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幼兒寓言故事
簡單的幼兒寓言故事篇1:淳于髡薦賢
齊宣王求賢時,號召天下人推薦有才干、品德好的人。有個叫淳于髡(kun)的人在一天內就向齊宣王推薦了7名賢士。齊宣王當然很高興。可是,他對頃刻間出現的這么多賢士感到有點懷疑。
于是齊宣王把淳于髡叫到跟前,對他說:“先生,我有一個疑點想問問你。我聽說,能在方圓千里的范圍內找到一位賢人,那么天下的賢人就多得可以肩并肩地排成行站在你面前。在古今上下近百代的范圍內能出現一個圣人,那么世上的圣人就多得可以腳跟挨著腳跟地向你走來。今天,先生您在一天的時間里就給我推薦了7位賢人,如此看來,賢人豈不遍地皆是,有點太多了嗎?”
淳于髡笑了笑,對齊宣王說:“大王您聽我說,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同類的鳥,它們總是棲息、聚集在一起;同類的野獸,它們也總是行走、生活在一起。如果我們到低洼潮濕的地方去尋找柴胡、桔梗這些植物,別說是短短的幾天,就是幾輩子也不會找到一棵;但是如果到山上去找,那就多得可以用車去裝了。萬物都是以同類相聚的。我淳于髡向來與賢士為伍,我的朋友個個都是德性高尚、才智非凡的人,大王您找我尋求賢士,這就像在河里舀水,在火石上取火一樣,輕而易得,取之不竭,您怎么能嫌我一天之內給您舉薦的賢士太多了呢?我周圍的賢士多得很,豈止這7個人!今后,我還要繼續向大王推薦呢。”
淳于髡一番話,使齊宣王茅塞頓開,心服口服。看起來,世上的人才不是少了,而是我們沒有找到識別人才的方法和途徑啊!
簡單的幼兒寓言故事篇2:買櫝還珠
一個楚國人,他有一顆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這顆珍珠賣出去。為了賣個好價錢,他便動腦筋要將珍珠好好包裝一下,他覺得有了高貴的包裝,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會高起來。
這個楚國人找來名貴的木蘭,又請來手藝高超的匠人,為珍珠做了一個盒子(即櫝),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氣撲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細刻了許多好看的花紋,還鑲上漂亮的金屬花邊,看上去,閃閃發亮,實在是一件精致美觀的工藝品。這樣,楚人將珍珠小心翼翼地放進盒子里,拿到市場上去賣。
到市場上不久,很多人都圍上來欣賞楚人的盒子。一個鄭國人將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愛不釋手,終于出高價將楚人的盒子買了下來。鄭人交過錢后,便拿著盒子往回走。可是沒走幾步他又回來了。楚人以為鄭人后悔了要退貨,沒等楚人想完,鄭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見鄭人將打開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來交給楚人說:“先生,您將一顆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來還珠子的。”于是鄭人將珍珠交給了楚人,然后低著頭一邊欣賞著木盒子,一邊往回走去。
楚人拿著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尷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為別人會欣賞他的珍珠,可是沒想到精美的外包裝超過了包裝盒內的價值,以致于“喧賓奪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鄭人只重外表而不顧實質,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當取舍;而楚人的“過分包裝”也有些可笑。
簡單的幼兒寓言故事篇3:抱甕老人
孔子的學生子貢到南邊的楚國旅游。他在返回晉國經過漢水南邊時,看到一位老人正在給菜園里的蔬菜澆水。那位老人挖了一條渠道,一直通到井邊。老人抱著一個大水罐,從井里汲水。水沿著渠道一直流到菜園子里。他不停地用水罐汲水,累得上氣不接下氣。雖然他費了很大的力氣,但是工效卻很低。
于是,子貢走過去對老人說:“老人家,現在有一種機械,用它來澆地,一天可以澆一百畦呢,用不著費很大的力氣但工效卻很高,您不想使用它嗎?”
澆水的老人抬起頭,看了看子貢說:“你說的是什么東西?”
子貢十分認真地對老人說:“將木頭砍鑿加工,做成一種機械,讓它的后面重,前面輕,用它來提水,就像把水從井里連續不斷地抽吸出來一樣,水流得很快,嘩嘩地卷起的浪花簡直像開水翻滾一樣。這種機械名字叫做橰(gao)。”
澆水的老人聽了子貢的話卻憤憤然變了臉色。他不以為然地譏笑說:“我聽師傅說過,世上如果有取巧的機械,就一定會有投機取巧的事情;有投機取巧的事情,就一定會有投機取巧的思想。一個人一旦有了投機取巧的思想,就會喪失純潔的做人的美德;喪失了純潔的美德,人就會性情反常;而一個人要是性情反常的話,他就會和社會、自然不合拍,成為一個與天地自然社會不相容的人。你所說的那一種機械我并不是不知道,只是因為我覺得使用它,就是在于投機取巧的事,而做投機取巧的事是很可恥的。”
子貢聽了這個老人的一番話,像自己做了什么錯事一樣,難為情地一時說不出話來。
這個抱甕老人所說的一番道理,看起來有一些邏輯推理的正確性,然而他在機械效用上借題發揮,把刁鉆、險惡與機敏、智慧混為一談的做法則是錯誤的。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在新事物面前抱殘守缺的人,做起事來不但吃力不討好,而且還會被后人笑話。
看過“簡單的幼兒寓言故事”的人還看:
1.兒童寓言故事8篇
2.短小兒童寓言故事
3.短小的幼兒寓言故事
4.適合少兒的寓言故事大全精選
5.幼兒經典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