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傅雷家書
這絕不是普通的家書,它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著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
人的自愛其子,也是一種自然規律。人的生命總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業卻永遠無盡頭。通過親生的兒女,延續自己的生命,也延續與發展一個人為社會,為祖國,為人類所能盡的力量。因此,培育兒女也正是對社會,對祖國,對人類世界應該的盡的一項神圣的義務與責任。我們看傅雷怎樣培育他的孩子,從家書中顯而易見。他在給兒子傅聰的信里,這樣說:“長篇累牘地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年輕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傳布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不論在做人方面還是其他各方面。”貫穿全部家書的情誼,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傅聰在異國漂流的生活中,從父親的這些書信中汲取了多么豐富的精神養料。時時給他指導,鼓勵與鞭策。使他有勇氣與力量,去戰勝各式各樣的魔障。踏上自己正當的成長道路。傅聰這種熱愛祖國,信賴祖國的精神,與傅雷在數萬里之外對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開的。
再看看這些書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樣的政治處境中寫出來的。有多少人在那場“黑暗的災禍”中受到傷害,傅雷缺在其中顯出了他不變的本色。
優秀的父親,出色的兒子,不平凡的家書。
閱讀心得傅雷家書篇2
【論傅雷先生的教子之道】
在傅雷先生寫給孩子的家書中,我們看到的絕不僅是他對于兒子傅聰的深深愛意,更重要的是他獨特的教子之道。
在生活細節方面,傅雷先生對于傅聰的要求是極嚴格的。他在1954年8月16日的信中寫到對于傅聰習慣的改進建議,例如“手插在上衣兜里比插在褲兜里更無禮貌”,“雙手不拿刀叉時要平放在桌面上”等。這封信的結尾,傅雷先生又叮囑道:“但望你不要嫌我繁瑣,而要想到一切都是使你更完滿、更受人歡喜!”在譯林版的序中,樓適夷先生回憶傅雷對于孩子幼時的施教:“比方每天同桌進餐,他就注意孩子坐得是否端正,手肘靠在桌邊的姿勢,是否妨礙了同席的人,飯菜咀嚼,是否發出喪失禮貌的咀嚼聲。”傅雷先生在教育孩子時,是從各方面去向他提出自己的建議,事無巨細,只為了讓傅聰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以后的人生道路更平坦。
傅雷對于孩子的思想精神也極其注重,他曾多次在信中叮囑傅聰。1955年12月9日的信中,傅雷寫道:“唯有把過去的思想包袱一起齊扔掉了才能得到真正的精神上的和平恬靜,才能真正心胸開朗的繼續前進。”一個人只有擁有清澈明朗的內心,才能讓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更自然,才能遵循自己的內心去生活。傅雷先生也曾說過:“心情不穩定,就懶得動筆。”足以見得,他在教育孩子時,總是能發現孩子所處的狀態,并且針對這些教育孩子。傅雷先生的話既具有針對性,卻也具有普遍性。對于我們而言,的確,只有把握好心態,有正確的思想,才能成長得更好。
在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境況時,傅雷先生也會有所感悟,對于孩子進行教育。在一信中,傅雷先生在參與過中共中央全國宣傳會議,聽取毛主席的報告后,給傅聰寫道:“自己先要鍛煉的堅強,才不會被環境中的消極因素往下拖,才有剩余的精力對好朋友們喊‘加油加油’。”是的,人當自強為先,只有自身強大以后,才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傅雷先生對于傅聰的教育是極全面的,并不著眼于生活,也從國家的層面、社會的層面給了他一些啟發。
在傅聰遇到感情方面的困惑時,傅雷先生給了他極重要的觀念。傅雷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本質的善良,天性的溫厚,開闊的胸襟。他并不看重兒媳的家境、學歷等外在條件,只要天性是好的,其他都可以逐漸培養。對于夫妻的相處之道,傅雷曾多次叮囑傅聰和兒媳彌拉,一定要互相尊重、寬容、理解,這正是感情持久的要素。
無論孩子的人生在哪個階段,傅雷先生都會對他進行殷殷教誨,只擔心自己給他的太少,只想讓他少走些彎路,這一生平安喜樂。如傅雷先生所說的那樣:“爸爸不為兒子煩心,為誰煩心?爸爸不幫助孩子,誰幫助孩子?兒子苦悶不向爸爸求救,向誰求救?”傅雷先生是在用自己一生所積累下來的經驗,傾己所能去教育孩子,這是代代父母最偉大的地方,也是兒女最幸運的地方。
傅雷先生的教子之道,是從傅聰的生活里,從自己的生活里,或是從他人的評價里,給予傅聰平實的、細微的卻極重要的建議。天下父母心,都是為了孩子更好,而傅雷先生的這份,更厚重,也更珍重。
閱讀心得傅雷家書篇3
讀《傅雷家書》,使我最有感觸的是傅雷對兒子的愛不僅在生活上的各方面,也表現在對孩子學習上的啟發,督促。
傅雷為了能與兒子有公共的話題,能與兒子成為藝術上的朋友,他在督促兒子同時,自己也在不斷地看藝術方面的書籍,以提高在音樂理論與欣賞方面的水平,是自己能有與兒子平等對話的資本。然后通過信件與兒子進行樂理的探討,并對孩子的不足之處及改進方法,整個過程都是以平等的姿態,就像是朋友之間的聊天,把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看法及自己在處理相似問題時自己的做法和所獲得的經驗娓娓道來,給人一種信服的感覺。在這一點上是非常值得我們做家長的學習的。
俗話說:言傳身教。家長的學習態度及進取心,對孩子來說是最好的榜樣。而我們現在的教育存在太多的功利性,急功近利,最好孩子一下子什么都懂,如果稍與自己的期望有所偏差就會大呼小叫,令孩子的學習興趣大減,并產生厭學情緒。甚至有的孩子一時想不開,做出過激行為,可謂是得不償失。
我們應該努力與自己的孩子成為朋友。在學習上可以共同探討,這并不需要我們一定要有多高的學歷,孩子學習遇到問題多半是對某個概念理解不清,這時候如果你讓孩子拿出課本,找到對應的章節,共同研究一下,說不定孩子就會在你的點撥下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時候孩子對你就有一種信服的感覺,對學習就會保持一種探究的興趣。
傅雷在指導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也不忘對孩子進行做“人”的教育。他對兒子說:“我始終認為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要緊的是‘人’。要把一個‘人’盡量發展,沒成為藝術家之前,先要學做人。否則那種某某某家無論如何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的貢獻。”
他要求孩子吃飯時,食不語,咀嚼食物嘴里不許發出聲響,飯后要把餐凳放入餐桌下。家里的物品用完后,要有規矩的放回去。對人客氣,尤其是對師長或老年人,說話時態度要謙和,人要站直,即或是堅持真理也必須注意講話的方式、態度、語氣、聲調等。傅聰現已是當今世界上一流的鋼琴演奏家,他優雅的舉止與傅雷的家教不無關系。
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能身心健康地成長。從人的舉止便會對這個人有一定的了解,懂得禮儀的人是受人歡迎的,因此每個家長都應該在孩子小的時候培養孩子好的基本禮儀,使之成為有教養的人,最終對自己的祖國有所貢獻。
閱讀心得傅雷家書篇4
《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寫給傅聰、傅敏等的家信摘編。
這不是普通的家書,它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著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愛子之情本是人間常情,而傅雷卻始終把道德與藝術放在第一,把親情放在第二。
讀了《傅雷家書》,能夠看到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深愛,也突出了傅雷在藝術造詣高深,在生活中對朋友的愛惜尊重,在政治上對國家發展的關心,又如益友、知己般與兒子平等探討藝術的多個方面的個性特征,并且還能從傅雷對孩子的教育中做人的道理,讓孩子體會父母之愛。這自然讓我們想到自己的父母,可能如傅雷那樣,對我們有著一顆期盼之心,期望我們成人成才,有一份濃濃的、毫無保留的愛。
一封封書信,在表達濃濃親情的字里行間,映照出完善的人際關聯、高尚的生活準則、優良的行為操守與道德傳統。以《傅雷家書》來說,傅雷所寫下的近百封家書,總的主題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華禮貌為準;立志成才,要以報效祖國為要。整本家書,可以說是對中華民族優秀道德的最好闡釋。《傅雷家書》給我們開啟了一扇窗戶,將中華民族優秀道德清楚闡釋出來,它不僅僅是傅雷對孩子的教育,也是我們立身行事的準則。
認真品味這本好書,你會發現不一樣的親情世界,明白不一般的人情世態。
閱讀心得傅雷家書篇5
《傅雷家書》這本書表達了傅雷及其夫人朱梅馥作為父母對兒子傅聰和祖國深沉的愛。說實話,我看完序言部分,沒有在正式讀這本書之前,我是不怎么喜歡傅雷的。因為他經常打孩子,對大兒子傅聰極其嚴格,對二兒子傅敏不抱希望,還多次表示傅敏的才能不好。我要是傅敏,就算有才能也要被說沒了。
但讀過這本書之后,我發現傅雷還是很愛他的兒子的,他在書中多次表示思念身處異國的兒子,自己和夫人都很愛兒子。不僅如此,傅雷還要兒子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并且告訴兒子“人一輩子都要在高潮-低潮中沉浮。”“要越來越堅強”“寫字要干凈。”“堅持真理的時候必須注意講話的方式、態度、語氣、聲調。”,“要多讀中文書”,“要愛國”這些做人的道理。而這些叮囑就像我們的父母帶給我們的溫暖,字里行間透漏著傅雷對兒子無微不至、理性的愛。
傅雷在信中也經常和傅聰討論音樂,對傅聰未來的音樂路進行規劃,做面“忠實的鏡子”,時刻監督著傅聰,要傅聰好好學習。但有意思的一點,就是傅雷寫完自己對音樂或其他東西的看法后,他經常會在句末加上一個“是嗎”讓我感覺傅雷和傅聰的溝通方式不像是父子,反而更像是朋友。由此可見,兩人的相處方式很輕松,傅雷也沒有架子。
我覺得我們讀完這本書后,不一定非要讀出一個慈祥的父親或一個偉大的教育家。我們感受父親對兒子、對祖國的愛就夠了。
閱讀心得傅雷家書篇6
這絕不是普通的家書,它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著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
人的自愛其子,也是一種自然規律。人的生命總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業卻永遠無盡頭。通過親生的兒女,延續自己的生命,也延續與發展一個人為社會,為祖國,為人類所能盡的力量。因此,培育兒女也正是對社會,對祖國,對人類世界應該的盡的一項神圣的義務與責任。我們看傅雷怎樣培育他的孩子,從家書中顯而易見。他在給兒子傅聰的信里,這樣說:“長篇累牘地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
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
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年輕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傳布給別的青年。
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
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不論在做人方面還是其他各方面。”貫穿全部家書的情誼,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傅聰在異國漂流的生活中,從父親的這些書信中汲取了多么豐富的精神養料。時時給他指導,鼓勵與鞭策。使他有勇氣與力量,去戰勝各式各樣的魔障。踏上自己正當的成長道路。傅聰這種熱愛祖國,信賴祖國的精神,與傅雷在數萬里之外對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開的。
再看看這些書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樣的政治處境中寫出來的。有多少人在那場“黑暗的災禍”中受到傷害,傅雷缺在其中顯出了他不變的本色。
優秀的父親,出色的兒子,不平凡的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