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什么伴我成長的作文
讀書,我學會了知恩圖報。《愛的教育》這一書記敘了人間多姿多彩的愛與回報,有友情之愛、有親情之愛、有愛情之愛,亦有因為愛的感恩與回報;因為這本書的出現,令我體會了父母老師的辛酸,也令我學會了感恩師長,《愛的教育》使我一生受益匪淺。
因為讀書,我才學會了真理,只有繼續讀書,我才能了解更多;讀書是一種快樂,讀書是一種享受,在我未來的生活中,我會讓讀書伴我成長,我會讓讀書見證我的成熟!
關于什么伴我成長的作文篇2
成長的足跡踏過春秋冬夏,歷遍風霜雨雪,一年年過去。書籍一直是我前進的動力,疲憊時如同清澈的泉水洗去內心的污濁,讓我重燃前進的希望,不懈前行。
兒時,不懂世事的我結識了書籍,從此我的人生開啟了一扇窗。古詩,是我的啟蒙教師,和父母并駕并驅,例如《唐詩三百首》等。那時聽爸爸說如果一個人肯用心的話,可以將一件事物一生銘記于心,我十分的不相信。在強烈的好奇心的驅使下,我打算“絕知此事要躬行”。也許是我小,記憶力好,也許是真心想要記住,又或是好奇心太強了,《從軍行》便讓我銘記于心。自那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執著精神感染下,擁有了克服困難的決心。
上了小學,視野寬廣了,向往自由廣闊的天地。《昆蟲記》讓我對什么都好奇,各種各樣的昆蟲我都愛觀察。夏日里嗡嗡鳴叫的蟬;月夜下自由飛舞的螢火蟲;團結一心的蜜蜂,無不令我好奇。年少時不懂得其中的道理,思索并品味一下,仿佛都有生活的道理。蟬在夏日不斷鳴叫為的就是讓自己的生命活得有意義;螢火蟲在夜里發光,為他人帶來一絲光明;蜜蜂團結一心,孜孜不倦,為的是族群的繁衍。細細品味,生活中,處處皆學問。
此時的我,喜歡探索未知的事物,古今中外都想了解,歷史書自然不會少。它有趣,它真實,令人深思,令人神往,徜徉在歷史的長河里,令我著迷。《資治通鑒》便令我大飽眼福。由三家分晉開始,到最后宋朝建立,演繹著世事的變遷、歷史的滄桑。有著極高的思想價值與文學價值,是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讀起來,心隨時行,有時喜,有時憂,效古人之見,以今人之事。
一路走來,書,與我相伴,陪我同行,予我歡笑,讓我成長。
關于什么伴我成長的作文篇3
在中華民族歷盡風霜的蒼茫大地上,燃燒著傳承五千年不息的文明之火。“國學經典”無疑是一個蘊涵著情感力量與神圣感召力的字眼。其中最有特色的——便是古詩。一首詩,就是一篇文章,一本書。
詩,散發著一種讓我難以抗拒的魅力。我隨時隨地都能感受到古詩的魅力。
小時候,跟著大人們牙牙學語“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博得大人們一片鼓勵和贊揚,那時我就知道,詩,是一個好東西!能讓我贏得表揚,于是我囫圇吞棗背下一首首古詩,獲取更多掌聲;卻始終,不解其意。
再大些了,我上小學了。懵懵懂懂地知道了,詩是有蘊意的。原來詩不只是一些漢字組成的句子而已,詩,也是有他自己的靈魂的。于是,我開始慢慢的、小心翼翼地抓住詩的神髓,在詩海里探索著前進,在清晨煙雨中體驗“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在夕陽西下中感受“黃昏月影殘菊落,晚風秋水澹碧波”。詩的奧妙,我終于摸到了門檻。
現在,入初中了,我終于一腳跨進了詩歌的大門,我可以在詩中感悟詩人的情感,體會詩的意境,我在“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中體會到杏花盛開,細雨綿綿,楊柳婀娜,微風拂面的春景的美好。在“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中明白我們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同一首詩,在不同的年齡讀,有不同的感受,也會有不同的收獲。
就拿“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來說吧。小時候只知道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再大些,就知道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到現在,知道了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自我范圍,擺脫主觀成見。像這樣的收獲還有很多,很多……
由句子到意境,我不知不覺中就有了許多閱讀感悟,詩文沒變,感悟卻變了,為什么?
原來我一直在成長。感謝古詩的陪伴!
關于什么伴我成長的作文篇4
“紅旗飄飄,引我成長”在鮮艷的國旗下,我們一天天長大,總想著要去奉獻愛心,關心他人。在我的成長世界里,經常會想到,如果要奉獻愛心、關心他人,該怎樣做到合理地關心他人呢!這個問題使我一直迷惑不解,現在我們身邊的一個人為我解開了這個問題,他就是廈門市原副市長——潘世建爺爺,當市長的他為我們廈門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讓我們的城市變得更加美好和諧。現在的他用愛心和寬容來幫助智障和自閉癥孩子,他把歡樂帶給自閉癥孩子,他把自信帶給智障孩子,潘爺爺經常說:“行動起來,奉獻愛心,都來關心這些殘疾孩子。”為了讓自閉癥孩子盡快融入社會,潘爺爺經常舉行活動來讓自閉癥孩子得到快樂,比如:畫畫、唱歌、爬山。竭盡全力幫扶他們的家庭,盡可能地幫助他們就業,考慮他們今后養老的問題。
這些自閉癥孩子猶如天上的星星,一個人一個世界,獨自閃爍,所以自閉癥孩子又稱“星星兒”潘爺爺提倡“殘健結合,共同成長”,讓星星兒與正常孩子交往,和星星兒手牽手,做朋友,讓星星兒走出自己的世界,融入到社會這個大家庭來。
潘爺爺除了幫助星星兒,他還會關心孤兒讓他們得歡樂,送給他們溫暖,給他們不要放棄的信心和歡樂。潘爺爺關心孤兒的目的,就是讓那些孤兒明白,雖然他們沒有爸爸媽媽,但是他們身邊是有人關心他們的。
潘爺爺教導我:“這些殘疾孩子不單是他們爸爸媽媽的孩子,更是全社會的孩子,你們要拉起手來,一起邁向幸福的未來。”聽了潘爺爺的話,我明白了小小的我,沒有太大的力量,但我會盡自己的能力,把愛和溫暖傳遞下去。為這些殘疾孩子打開一扇窗戶,朝外看,感受受人世間的溫暖,朝內看引起全世界人民的關注。
關于什么伴我成長的作文篇5
高爾基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莎士比亞說過:“書籍是人類知識的傳承,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劉向還說過:“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名人和偉人都愛讀書,渴望讀書,會讀書。可是最初我并不愛讀書。
從三四歲起,父親就給我買過許多帶插圖的書。并給我灌輸一種思想,那就是:多看書,對自己有好處。那時我并不知道讀書能有什么作用,但是聽爸爸說的那么神乎其神,就天天叫道:“我要讀書,我要讀書。”實際上卻并沒有讀上幾本書,心想讀書其實并沒什么用處。
到了我小學的時候,父親就給我買許多帶拼音的小故事書。并用命令的口吻對我說:“上小學了,一定要讀書。”他告訴我的話我也執行了,他給我買的書我也都看了,但是我沒有認真看過,每本只是囫圇吞棗地翻一翻,然后對爸爸說我讀完了。
到了三年級,開始寫作文了,我感覺十分難,十分吃力。爸爸知道后就給我報了作文補習班,可是并沒有什么用。我也很著急,作文每次都是先寫在草稿紙上,爸爸給我修改后,我再抄一遍。我于是問爸爸,怎樣才能寫好作文。他告訴我兩個字——讀書。我心想我不是讀了很多書嗎?怎么作文還是不會寫呀?爸爸便給了我一本讀書表,讓我一天寫一頁。表上列舉了很多內容,比如摘抄好詞句,總結所讀書的內容,仿寫等等。我就按爸爸說的照做,這一寫,寫出了名堂。感覺作文語句通順了,寫的也比以前長了。
到了初中,有一節專門的閱讀課,我高興極了。并按照老師的要求從大文豪魯迅的《朝花夕拾》,再到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還有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等,我都一一認真閱讀。書中那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有趣生動的情節,感人的故事,激勵我們發奮向上的精神都讓我體會到了讀書的樂趣和益處,于是我更加熱愛讀書,漸漸的我的作文水平也提高了。現在我每天把作業寫完,都要讀幾頁書,寫幾行讀書筆記再入睡。
讀書使我快樂,伴我成長。我們學生要讀好書,好讀書,從書中汲取營養,獲取知識,學會做人,這才是讀書的真諦。
關于什么伴我成長的作文篇6
從小到大多少次面對挫折,我選擇勇敢面對,迎難而上,從而也讓我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如今,挫折已不是我的絆腳石,而是一條引領我成長的寬敞大道。
記得兩年前的一天,我第一次學游泳。剛開始,我心情無比激動,看到那清澈的水與那條條泳道讓我很興奮,真想一下子跳下去,想象著自己在水里像魚兒一樣的自由自在地游玩。這時教練叫我們集合,教我們一些下水前的準備工作。我那有心思聽教練的講解,不等教練講完,我就跳到水中。
我剛跳下水,冰涼的水便不停地拍打我的臉,冰冷的水一下把我給包圍了。我變得慌張起來,我手忙腳亂地亂蹬,拼命向淺水區游,腳剛剛著地,我便連滾帶爬逃回岸上。
我坐在岸邊,看著碧綠的水,它不再是我所期待那樣的水了。我心想現在的我對水充滿恐懼,想起剛才的經歷我也不敢下水了。教練讓我再下次水再試試,可任教練怎么說,我都再也不下去。看著同學們在水里練習動作,就連比我還小的女孩子也在水里歡樂地嬉戲,玩耍,我越看越不服氣,心想:我竟然連比我還小的女孩都不如呀!于是,我試著慢慢下水,冰冷的水再次包圍我,我努力讓自己鎮定起來,回想著教練剛才教的動作,手腳慢慢地劃動,我居然也能游兩下。我站在水里,這水已經不再讓我恐懼了,我反復練習,終于可以游起來了,現在的我與水已經是密不可分的好朋友了。
自從那次以后我面對挫折不再退縮,而是勇敢面對,比如:在做數學題的時候碰到難得題目不再是一味退縮,而是努力尋找解題的方法,一次一次,直到作對。
挫折伴我成長,挫折是顯示自我的一個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