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寫的文章有哪些
在諸多散文詩創作者當中,冰心散文所呈現出的藝術風格極其獨特,甚至可以說是獨樹一幟的。冰心寫的文章有哪些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冰心寫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冰心寫的文章篇1:我們把春天吵醒了
季候上的春天,像一個困倦的孩子,在冬天溫暖輕軟的絨被下,安穩地合目睡眠。
但是,向大自然索取財富、分秒必爭的中國人民,是不肯讓它多睡懶覺的!六億五千萬人商量好了,用各種洪大的聲音和震天撼地的動作來把它吵醒。
大雪紛飛。砭骨的朔風,揚起大地上尖刀般的沙土……我們心里帶著永在的春天,成群結隊地在祖國的各個角落里,去吵醒季候上的春天。
我們在礦山里開出了春天,在火爐里煉出了春天,在鹽場上曬出了春天,在紡機上織出了春天,在沙漠的鐵路上筑起了春天,在洶涌的海洋里撈出了春天,在鮮紅的唇上唱出了春天,在揮舞的筆下寫出了春天……。
春天揉著眼睛坐起來了,臉上充滿了驚訝的微笑:“幾萬年來,都是我睡足了,飛出冬天的洞穴,用青青的草色,用潺潺的解凍的河流,用萬紫千紅的香花……來觸動你們,喚醒你們。如今一切都翻轉了,偉大呵,你們這些建設社會主義的人們!”
春天,駕著呼嘯的春風,拿起招展的春幡,高高地飛起了。
嘩啦啦的春幡吹卷聲中,大地上一切都驚醒了。
昆侖山,連綿不斷的萬丈高峰,載著峨峨的冰雪,插入青天。熱海般的春氣圍繞著它,溫暖著它,它微笑地欠伸了,身上的雪衣抖開了,融化了;億萬粒的冰珠松解成萬丈的洪流,大聲地歡笑著,跳下高聳的危崖,奔涌而下。它流入黃河,流入長江,流入銀網般的大大小小的江河。在那里,早有億萬個等得不耐煩的、包著頭或是穿著工作服的男女老幼,揎拳擄袖滿面春風地在迎接著,把它帶到清淺的水庫里、水渠里,帶到干渴的無邊的大地里。
這無邊的大地,讓幾千架的隆隆的翻土機,幾億把上下揮動銀光閃爍的鋤頭,把它從嚴冬冰冷的緊握下,解放出來了。它敞開黝黑的胸膛,喘息著,等待著它的食糧。
億萬擔的肥料:從豬圈里、牛棚里、工廠的鍋爐里,人家的屋角里……聚集起來了,一車接著一車,一擔連著一擔地送來了。大地狼吞虎咽地吃飽了,擦一擦流油的嘴角和臉上的汗珠,站了起來,伸出堅強的雙臂來接抱千千萬萬肥肥胖胖的孩子,把他們緊緊地摟在懷里。
這些是米的孩子,麥的孩子,棉花的孩子……笑笑嚷嚷地擠在這松軟深闊的胸膛里,泥土的香氣,熏得他們有點發昏,他們不住地彼此搖撼呼喚著叫:“弟兄們,姐妹們,這里面太擠了,讓我出去疏散疏散吧!”
隱隱地他們聽到了高空中春幡招展的聲音;從千萬扇細小的天窗里,他們看到了金霧般的春天的陽光。
他們樂得一跳多高!他們一個勁地往上鉆,好容易鉆出了深深的泥土。他們站住了,深深地吸了一口春天的充滿了歡樂的香氣,悠然地伸開兩片嫩綠的翅葉。
俯在他們上面,用愛憐親切的眼光注視著他們的,有包著花布頭巾笑出酒渦來的大姑娘,也有穿著工作服的眉開眼笑的小伙子,也有舉著煙袋在指點夸說的老爺爺……
原來他們又已經等得不耐煩了!
春天在高空中把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笑著自言自語地說:“這些把二十年當作一天來過的人,你們在趕時間,時間也在趕你們!……”
春天掮上春幡趕快又走他的云中的道路。他是到祖國的哪一座高山、哪一處平原、或是
哪一片海洋上去做它的工作,我們也沒有工夫去管它了!
橫豎我們已經把春天吵醒了!
冰心寫的文章篇2:一朵白薔薇
怎么獨自站在河邊上?這朦朧的天色,是黎明還是黃昏?何處尋問,只覺得眼前竟是花的世界。中間雜著幾條白薔薇。
她來了,她從山上下來了。靚妝著,仿佛是一身縞白,手里抱著一大束花。
我說,“你來,給你一朵白薔薇,好簪在襟上。”她微笑說了一句話,只是聽不見。然而似乎我竟沒有摘,她也沒有戴,依舊抱著花兒,向前走了。
抬頭望她去路,只見得兩旁開滿了花,垂滿了花,落滿了花。我想白花終比紅花好;然而為何我竟沒有摘,她也竟沒有戴?
前路是什么地方,為何不隨她走去?
都過去了,花也隱了,夢也醒了,前路如何?便摘也何曾戴?
冰心寫的文章篇3:漫談過年
我這一輩子,經過幾個朝代,也已經過了八十幾個“年”了!時代在前進,這過年的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和進步。
從我四五歲記事起到十一歲(那是在前清時代)過的是小家庭生活。那時,我父親是山東煙臺海軍學校的校長,每逢年假,都有好幾個堂哥哥,表哥哥回家來住。父親就給他們買些樂器:鑼、鼓、二胡、洞簫之類,讓他們演奏,也買些鞭炮煙火。我不會演奏,也怕放炮,只撿幾根“滴滴金”來放。那是一個小紙捻,里面卷一點火藥,拿在手里掄起來,就放出一點點四散的金星。既沒有大聲音,又很好看。
那時代的風俗,從正月初一到十五,是禁止屠宰的。因此,母親在過年前,就買些肘子、豬蹄、雞、鴨之類煮好,用醬油、紅糟和許多佐料,腌起來塞在大壇子里,還磨好多糯米水粉,做紅白年糕。這些十分好吃的東西,我們都一直吃到元宵節!
除夕夜,我們點起蠟燭燒起香,辦一桌很豐盛的酒菜來供祖宗,我們依次磕了頭,這兩次的供菜撤下來,就是我們的年夜飯了。
初一,我們一早就穿起新衣,對父母親和長輩磕頭拜年,也拿到了包著紅紙的壓歲錢,里面是锃亮的一塊墨西哥“站人”銀元!
既不會演奏,又不敢放炮的我,這一天最關心的就是附近幾個村落“耍花會”的到來了。這些“花會”都是村里人辦的,有跑旱船的,有扮“王大娘鋦大缸”的,扮女人的都是村里的年輕人,擦粉描,很標致的!鑼鼓前導,后面跟著許多小孩子,鬧鬧嚷嚷的。到了我家門口,自然會圍上一大圈人,他們就停下來演唱,唱詞很滑稽,四圍笑聲不斷。這時,我們趕緊拿出煙酒點心,來慰勞他們,這一個花會走了,那一個花會又來了。最先來的總是金鉤寨的花會。
到了一九一一年,我們回到福建福州去(那時已是中華民國時代了)和祖父、伯叔父母同住在一起。大家庭里的過年是十分熱鬧的。從祭灶那天起,大家就都忙乎起來。最先是疊“元寶”,那是用金銀紙箔,疊成元寶的樣子,然后用繩子穿成一串一串的,準備在供神供祖的時候燒;然后就忙掃房,用很長的撣子將屋角的蛛網和塵土,都掃除干凈,又擦亮一切銅器,如蠟臺、香爐,以及柜子箱子上的銅鎖等。大門上貼上新的鮮紅的春聯。祖父還用紅紙在書桌旁邊貼上“元旦開筆,新春大吉”等等的吉利話。這些當然都是大人們的事,我們小孩子只準備穿新衣服,放花炮,拜年,拿壓歲錢。因為大家庭里兄弟姐妹多,祖父的紅紙包里,只是一兩角的新銀幣,但因為長輩也多,加上各人外婆家給的壓歲錢,我們每人幾乎都得到好幾塊!
新年過后,元宵節又是一個高潮。我們老家在福州市南后街,那條街從來就是燈市。燈節之前,就已是“花市燈如晝”了,燈月交輝,街上的人流徹夜不絕。福州的風俗,元宵節小孩子玩的燈,都是外婆家送的。福州方言,“燈”與“丁”同音。“添丁”是句吉利話,因此,外婆家送給我們姐弟四人的是五盞燈!我的弟弟們比我小的多,他們還不大會玩,我這時就占了便宜,我墻上掛的是“三英戰呂布”的走馬燈,一手提著一盞眼睛能動的金魚燈,一手拉著會在地上走的兔兒燈,覺得自己神氣得很。但最好玩的還是跟著哥哥姐姐們到大門口去看燈。有許多親友到我家街上來看燈的,我們都高興地點起用篾片編成的火把,把他們送走。
一九一三年,我們到了北京,又過起小家庭生活,過年供祖宗也不燒元寶了。給父母和長輩拜年也只鞠躬,不好意思拿壓歲錢了。家里沒有了大孩子,沒有人敲鑼打鼓。弟弟們只會放些小炮仗,過年就顯得冷清多了。
家庭里過年不熱鬧,而集體的節日慶祝,卻一年一年地擴大了,機關和學校里都有新年團拜,大門口還張燈結彩,也有種種文娛節目。如今呢,過年慶祝活動,更是以集體為中心,真是普天同慶!以近兩年來的“地壇文化迎春廟會”為例,會上什么都有,參加的人既飽了眼福、耳福,又飽了口福。去年到過迎春廟會的朋友,回來都十分興奮,我雖然因為行動不便,不能參加,但從報紙上的消息里,我已經想象到了那歡騰熱鬧的盛況,精神上已經參加進去了。
看過“冰心寫的文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