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怎么組詞才好
Apple china declined to comment on the roll-out of the apple peel.
《詩經·召南·采蘋》中的蘋字
詩中「于以采蘋」的「蘋」,自古以來一直存有許多不同的注解,一般的看法都認為「蘋」就是「田字草」( Marsilea minuta L. ),例如: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陸文郁《詩草木今釋》(1992)和潘富俊《詩經植物圖鑒》(2001),而明確指出「蘋」就是「田字草」的說法,則是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然而在探討一些文獻之後,筆者有不同的看法:《詩經》中的「蘋」指的可能是「水鱉」( Hydrocharis dubia (Blume) Backer )這種植物,古代又稱「白蘋」、「芣菜」。
我們就先來看看李時珍《本草綱目》的說法:「蘋乃四葉菜也,葉浮水面,根連水底,其莖細於蓴莕,其葉大如指頂,面青背紫,有細紋,頗似馬蹄決明之葉,四葉合成中拆十字,夏秋開小白花,故稱白蘋,其葉攢簇如萍,故爾雅謂大者為蘋也。」我們知道田字草是蕨類植物,根本就不會開花,然而從其文中提到的「夏秋開小白花,故稱白蘋。」可以看出矛盾之處,而潘富俊在《唐詩植物圖鑒》(2001)文中的解釋認為古人只是把田字草的「孢子囊果」誤當成是「花」而已。我們知道田字草的「孢子囊果」并非在夏季長出來,而是在冬季缺水的情況才會形成,生長的位置是在接近地表的位置,而且孢子囊果的高度也不會超過葉片的高度,如果不用手撥開來看,是不容易發現到的。以孢子囊果的大小、顏色和形成的條件來看,被誤看成白色的花是不太可能的,可見李時珍和潘富俊的說法都有錯誤之處。
東漢鄭玄《毛詩鄭箋》中注解:「蘋就是大蓱」,這和《爾雅·釋草》「萍蓱,其大者蘋。」的說法相同,三國時代吳國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中也說:「蘋今水上浮萍是也,其粗大者謂之蘋,小者曰蓱。」可見「蘋」有大、小之分,小的就是俗稱「薸」的「浮萍」,晉代郭璞注解的《爾雅》中就有:「水中浮萍,江東謂之薸。」從清朝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中我們也可以得知「蘋」、「蓱」、「萍」三者都是同指一種「無根、浮水而生的植物」,然而古人對於植物的觀察不見得準確,今天我們知道,浮萍這一類的植物漂浮於水面上生長,隨波逐流,種類有多種,常見的青萍( Lemna aequinoctialis Welwitsch )和水萍( Spirodela polyrhiza (L.) Schleid. )都有根,無根的種類則有無根萍( Wolffia arrhiza (L.) Wimmer )。
「薲」是「蘋」的本字,《說文解字注》中就指出「薲」和「蘋」是古今字,指的就是大萍;從字形來看,薲有「賓」的意思,《左傳》中就有「蘋蘩薀藻之菜,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的說法。談到這里到底這個「大的蘋」是什麼植物呢?唐朝陳藏器《本草拾遺》中記載:「蘋葉圓闊寸許,葉下有一點如水沫,一名芣菜。」「芣菜」指的就是「水鱉」這種植物,它的葉片漂浮於水面,近於圓心臟形,中間具有一個蜂窩狀的儲氣組織,就是陳藏器所說的「葉下有一點如水沫」。花期在夏秋季,花白色,伸出水面,因此古人稱為「白蘋」。幼葉柄可以做為蔬菜食用,所以古代被用來做羹湯祭祀祖先,是可以相信的,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中也說:「可糝蒸以為茹,又可用苦酒淹以就酒。」宋朝鄭樵《通志》也說:「蘋水菜也,葉似車前,詩所謂于以采蘋是也。」耿煊在他的《詩經中的經濟植物》 (1996)中也指出:「于以采蘋」的蘋,無法確定是否為田字草,因為它的葉片過薄,似乎不太適合食用。筆者不知道為何古人會把田字草當做是蘋,然而觀察是否詳細,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另外,文獻的考證也是重要的,許多的誤解都是來自於未能詳細考證就直接的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