于是這位燕國青年決定要去趙國學邯鄲人走路的姿勢。他不顧家人的反對,帶上盤纏,跋涉千里,專程趕到邯鄲一心要學邯鄲人走路的樣子。
他來到大街上,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看得他都發了呆,不知該怎樣邁開步子。這時,迎面走來一個人,年齡和這位燕國青年相仿,那走路的樣子實在令人羨慕。于是等那人走過,燕國青年便跟在他后面摹仿,那人邁左腳,燕國青年也邁左腳,那人邁右腳,燕國青年也邁右腳,稍一不留心,他就搞亂了左右,搞得他十分緊張,哪還顧得了什么姿勢。眼看那人越走越遠,燕國青年漸漸跟不上了,他只好又回到原地。接著他又盯住了一個年紀稍大的人,他又跟在別人身后一步一趨地學走路,引得街上的人都停下腳步觀看,有的人還捂著嘴笑。幾天下來,他累得腰酸腿疼,但學去學來總是學不像。
燕國青年心想,學不好的原因肯定是自己原來走慣了的老姿勢和步法,于是,他下決心丟掉自己原來的習慣走法,從頭開始學習走路,一定要把邯鄲人的步法學到手。
可是,一連過了好幾個月,燕國青年越學越差勁,不僅連邯鄲人的走法沒學會,而且還把自己原來是怎么走路的也全忘了。眼看帶來的盤纏已經花光,自己一無所獲,他十分沮喪,于是只好回家了??墒撬滞俗约涸瓉硎窃鯓幼呗返?,竟然邁不開步子了。無奈,燕國青年只好在地上爬著回去,那樣子好不狼狽。
看起來,生搬硬套的學習方法是不可取的,不但沒學到別人的,反而連自己原有的也給丟了,真是大可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