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風俗作文200字篇
傳說:女媧制造萬物,第一日造雞,二日造狗,三日造豬,四日造羊,五日造牛,六日造馬,七日造出了人,因而正月初七又稱為人日。人日這一天必須食一種用七樣青菜做成的餅食,又稱“七樣羹”。
今年正月初七早上,媽媽買來一大袋蔬菜。我一看,芹菜、春菜、韭菜……差不多可以辦一個小型的蔬菜展覽會了。我不解地問:“媽媽,您不會是要我們今天一整天都吃菜吧?減肥呀?”媽媽卻笑著說:“傻孩子,今天是正月初七,咱們得吃七樣羹呀!”我又疑惑了:“七樣羹是什么呢?”媽媽隨手拿出幾樣菜,說:“七樣羹就是由七種蔬菜混在一起煮的菜肴。”我越發疑惑了:“為什么要七種蔬菜?有什么含義嗎?”媽媽笑著說:“這里邊學問可大了。七種蔬菜分別有不同的寓意。比如大菜,代表發大財;厚合菜代表合家平安;春菜是春回大地,春財滾滾來;芹菜是勤奮努力;韭菜是長長久久;蒜是‘算’,能寫會算有錢藏;蔥是聰明的意思。當然,也可以換其他好意頭的菜來煮!”“哇!這么說來,我可要多吃一些了。”向來不喜歡吃菜的我興奮地叫了起來。
趁著媽媽在廚房忙碌的間隔,我用手機在網上搜索了一下,原來,正月初七吃七樣羹還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春回大地,萬物復蘇,蔬菜逐漸多起來。人們經過春節大魚大肉之后,再吃七樣羹,既調理了腸胃,又適應了季節的轉變。
這時,廚房飄來七樣羹濃郁的肉汁菜香味,我的口水都快流出來了。媽媽一邊給我們每人盛了一碗七樣羹,一邊隨口說了一句潮汕諺語:“七樣羹,愈吃愈后生(年輕)。”
原來七樣羹不僅美味還寄托了人們的美好祝福。人們希望新一年身體健康,財運興旺,這也是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與期盼。
正月初七吃七樣羹,真是潮汕地區獨特的風俗,也是一種獨特的飲食文化。
家鄉的風俗作文200字篇2
一百英里不同于風,一千英里不同于習俗。雖然我們的大中華區幅員遼闊,資源豐富,有數千萬的風俗習慣,但我最喜歡的是她的——春節,一個家庭團聚的好節日。她是我們家鄉最傳統的習俗,也是成千上萬中國人流傳下來的一個好節日。
春節,每年新年的第一天,每個家庭都開心地貼春聯,燃放鞭炮,開心地吃年夜飯。
傳說每年新年的第一天,山里都會有一個叫“年”的怪物,他會從山上下來到村子里吃牲畜。不僅如此,就連人們也不會放手。所以人們躲在家里不敢出來。許多勇敢的人去和年戰斗,但是他們永遠地走了。有一次,一個男人躲在家里用竹子取暖。突然,竹子爆裂了,發出很大的聲音,震驚了外面的世界。當人們看到這一幕時,他們一個接一個地點燃竹子,最后成功地把它嚇跑了。后來,人們發現年獸害怕聲音,在新年的第一天燃放鞭炮。從那以后,它在新年期間從未受到任何攻擊。這一天,人們聚在一起,燃放鞭炮,貼春聯。人們稱之為元旦,也慶祝春節。
在除夕夜,春節的前一天,大人會掛上對聯和燈籠。他們買了對聯,貼在門口的臺階上。婦女們打掃了房子,掃除了一年的灰塵。孩子們幫助成年人當助手。這一天,每個人都很忙,一家人在晚上圍坐在一起:在外面努力工作的父母回來了,在外面學習的孩子回來了,一些一年沒見的親戚回來了,只是為了在這一天吃一頓團圓飯,表達他們對家人一年的愛。今晚,觀看春節聯歡晚會也成了一個必不可少的節目。一家人圍著電視坐著,笑著,動著……“星星跟著月亮,終于迎來了我們最希望的一天。春節的早上,孩子們向大人致敬,并說了一些吉利的話。大人給了孩子們壓歲錢。孩子們欣喜若狂。在這一天,鞭炮不斷爆炸,非常熱鬧。中午,每個家庭都聚在一起吃飯,聊天,歡笑,分享一年的成果和收獲。下午,老人聚在一起打牌,大人陪孩子玩……春節是最熱鬧、最快樂的節日。雖然1993年只是一個傳說,但它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樂趣、無限的溫暖、無限的期待和無限的夢想。
家鄉的風俗作文200字篇3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節日,因為在那天不僅可以吃到香甜美味的粽子,還可以看上激烈的賽龍舟,人們整天都沉浸在這天喜氣洋洋的氣氛里。
端午節這一天人人都要吃粽子,包粽子,聽奶奶說這還有一個故事呢: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楚王因聽信讒言而在與秦王決業戰中失利了,后來首都也被秦國的軍隊占領了,面臨著之國之痛的痛苦,在五月五日這天,悲憤地投進江淚羅的江,屈原死了之后,楚國人都十分傷心,為不讓魚傷害屈原的身體,便用粽葉包米,就是現在的粽子,煮熟后扔進江里,所以每到了五月五日,人們都會煮粽子,包粽子,紀念著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屈原,把五月五日這天定為了端午節,以示悼念。
這天一大早,奶奶就要開始包粽子了,先把粽葉洗的干干凈凈,然后端出昨天晚上泡的糯米,把水倒掉,隨后就要開始包粽子了。先拿出粽葉,用勺子舀一些糯米放在葉子中間,再放幾顆蜜棗、豆子,用線包起來一個可愛的粽子就包好了。我看奶奶包的那么容易,于是便也照著奶奶的樣子包了起來,不一會兒,我們就全部包好了,當水發出“咕嘟嘟”的聲音時,就把粽子全部倒進鍋里,等待個五六分鐘,粽子就煮好了,一打開鍋蓋,屋里就滿是粽子那香噴噴的味道,把線拆開,剝下粽皮,那蜜棗就像瑪瑙一樣,又大又紅還有些透明,咬一口糯米又黏又軟又糯,豆子已經面面的了。蜜棗十分甜膩,吃上一口真是十分滿足,忍不住讓人多吃幾個。
吃完了粽子,我們一家人就一起去了西湖看賽龍舟,西湖人山人海,十分熱鬧,只見兩只船上的選手目視著前方,眼睛里充滿了斗志,開始兩對選手的小舟就像箭一樣飛了出去……
就這樣充實的到一天就過去了,吃到了香噴噴的粽子,也看到了十分熱鬧的賽龍舟。
家鄉的風俗作文200字篇4
每個人都有自己熱愛的家鄉,家鄉都有其獨特的風俗蘊含著不同的歷史特色和文化含義。今天我也來說說我的家長風俗。
上海,這是一座熱鬧繁華的城市,人們眼中的“魔都”,上海的風俗習慣有很多,特別是節日飲食風俗更是數不勝數,臘八節吃臘八粥,立夏吃雞蛋等等,那我們中秋節吃什么呢?聽我慢慢道來。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到了,我們邀請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到家里共度這個美妙的節日,爸爸媽媽一大早就開始準備美味佳肴,滿滿一臺子的菜,有魚有肉有蝦有鴨子有芋艿。我在一旁觀察卻疑惑不解,問道:“媽媽為什么在中秋節總要吃有鴨子呢?”媽媽告訴我,中秋節吃鴨子是上海人的老傳統,相傳元末時期,蒙古統治者欺壓漢人,漢人決定推翻元人,但是統治嚴厲,不能明著組織斗爭,只能有暗語,當時漢人稱蒙古人為“噠子”,就取諧音鴨子,大家約定中秋節吃鴨子,就是中秋節大家一起采取行動推翻元人的統治。當然在秋天吃鴨子其實對身體也很有益。我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幫著媽媽打下手,一起洗毛豆和芋艿,媽媽在一旁看著我說:“寶貝,你知道我們吃芋艿和毛豆各自的寓意嗎?其實它們也都是運用了諧音,芋艿這個詞你多讀幾遍,就會讀出“運來”,所以暗暗地表示希望未來好運連連源源不斷的意思,而毛豆又稱毛豆莢,毛豆莢中的“莢”字和“佳”字讀音相近,也是希望吃毛豆可以事事順心,吉祥如意,所以吃這些也是對生活的祝愿哦。”我聽著媽媽激動地說著上海的節日風俗,真得是學到了不少生活知識。
晚餐時,我迫不及待的吃著美味的香酥鴨;(什么味道?描述一下)又用筷子夾了芋艿嘗一口,味道真不錯,放在嘴里入口即化,糯糯的黏黏的。大家嘗了嘗都紛紛夸贊。
吃過中秋團員飯后……(稍微描繪中秋夜景)最后我們全家就在陽臺里,靜靜地吃月餅賞明月。
這就是上海的特色中秋節風俗,體現了上海獨特的文化沉淀,展現了上海的傳統美食的魅力,每年我們都會去好好享受并將它長長久久的傳承下去。
家鄉的風俗作文200字篇5
家鄉的風俗,鮮活而又淳樸,成為我心中悠久且纏綿的夢。她縱使隔著千里,給予我的仍是無限的慰藉。
大年三十,家中越發忙碌。在福建老家,這一天是殺豬宰羊以祭祖的日子。幾陣雞鴨的慘叫聲后,舅舅把雞鴨裝入竹籃,我們前去祭祖。當然,除了預備肉食,更少不了一壺白酒,因為白酒早在商朝,就是一種講究甚奢侈的飲品。我們家鄉的人嗜酒,幾乎人人都會吟誦幾句白居易的《酒勸贊》,“麥曲之英,米泉之精,合作為酒,孕和產靈……”更有“酒可誤神”之說。
舅舅托著白酒的手顫抖著,神圣而莊嚴。我靜靜地站在一旁,看著舅舅虔誠斟酒入土。那古人歷來稱道的“甘露”“玉液”,點點滴滴,又匯成涓涓細流,濕透而又滲入了土。舅舅夢囈著:“你太爺爺生前最愛這種酒了……”酒一點點地消失在土里,好像做了一個信使,溫柔地向祖先轉述了我們的哀思……我想也是節日的意義所在吧。
祭祖歸來,我與親朋好友成群結隊地前去拜年。原本熱鬧的小巷變得更熱鬧了。各家的主人看見歡呼的我們進屋,女主人總是笑吟吟地塞上幾個黃澄澄、甜津津的橘子。在民間,人們常常把“橘”寫作“桔”,而“桔”又和“吉”字形相近。所以孩子們都很喜歡。相傳,一個孩子討來的桔子越多,他來年的運氣就越旺。很快,無論是我們的嘴巴還是口袋,都漲成一個氣球,里面塞滿了桔子。我們就可以心滿意足地離開了。如果是大人前去拜年,喝茶則是必定程序,福建作為產茶勝地,喝茶的禮儀更是五花八門。當大人們在一旁喝茶時,我們只得凈在一旁搗亂。主人輕輕地倒入三分之二的茶水,先恭敬地遞給長者,再推給叔叔阿姨們。那佛手茶沖泡時,湯色橙黃清澈,馥郁幽香,冉冉飄逸,雜夾著主客之間的笑語。
我們家鄉的習俗,洋溢著美好的希望與祝福,輕啜滿口生津。我如今身在上海,距之甚遠,每當回想起那些親切的風俗,一抹笑容綻放在了我的臉上……
家鄉的風俗作文200字篇6
我的家鄉在淄博,端午節有吃粽子的習俗,包粽子變成了過節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粽子做法并不單一,有豆沙的,黑米的,紅棗的等,五花八門,在端午這一天,家家都會包各式各樣的粽子。
小時的回憶,爺爺摸著黑就會起床,忙前忙后,先用水把粽葉洗凈,晾干,再準備好糯米,洗凈放在一邊一會兒用,再拿出豆沙,紅棗,黑米放在一邊。等一切準備停當,我們就開始盼著爺爺的話了。
爺爺是一個比較守舊的人,定要等到十點十分--十全十美,而我們卻不敢頂撞爺爺,只好在一旁等候。
十點十分爺爺一起身,我們就來桌前,爺爺可是一個包粽子老手了,他一拿,一盛,一放,一包,一個粽子就包好了,爺爺一邊包,一遍不一會兒,一筐粽子就包好了,而我呢,卻把米搞得一身,好不容易包好了一個,一拿,米像一個不聽話的孩子一樣沖了出來,滿地都是,而大人們呢,則在一旁哈哈大笑,爺爺卻和藹的看著我。
這包進去的.,是我的快樂,包進去的是餡,是美好的心,更是大人們對我們的關心和耐心。
沒過一會兒,一鍋美味可口的粽子被蒸好了,刨開一層粽葉,吃到了那甜甜的膩膩的味道,吃到了爺爺那輩的老手藝,帶著對歲月滄桑的處置坦然,,帶著對傳統的畢恭畢敬,帶著對一家人的十全十美的祝愿。
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家鄉的風俗作文200字篇7
河南民間剪紙歷史悠長,在南宋周密的《志雅堂朵鈔》中就有一段描寫出售剪紙的盛況,由此看來,早在宋代剪紙已經在民間流傳起來了。
剪紙的由來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呢,從前有一個叫做“花丫頭”的人,她只能靠剪名堂紙來賺錢養活自己可是奔忙一天只能賺幾分錢。她心里想著肯定是我技術不好,剪出來不好看,所以沒人買我的剪紙。她四處拜訪,偶然間她看見路口有一位老奶奶在給別人剪紙,老奶奶手上的剪刀像活的一樣,轉幾個圈就完成了。花丫頭立刻前去拜師,可老奶奶不緊不慢的從后背拿出一把剪刀說:“孩子,你把它磨好,再來找我。”花丫頭日復一日地磨,磨石也換了一塊又一塊,花丫頭在這個艱難的磨剪子的過程中,技術不斷提高,終于磨了一年,把剪子磨尖銳了,可是她再去找老奶奶卻再也找不到了。他拿著老奶奶的剪刀去剪名堂紙,剪得差不多和真的一樣,從此花丫頭名聲大起。
剪紙要的是耐心,手不能亂抖動,剪錯一下,這張紙就廢了(但可以廢物利用哦),眼也要集中注意力。想要好看不只要有高超的技術,還要心平氣和,心不能煩躁,要把自己當成剪刀,這樣剪出的紙才好看。剪紙也可以任由你的發揮,任由你的想象,剪出你自己獨一無二的剪紙。
河南剪紙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由一張紙和一把剪刀然后“嚓,嚓”幾下就完成了;第二種是由你勤勞的雙手撕(但是你的指甲必須很長才能做手撕畫),手撕畫在我們當地可有名了,只要你技術高撕出來可好看,怎么樣,剪紙有趣吧!
我真自豪我的家鄉有這樣優秀的風俗,希望他永遠的流傳下來。
家鄉的風俗作文200字篇8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吃一天……”每當唱起這首歌謠時,我就會想起家鄉的端午節來。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熱鬧的端午節。在這一天,人們會包粽子、賽龍舟……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投河的詩人屈原而流傳下來的。
在端午節這一天,我們來到了鄉下的姥姥家。一進門,看見姥姥在包粽子,只見姥姥順手拿了四片粽葉,把粽葉稍有重疊地鋪在一起,雙手放在粽葉下面,卷成一個漏斗狀,讓粽葉的“尾巴”在后,“頭”在前,再用手拿起一把糯米,裝到“漏斗”里去,拿一個棗子放在中間,然后用粽葉包好,一個小巧的粽子就完成了。
我目瞪口呆地看姥姥包粽子,覺得姥姥包粽子就像變戲法一樣神奇,手指頭三繞二繞都有節奏,看久了就會入迷。
我看著姥姥包粽子,心中也想學,便說:“姥姥,我也想學包粽子。”姥姥說:“包粽子可不好學,你有信心嗎?”“沒問題,我可以的。”
一開始我錯誤百出,不是粽葉重疊方向錯誤,就是不能把糯米一粒不掉地放進去。還有我怎么也不能做成一個漏斗狀,包的時候由于沒扎緊,糯米灑了一地。
姥姥說:“不要緊再來一次,你一定可以。”我也更努力地學。終于,一個粽子包好了,我心中樂開了花。
吃著自己包的粽子,家鄉的端午在我心中更有節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