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讀后感600字
中國有句老話,叫“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而勒龐這本書正是分析了三個和尚所代表的“群體”表現。
《烏合之眾》法文原名為《psychologie foules》(《群體心理學》),中文翻譯很妙——烏合之眾。因為在勒龐的對群體的研究中,幾乎看不到贊美之詞。他所研究的群體——智商低、輕信、極端、情緒化。而且他還用了類犯罪群體(我自創的詞,例如某年3月群眾砸搶家樂福,或新疆地區的各種群眾事件)、議會、選民、陪審團等特殊團體來分類分析。
當然,值得強調的是,作者將群體分為兩個部分:
一.異質化群體
1.無名稱的群體(如街頭群體)
2.有名稱的群體(如陪審團、議會等)
二、同質性群體
1.派別(政治、宗教等)
2.身份團體(軍人、僧侶、勞工等)
3. 階級(中產階級,農民階級等)
作者全書研究的都是異質化群體,正是令我失望的點,本是抱著學習營銷社會群體的心理去的。因為之前對于這本書有太多的贊譽,口口相傳,等到我認真看后,發現由于作者年代(法國大革命時期)和涉及領域(主要是政治)的限制。只能說對于當今微博上的各種民眾事件或政治觀點看得更透徹。營銷的啟發卻沒想象中那么好。
關于營銷的啟發,大概就覺得應該制造一些氛圍去影響群眾(圍觀)。比如大家排隊買東西的心理,商店人多人少的心理、或者在產品上造成消費者很多的感覺。
在政治方面,作者有個很有趣的觀點。勒龐認為,無論是受過教育的選民還是沒有受過教育的,其投票結果不會有太大影響。(陪審團群體也成立)。這讓我想起之前聽劉瑜老師《民主的細節》講座時,也涉及到民眾素質與投票結果正相關的擔憂。如果有勒龐的理論作為支撐,那么這就不存在了吧。
關于演講方面,勒龐也提到了,在演講中,演講人的名望比很重要。這讓我腦海里總是浮現出新東方各種講座,老師們都是模板化的一套套故事,學生們津津有味的聽著會不會也與老師先塑造好的名望有關。
當然,這本書確實是本不錯的書。特別是在政治領域有著仍然不過時的見解。弱弱說句,這本書是個裝X好書,以后某某事件在微博里傳得沸沸揚揚時,你可以引用幾句早已準備好的句子,發表下自己的看法。
烏合之眾讀后感600字(精選篇2)
勒龐的《烏合之眾》研究的是一個具有共同屬性或利益取向的群體所會產生的群體效應,但是沒有研究和解釋這些群體效應是怎樣產生共同屬性或利益取向。就如弗洛伊德所評價的:“勒龐的《烏合之眾》發現了群體中會產生的群體效應及問題,但是并沒有解釋群體成員之間建立感情聯系的心理過程的原因。”
不過個人認為研究產生聯系心理的原因應該是心理學家最關心的事情,而我們作為投資者應該可以直接借鑒和參考勒龐對已經具備群體效應的群體的研究成果。因為股市應該是一個具備群體效應的群體成員構成的群體行為表現,股價對群體成員起到了利益驅動作用,而股價只是可以被小部分人操縱的一個標識而已,尤其是小盤股。從這種角度理解,股市操縱者就可以通過股價的表現,在股民這個群體中產生領袖效應,以致讓股民形成無理智跟隨的群體效應。
發現一群人中能產生群體效應的共性、激發群體中的群體效應、合理運用群體中的群體效應。可以讓企業家事半功倍,讓企業中的員工形成一 個極具競爭力、凝聚力的團隊;革命家也是一樣,運用好了可以讓成千上萬的人為你奉獻;,但是如果企業家、革命家是激發人性中陰暗的一面,而產生的群體效應,那樣只會讓其曇花一現,給歷史留下悲慘的一幕。
這個正如毛澤東基于國際共產主義精神,結合中國的實際國情,產生的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毛澤東思想和共產主義精神——打倒土豪劣紳、實行土地改革、讓農民當家做主等等當時大多數民眾的共同向往,而且在實踐中不斷的通過軍事和政治思想同步實施、強化及驗證其正確性,以致毛澤東漸漸的在群體中產生的領袖效應,群體成員也因此產生了群體效應,萬眾一心的局面,戰勝了國民政府的飛機、大炮。同樣在10年革命期間發生的歷史黑暗,也要很大程度的歸功于群體效應的極端無理智化。
烏合之眾讀后感600字(精選篇3)
《烏合之眾》是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群體心理學創始人古斯塔夫?勒龐的名著,初次出版于1895 年。該書深入淺出地剖析了群體的諸種特點及其成因。全書分為三卷(群體心理、群體的意見與信念、不同群體的分類及?特點),依次分析了“群體的感情和道德觀”,“群體的觀念、推理與想象力”,“群體的意見”,“群體領袖”等,深入透視了社會服從和過度服從、趣味單一、群眾的反叛、大眾文化、受別人支配的自我、群眾運動、人的自我異化、官僚化過程、以及無意識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
這部著作在國際學術界有著十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弗洛伊德曾評價說:“勒龐的這本書是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致地描述了集體心態。”社會心理學家奧爾波特評價說:“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已經寫出的著作中,最有影響者,非勒龐的《烏合之眾》莫屬。”社會學家墨頓評價?:“勒龐這本書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是群體行為的研究者不可不讀的文獻。”與任何學術著作一樣,該書也有 其局限性,如作者因群體的非理性性質和表現而對它持鄙視和恐懼的態度。他說:“個人在群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沖動、幼稚行為和犯罪傾向的突然爆發。”但同時他又認為群體是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領者。但這種內在矛盾并未減損其思想學術價值,而是為后來者開啟了更深入研究的空間。
這部著作對于我們今天認識和研究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現象依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發意義。
烏合之眾讀后感600字(精選篇4)
讀勒龐在一個世紀前寫的這本《烏合之眾》,就像是在讀一本二十世紀的人類史。他以先知一般的洞見,察覺了群體——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單元——的各種特點及影響,并預見到,群體在一個愈加明主的社會中必將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但也因此必將造成更大的危害。
勒龐該是個種族主義者。恕我可能對西方大眾文化批判無知,但縱覽全本書,“種族”這個詞出現得最多次。勒龐認為:種族是決定人類行為最深層的因素。正是種族保留下來的“生理解剖學的”因素,決定了人類的無意識動機,而無意識動機又是群體行為的動因。所以,即使群體一律的無知、多變、沖動……但表現出來的方式又因種族而有所不同。
勒龐應該也是個精英主義者。在書中,他毫不掩飾對安德魯撒克遜民族的崇拜,深為認同后者個人主義的民族特性。而他卻多次地將法國大革命歸結于本民族群體意識的主導,失望之情可見一斑。
看書時不時被他武斷、不加推導的結論所煩,認為其要是放在當代,可能連出版的機會都沒有,或是很快就銷聲匿跡。然而,這本書之所以面世百年之后,還能被人所關注,被許多社會學家尊為“研究社會心理影響力最大的一本書”,必然有其獨到之處。依本人拙見,還應歸功其對于未來強大的預見能力。二十世紀世界的兩次大戰,不都是群體行為被誘導出、傳染、放大后的結果嗎?在看我們中國解放后的那場浩劫,不也是一場群體的狂歡嗎?盡管勒龐的論證缺乏依據,但他仍能不無預見力地指出:“那些領袖們,杜撰一個模棱兩可的詞匯,描述一個偉大的圖景,鼓動群體……而這些新東西不過是過去的專制換了張面孔……”正是群體最深層的無意識動機的穩定,人類一切看似美好的革命都像反復過去——看看半個世紀前的中國,和封建社會有什么區別?
就寫這些吧,大多數感想還是要邊看書邊才能蹦出來的。最后勉勵自己一句: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懷疑精神,永遠不要隨波逐流
烏合之眾讀后感600字(精選篇5)
周日上午在動物園咖啡廳參加了“不止讀書”會鄭州站第五期,實到26人,認識了很多新朋友,但由于時間匆匆,都沒有好好深聊,有點遺憾。第五期討論分享的書目是《烏合之眾》,雖然“事前讀完”是一個規矩,但還是有不少人沒讀/只讀了一半/隨便翻翻,讀書會的一半主題不是討論本書,反而變成了討論讀書會。很多人抱著了解“不止讀書會”的目的來感受,甚至直截了當地表達如果這個讀書會發展不好,我就不來了。其實大可不必,這個沒有任何盈利目的的讀書會,大家都是來這里付出自己的讀書思想的,同時汲取別人的想法,互相碰撞,互相升華。這是我的理解。
我讀完《烏合之眾》的感受,真的是震撼。成書于1895年以法國大革命(1789年——1799年)為大背景的這本書中,很多觀點至今我認為仍然適用于中國,如:
在群體的靈魂中占上風的,并不是對自由的要求,而是當奴才的欲望。
個人在群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沖動、幼稚行為和犯罪傾向突然爆發。
如果說還有什么事情能夠推遲自身的毀滅的話,那就是極不穩定的群眾意見,以及他們對一切普遍信仰的麻木不仁。
一切文明的主要動力并不是理性,倒不如說,盡管存在著理性,文明的動力仍然是各種感情——譬如說尊嚴、自我犧牲、宗教信仰、愛國主義以及對榮譽的愛。
我想,時間和空間里一個唯一不變的,就是人性。個人尤其需要做的,就是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