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高考甲卷作文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高下是相傾相隨的,昨天的高,可能是你今天的低;今天的低,也可能成就明天的高,對于想“出門”的小兄弟,得有這個心理準備。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事事能為,人人可為;但這也是一個挑戰最大的時代,事事可為,人人難為。走出一道門,不僅另有洞天,還另有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是你我不曾熟悉的;這個世界,你我的`到來是要丟掉一切幻想、榮譽、成績和既往,是要光著屁股上陣的。如果你是奔著“有為”的目標沖出來、跳進來,那在有為之前,一定做好有低位起步、甚至零起點邁步的心理準備。這個心理準備,是你有為、大為的主基調。否則,一切可為,皆無問西東。
大有可為的時代,要有靜音沉淀的有為耐性
大有可為的時代,要有靜音沉淀的有為耐性。面對喧鬧的人群與可為的世界,最重要的功課不是“為”,而是“無為而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存量世界的法則定律告誡我們,垃圾信息裝得越多,有為的知識空間就越受擠壓。“重為輕根,靜為噪君”,有為的境界也一樣,只有學會在安靜中沉淀下來后,一切輕浮之物才會自然漂在水面上,清濁兩重天。這份耐性,是有為的“倉”。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腹中空空的時候,拿什么勇氣去與爭鋒?
大有可為的時代,要有有所不為的有為底線
“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不敢為天下先并非關鍵時候當縮頭烏龜,而是不可逆“道”而為、胡作非為、任性妄為。“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單位的紀律規章是防線、約定俗成的道德是底線、法律的條款是紅線,這三道線就是軍轉們應知的“常”,也是有所不為的“雷區”禁地。只有守住了三道防線,才敢稱守正,方能談有為。
大有可為的時代,要有背水一戰的有為霸氣
知易,行難。可為是別人嘴里的詞,有為是自己手上的繭;可為是玻璃板外面那片天,有為是玻璃板后面那雙眼。主動選擇“出門”,迎著“有為”而去,也就意味著丟下了盔甲、放下了雨具,獨自一人迎風擋雨。對更多軍轉來講,計劃安置是最后那道墻,后退一步,可能是萬丈深淵。位居懸崖千仞,唯有拿出釜底抽薪的勇氣、背水一戰的霸氣、呼嘯山川的膽氣、向我開炮的豪氣,以人一我十、人十我百的韌性,以遇山開路、逢河搭橋的毅力,從小事做起,從做好一件事抓起,盯著一個目標不松勁、不歇氣、不停留,砥礪前行,風雨無懼。唯此,有為的種子才能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里開花、發芽、結果。
2023年全國高考甲卷作文精選篇2
“大觀園試才題對額”賈寶玉才壓群儒。為什么?有人直接移用,有人臨時化用,而賈寶玉根據情境獨創“沁芳”,既巧妙地寫出了客觀環境水映花木的佳境,又含蓄的映射到元妃省親的美好,可謂合情合境,一句雙關。由此觀之,在語言運用的過程中,化用勝過移用,獨創勝過化用。
移用雖能顯示說者博聞強識,信手拈來的優勢,也有一定的文化蘊涵,但是如果長此以往,語言將難以發展更新。化用雖能體現說者根據情境,結合記憶,部分調整變化的靈活性,但畢竟還只是局部的改變,就好比一個人,只是換了件新褲子,上衣頭飾還是老樣子,雖有新意,但舊貌難改。而獨創就不一樣,它是說者根據具體情境,多方考慮,調動個人閱讀素養,文化積淀,在瞬間靈光一現的結果。它具有獨特性,更能體會出人的智慧與深厚的文化修養。蘇軾在《惠山烹小龍團》中寫道:“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他根據具體情境,把小龍團這種茶比喻為“小團月”這種獨創性的表達,既寫出了小龍團茶餅的形狀,又寫出了泉水映月的一種沁人心脾,令人心曠神怡的感覺。
文學史上那些令后世文人津津樂道的詩文詞句,大多具有獨創性,“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李白天才式的聯想想象,使他的詩歌獨具風格,成為唐代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杜甫也是一樣,“陰陽割昏曉,”“月涌大江流”“鸚鵡啄余香稻粒”這些膾炙人口的.表達,都離不開詩人在具體情境中的獨創性。
文學作品是如此,書法、美術等藝術作品莫不如此,王羲之的婉若游龍,趙孟頫的厚實質樸,米芾的剛柔相濟,楊麗萍的孔雀舞正是形成了自己獨創的風格,才自成一家,獨樹一幟。
不僅文學藝術,科技發展更是如此。如果不自主創新,只是借鑒移用他人,很難有大的發展。中國芯片問題,不正是最好的例子嗎?正是因為中興等企業在科技發展的過程中過多依賴對外國技術的引進或移用,所以,在特殊時候,關鍵技術上被卡脖子,顯得被動而狼狽不堪,給職工,企業,老百姓,和國家造成了許多損失。相反,華為一直在企業科技研發上投資較多,一直努力尋求技術創新。在多年的發展中,華為一邊化用國外技術,一邊獨立創新,所以,既保證了企業走得快,又保證了走得遠。同樣的情境,華為很快上市了“鴻蒙系列”不僅力挽狂瀾,而且為國爭光。由此可見,獨立創新才是發展的硬道理。
怎么才能獨立創新呢?從主體的角度來看,作為創新主體的人首先要博學多識。賈寶玉之所以能獨創,是因為他閱讀的書籍廣泛,在他喜歡閱讀的《西廂記》等文學作品中,類似的獨創性表達應該是屢見不鮮的,所以,關鍵時候,厚積薄發,出奇制勝。其次,主體要善于打破常規思維,不受條條框框限制。賈政等政客,人在官場,思維固化,套話套語,陳詞濫調,習以為常,很難打破常規創造性思維。而賈寶玉生活在大觀園,不太受約束,思維靈活,才能創新出奇。再次,賈寶玉善于發散思維,直觀思維,他結合具體情境,聯系元春省親,令大觀園四處群芳爭艷,水繞化身,花影妖嬈,春色滿園的景象,獨出心裁,脫口而出,才有了如此奇妙的表達。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如果一味直接移用,而不推陳出新,后果不堪設想。魯迅先生說過:“文藝是新的文藝,人就會稱為新人”,中國文化要發展,還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大膽創新,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獨創性的形式或者內涵,文化才能既根脈相連,又新枝新葉頻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科技也在騰飛,航天科技甚至在全世界獨領風騷,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科技經歷了移用照搬,化用改裝,與獨立創新的過程。走過彎路,遭遇尷尬,甚至跌到。但是中國科技工作者不畏艱險,敢于攀登科學高峰,近些年來中國在高鐵、橋梁制造,九章計算機,北斗導航系統,天問一號探測器,嫦娥五號航天器,“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等方面創新成果令人振奮。
不僅如此,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也是中國人智慧與獨創性的體現,它既符合中國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又尊重市場規律。可以說,改革開放40多年所取得的方方面面的成就與此息息相關。
《大學》曾言“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獨立創新,不斷進步,才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我們中學生要不斷積累學問,增長見識;要不囿于成見,不墨守成規;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養成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習慣,養成舉一反三的習慣;培養思維的廣度與深度,長此以往,才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成一家之言,開創新局面,更上一層樓。
2023年全國高考甲卷作文精選篇3
大觀園落成,題名是個大事。為了給一座橋上的亭子命名,賈府內才子才女各顯神通。有人拉來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要么“翼然”,要么“瀉玉”,好不風雅;但是,最后賈政卻選擇了賈寶玉的“沁芳”二字。何也?我覺得當然有老子對兒子的偏愛,但是從客觀來看,這個選擇也是可取的。
“沁芳”二字出自何典?有何來歷?哪位名家題過?
都沒有。這是賈寶玉的“原創”,用《魏書·祖塋傳》里的話說——“文章須自出機杼,成一家之風骨”。這兩個字雖無出處,卻最符合亭子周圍“花木映水”的實景。“沁”有“浸潤”之意,“沁芳”可以理解為故鄉這一方水土,養育了元妃;元妃省親,也可以有“飲水思源”的新意。亭者,停也。我相信,元妃立于此亭時,人面桃花,倒影橋下水中,內心必是無限感慨的。
當然,借用或化用《醉翁亭記》也不是不好。俗話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靈活運用也算是一種創新。但是“翼然”也好,“瀉玉”也罷,都要有“環滁之山”、居高臨下之勢,這一點恐怕大觀園里沒有;而且這種居高臨下和“省親”的初衷相悖。賈政選擇了賈寶玉的“原創”,真是明智之舉。
但是,國人的傳統卻往往更強調出處、出身、來歷……杜甫作詩,后人評價他“無一字無來歷”;學術圈里相見,三五句話,就要問你導師是誰?師承哪山哪派?一般文人見面,聞你姓李,則問是否太原李氏?若姓王,則驚曰:莫非瑯琊王氏?……人們對你身后的“山頭”之所以如此感興趣,是因為山頭夠大大約足以信任和倚靠。
因此,某些國人往往喜歡靠祖宗,靠名家,靠大師。后來,祖宗、大師、名家被打倒了,過期了,則轉而去靠洋大師,洋大家。等而下者,甚至去認洋祖宗。比如,某類人言必稱希臘;某類人言必稱畢業于某橋某津;某類人動輒某國經驗等等。真是把他山之石,運用到了極致,其中不少人也真是得到了大把的好處。
近期一則新聞:屠呦呦落選中科院院士,理由是沒有留學背景,沒有博士學位,論文分量不夠。換種說法,你“沁”到青蒿叢中去了,靠錯了山頭。而日本近20年的18位諾獎得主,很多都是畢業于日本的大學,其中有些人一生沒出過國留學,甚至都不會說英語。他們靠什么?靠的就是低頭研究自家的一畝三分地,自出機杼。
我這樣說,絕不是否定學習他人和借鑒前人先進經驗。而是在強調一點,那就是“獨創、獨立”精神的重要。我們都知道宋詞脫胎于唐詩,這是繼承;但是宋詞突破了唐詩形式,更是在音韻、意蘊上有了巨大的突破,李清照所謂“別是一家”,這就是“獨立”。我們引進的“馬列主義”本來也是“洋和尚的經”,但是我們進行了中國化的改造,至今仍不斷發展。改革開放幾十年,我們更是引進了無以計數的'先進理論,先進技術,先進經驗,這些都對我們國家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幾年,黨和政府提出發揚傳統文化,更是對過去錯誤思想意識的一次自我糾正。這一切都是在解決一個問題,我們正從他山之石走向自出機杼。
自出機杼就是強調獨創、獨立。我們獨立的北斗系統、鴻蒙系統、航天事業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神舟十四號的一飛沖天,更是近期緊張復雜形勢下,振奮國人的自強獨立之興奮劑。我們在其他行業和科學各領域也正奮起直追,洋和尚和老祖宗很快就無法給我們更多助力了。這時候,我們就需要拿出自信,拿出獨立和獨創精神,自己去尋路開路。
他山之石,不過是工具;自出機杼,才是目的。
2023年全國高考甲卷作文精選篇4
處可為之世,做有為之人
我們身處一個偉大的時代,這個時代在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斗爭中孕育發展而出。我們心中有陽光,腳下有力量,應該為這個時代做出自己的貢獻。但是,身處可為之世就一定能成為有為之人嗎?在可為與有為之間,我們還需要怎樣的努力?
從可為到有為,我們需要理想和信念。
理想是我們前進的目標,為我們指明方向;信念堅定我們的內心,幫助我們始終保持航向,不因沿途的紛擾而迷路。李大釗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的革命運動中,他是黨的重要領導者。他開創的偉大事業和留下的思想遺產永遠不可磨滅,他播撒的革命種子已經在中國大地上生根、開花、結果。
李大釗同志光輝的一生,正是因為其具有共產主義的理想和信念,在苦難與死亡來臨時,才能毫不畏懼,坦然面對。可見,理想信念之于偉人的重要。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擁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以復興偉大的中華民族為己任,奮勇精進,處可為之世,做有為之人。
從可為到有為,我們需要奉獻精神。
要建設偉大的祖國,復興中華民族,我們青年人應該學習老一輩革命家,踏實苦干,奉獻自我,把個人的命運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結合在一起。時代楷模南仁東,在23年時間里,從壯年走到暮年,把一個樸素的想法變成了國之重器,成就了中國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項目。“
雖然南老師沒有能等到它產出科學成果的.那一天、沒有能等到他應得的榮譽、獎勵,但我想他離去的時候心里一定非常清楚,他畢生的事業已經成功了。”如果南仁東沒有獻身祖國科學的奉獻精神,沒有為祖國科學研究奉獻一切的偉大情操,我們怎么會擁有洞徹宇宙的天眼?擁有奉獻精神,才能處可為之世,做有為之人。
從可為到有為,我們需要創新實踐。
前人為我們踩出了小路,我們要開拓進取,把小路拓寬為陽光大路;我們更要創新實踐,走出前人沒有走過的新路。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升空;2020年11月24日,中國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我們之所以能一次次從無到有,從落后到趕超,正是因為不斷實踐,不斷創新。只有不斷的創新實踐,才能讓我們處可為之世,做有為之人。
2023年全國高考甲卷作文精選篇5
大家的社會需要創新,大家最討厭的就是一成不變,循規蹈矩,被各種各樣的牢籠所束縛了。大家尊重以前留下來的各種規則,但是不代表大家就要一成不變地去附和,固執地墨守著成規,真的是一件值得稱贊的好事嗎?
早在戰國時期,商鞅就提出“重農抑商”政策,這有利于當時建立和維護封建專制國家,因而,這條規則被歷代君王沿用。可是這條規則到了后來,給中國帶來了什么?由于重農抑商,抑制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讓社會遲遲不能向前推進,中國始終是一個農業國。昔日的“天朝上國”逐漸被西方興起的資本主義工業國甩在了身后。
這就是一個一昧遵守不合時宜的陳規,不思創新改革所帶來的慘痛教訓。
而愚昧的封建士大夫們,非但沒有吸取經驗教訓,反而固執地力保清王朝,堅受著他們從小就學習的“忠君思想”,頑固地阻撓新階級地發展。他們所推崇的清政府,一次次的與西方列強簽定喪權辱國的條約,一次次地將大片領土拱手相讓。現在想起,不僅僅要憤慨腐敗的統治者,更要唾棄那些愚忠地維護著清統治的頑固分子。
切身經歷,應該讓大家認識到,不要盲目地追隨規則。相反,敢于突破規則,勇于創新獲得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
二戰時期,美國的蒙格利特將軍,別出心裁的將對手的照片擺放在自己的辦公桌上,別人對他這種有違常理的做法迷惑不解。將軍卻說:“我擺放敵人的照片,時常把自己想象成是敵人,想象如果我是他,下一步會怎樣做。”正是由于蒙格利特將軍非常規地換位思考,讓他取得了許多次戰役的漂亮勝利。
我常思考,如果蒙格利特將軍按照一般規則,只思考自己應該怎么樣做,他還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戰績嗎?答案也就不那么肯定了吧。
大家所熟悉的數學運算法則,都是從右到左,從低位數算到高位數,沒有質疑。可史豐收卻不這樣想,他偏偏要將常規反著運用。經過無數次研究驗證,他最終創造了著名的史豐收速算法。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將原用高溫處理的金屬,改用冷水處理,可以延長其使用壽命;將原本發射上天的火箭,改造為鉆井火箭,減小施工難度……通過這樣多的成功事例,大家可以看到,勇于向傳統規則挑戰,打破陳規,會取得進步發展。
成功需要勇于創新,古代很多偉人都在為大家做著榜樣,所以說,探索創新,敢于打破常規才是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啊! 全國甲卷高考滿分作文 篇8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正是害怕“槍打出頭鳥”,幾千年來,我們多慣于謹守中庸之道,我們的腦筋被傳統和習慣緊緊地綁住,看問題力求合乎大眾眼光,論事情千萬不敢“離經叛道”,這種“標準化”的思維給過我們所謂的安定與平靜,卻也給了我們老套和滯后。
科技大潮洶涌澎湃的今天,相信許多人和我一樣在想,我們是該給腦筋松綁了,該換換眼光,換換角度,換換思維了,因為“橫看成嶺側成峰”,只有創新才有不同。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學校開展了研究性學習活動,打破了傳統的思維模式,許多新穎的話題被搬上了活動課堂,提高了大家的學習興趣。當然,在眾多的研究課題中也不乏一些人早已熟知的問題,但不要忘了,看問題是可以換種角度,換種眼光的。
換角度不僅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對于個人來講,只有換角度,才能體會到生活的精彩;只有換角度,才能化矛盾為和諧。或許母親的嘮叨常常讓你心煩,但如果你能從中體會到母愛的無微不至,這種嘮叨不也是愛的樂音嗎?失敗了,我們常常心灰意冷,但如果你記著“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不又會“柳暗花明又一村”嗎?用心品味,生活就有滋有味。
換角度是一種勇敢,說來容易做來難。
第一個實行變法的商鞅被5馬分尸,第一個提出“日心說”的哥白尼死后仍不得安寧。可見,要寫出個“一”就要飽蘸心血和汗水,就要有迎接困難甚至獻出生命的準備。
創新是石,擦出星星之火;創新是火,點燃希望之燈,創新是燈,照亮前行之路;創新是思路,引導我們前行! 橫看成嶺側成峰,只有創新才有不同,才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