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軍大業讀后感600字
在那個混亂的年代,軍閥紛爭,神州大地上狼煙四起,血流成河。有一幫人站了出來,他們夢想建造一個共產主義的國家并不斷奮斗,他們就是共產黨。
影片講述在國民黨奪權叛變革命,瘋狂發動清共行為時,毛一澤一東、周恩來等人挺身而出,指出陳獨秀的右傾錯誤,并懂得了槍桿子里出政權的硬道理。他們帶領共產黨發動起義,誓要組建一支真正屬于人民的軍隊。
令我感動的一幕是三千人死守三河壩,抵抗有三萬士兵的錢大鈞,為主力部隊爭取時間。經過兩天的鏖戰,共產黨軍隊損失慘重。在最后一天,為了更多人的安全撤離,二百人留下來死守陣地,最終,他們用生命拖延了寶貴的時間。在生死存亡前,有多少人能像那些戰士一樣,舍小家為大家,不顧個人利益,不惜自己的生命,為國家,為人民奉獻出自己的一切。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這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無上光榮!”這是共產主義軍的口號,也是他們的信仰,因為信仰,把不同的人凝聚在一起,那些農民、書生、兵頭,因為共產主義的信仰而被擰成一股繩,他們相互扶持,共同努力。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信仰是無比重要的,你自己有信仰,就會在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想到自己的信仰,就會在困難面前站起來,勇敢地去迎接每一個挑戰,最終將會戰勝挑戰。共產黨就是這樣的過程中不斷奮斗,不斷追求信仰,許多錚錚骨為他人,為起義,為國家不惜自我,勇敢頑強,靠的也是信仰,只有有了信仰,生活才不會迷茫,不會彷徨,生活才會有動力,才有勇氣戰勝挫折。
看看一個又一個無辜的人被殺害,不僅讓我心酸,更讓我學會珍惜,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可是,在前人血和淚的付出后,我們——幸福的享有者卻肆無忌憚地揮霍浪費。我有時在想,如果沒有前人的付出,我們能過上如此幸福的生活嗎?所以,讓我們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吧!幸福生活如果不珍惜,就像流星,只能捕捉一時的美麗,消失卻是永遠的。也許,只有緬懷過去,才能更好珍惜現在,展望未來!
影片中的一聲聲怒吼,一聲聲炮響,依舊在我耳邊縈繞。我的腦海里只有八個字:錚錚鐵骨,鑄就輝煌!
建軍大業讀后感600字(精選篇2)
1927年,周恩來29歲,毛澤東33歲,粟裕19歲,林彪19歲,陳賡24歲,葉挺30歲,賀龍31歲,鄧小平22歲。這注定是一個屬于年輕人的時代。
“槍桿子里出政權”,這句話拉開了北伐戰爭剛剛取得重大成果之際,中國共產黨反抗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的序幕。
1927年4月12日,上海工人運動游行示威,“打倒反動軍閥,打倒軍人政府”的呼聲洪亮整齊,國民黨的軍隊卻用冷冰冰的槍口對準了人民大眾。當第一聲槍聲響起,上海就亂了,中國就亂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新右派發動了反對國民黨左派和共產黨的武裝政變。白色恐怖籠罩上海,屠殺遍地。在投降與反抗的抉擇下,陳獨秀與毛澤東分道揚鑣。為了挽救中國革命,中共中央停止了陳獨秀的機會主義領導政策,開始籌備發展自己的武裝力量,他們要反抗,要干一票大的——南昌起義。
脖子系上紅巾,胳膊纏著白布的戰士們,斗志昂揚,喊著口令:“山河統一”的雄心壯志。他們就要奔上戰場,直面流血與死亡的風險,不是不怕,不是不苦,只是為了更美好的明天,為了更多的人活下去,他們別無選擇。或許,此去一別再無明天,可是他們無怨無悔,心若磐石。這是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的武裝反抗的第一槍,這一槍混著血與淚的相融,混著笑與泣的交合。“激戰”,短短一個詞兩個字,寫出了多少人的一生。
八一南昌起義部隊主動撤離南昌,南下廣東。9月18日,部隊進抵廣東大浦縣城。9月20日,前委根據形勢發展做出了分兵部署:周恩來、賀龍等率領主力向潮州、汕頭進發;第九軍副軍長朱德率領約3000人據守三河壩,掩護主力南下,三河壩戰役打響了。以3000軍力對敵三萬,守壩三日,非一般人可為。朱德做到了,代價是200人的傾力相互,他們之中多是兄弟、父子、親友,這200人一留便是永別。主力部隊沒有辜負他們,朱德的部隊終于在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師。
千難萬險,九死一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們所做的一切無上光榮。
建軍大業讀后感600字(精選篇3)
今天看了《建軍大業》,感觸頗多啊……
電影一開場就是工人學生游行,看著這些手無縛雞之力,手無寸鐵的工人學生們手挽著手向槍口上撞的時候,其實不僅是這部電影,老早之前在電視上看著學生工人們上街游行的時候,我為他們感到心痛,覺得他們好傻,是的,真的很傻,他們很勇敢,他們很堅強,他們無畏犧牲,可他們換來的是什么呢?是倒在反動派的槍口下,是更慘烈的殺戮,是更多的革命黨人的犧牲……以陳獨秀領導的革命先烈們借鑒著歐洲革命的經歷,認為在城市發生暴動就是夠喚醒群眾們革命的心,但卻忽略了一件事,沒有槍,沒有軍隊,用著血肉之軀,用著兩雙手,用著宣傳口號,用著大量的宣傳單,如何革命,只會白白犧牲。
人是由靈魂和軀體組成的,沒有靈魂,人就是個活死人,沒有軀體,靈魂就是飄在天空的汽體,兩樣是相輔相臣的,就像革命,精神、思想就是靈魂,軍隊就是軀體,缺一不可。
歷代以來都是武將打天下,文臣守天下,毛主席也說過“槍桿子底下出政權”。什么是軍隊最基本的呢,那就是兵,是人,中國是農業大國,而
不是歐洲那些工業大國,所以中國最多的是農民……中國上下五千年,朝代換代更迭,哪一次換代不是從農民起義開始呢?有人說農民起義每次都是以失敗告終,可每一次的農民起義都成功的開始啊!秦朝推翻漢朝建立起源于農民起義,隋朝的滅亡起源也是農民起義,更別提元末時的農民起義了……
而以陳獨秀為首的這些革命先輩們卻忽略了中國最大最強的力量,甚至看不起農民,他們這些文人認為靠筆桿子就能打天下,學生游行、工人游行,最終的結果就是被反動派利用,就是倒在反動派的槍口下,就是在做是無謂的犧牲。他們在游行的道路上喊著口號,想喚醒路人的革命的心,可是換來的往往是更大的殺戳、恐懼,毫無抵抗的學生工人倒在反動派的槍口下,他們年輕的生命,花一般的年紀永遠定格!
建軍大業讀后感600字(精選篇4)
《建軍大業》這部影片的開篇,描述著血腥而真實的場面、悲壯的背景音樂,每一刻都在讓人的心糾、淚盈。手無寸鐵的熱血青年用生命告訴人們:沒有武裝不行,沒有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
一張紙帶來李大釗同志被絞死的消息,令全室人員肅靜脫帽、那門外小兵眼眶的泛紅,壓抑的氣氛,讓我想起讀過的一篇課文《十六年前的回憶》,那篇文章描繪了一位慈愛的父親為了革命事業奉獻出自己的生命,他總在家燒掉一些紙張,但卻從不讓自己的孩子問這些是什么。當初我亦不知道“釗”怎么念,只牢記他被捕時的堅定和坦然。
南昌起義的槍聲,喚醒了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粟裕那一記漂亮的“殺”,葉挺指揮開炮時摔帽的灑脫,賀龍看似滿口粗話的自負,朱德設圈成功后那難忘的微笑,周恩來對著天空發射的那三記槍聲,昭示一個新的黎明的到來,是何等的氣概,何等的酣暢淋漓。
毛澤東告別妻兒離家,在孩子不斷的呼喚聲中,楊開慧一邊流淚一邊對毛澤東說:“別回頭!”就這樣望著毛澤東漸漸遠去的背影,為革命,無怨無悔。
慘烈的三河壩戰役,展現了正義與邪惡的搏斗。朱德走過戰壕時兩邊不斷的微弱的呻吟“娘,我好怕,我不想死,我想回家了”涌出無限的同情與敬意。面對尸體如山,朱德緩脫帽,淚水沿面頰流。選斷后二百人,朱德說,父子同軍,父親留下;兄弟同軍,兄長留下。當一位戰士大喊“我要留下!”他身邊的兄長拉住他吼“不行,我留下!”如此舍生取義的精神,我們為民族嬌子為戰士英杰而揮淚致敬!阻擊戰尾聲,蔡晴川營長拉響引爆器。已在撤退的部隊行軍中途,聽到震耳欲聾的的爆炸聲,眼含熱淚敬禮。
從南昌起義,朱德到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師,0名戰士,只剩下800人.此刻,我耳邊又響起毛澤東熟悉的話語“成千成萬的先烈,為著人民的利益,在我們的前頭英勇的犧牲了…”“讓我們高舉他們的旗幟,踏著他們的血跡,前進吧!”
八一軍旗,來之不易,“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震撼心頭的昨天是歷史,而今化作一股奮進的勇氣,那就是,中華崛起,匹夫有責,立足崗位,從本職做起,為打造“一流綠色資源環境服務商”的冶金地質戰略目標而拼搏奮斗,為實現中國夢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透過炮火硝煙,再看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立90年習近平主席沙場閱兵,自豪和驕傲油然而生。
建軍大業讀后感600字(精選篇5)
為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8月3日晚,我院觀看了《建軍大業》,波瀾壯闊的近代歷史和感動人心的電影內容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一、青年黨員應端正入黨動機
影片中,賀龍同志積極入黨的場景讓我印象深刻。賀龍同志一顆紅心希望能夠加入中國共產黨,為受苦受難的人民伸展正義,解救人民于苦難之中。當周恩來同志拜訪他、希望他加入南昌起義時,賀龍同志抵制了蔣介石整個漢陽兵工廠和各種軍領銜榮譽的誘惑,堅決協助中國共產黨,并在周恩來同志的鼓勵下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在周恩來和賀龍同志擁抱的那一刻,我聯想到現代年輕同志的入黨動機。在當時的特殊時期,積極入黨是希望能找到組織,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消滅敵人、建立新中國;而現在的和平年代,老一輩革命前輩的那股熱情,那股渴望,那股為天下百姓謀利益的堅忍不拔之志,永遠值得我們年輕一輩學習。我們青年黨員積極入黨,是為了繼承老一輩先烈的革命精神,是為了繼往開來、努力奮斗,是為了共建中國夢。
二、青年黨員應時刻嚴格要求自己
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粟裕等同志在影片中時刻嚴格要求自己,時刻牢記天下蒼生和孫中山先生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教誨,在敵強我弱的嚴峻形勢下,黨員同志們團結在一起,擰成一股繩,組織工農共同革命。他們遠離家鄉,不怕吃苦,時刻體現著艱苦樸素的本色,與國民黨軍的驕奢淫逸對比顯著。他們無時不忘黨員身份,頑強奮斗,在群眾中起模范帶頭作用。作為新時代的黨員,我們不能忘記我們的身份,我們不能忘記我們的責任,無論身在何時何處,都應堅守自己的人生信仰,不被外界利益所誘惑。人生的意義不在于能活多久,而是做多少有意義的事!
三、青年黨員應敢于創新
一個民族要發展需要創新,一個國家要興盛需要創新,一個人要走的高遠需要創新。影片中的毛澤東同志敢于在大會上提出自己的意見,提出自己的想法;周恩來同志一次次的脫險,一次次的廣納人才,是因為他敢于創新的大腦;三河壩大戰中的朱德同志以三千人抵擋敵軍三萬大軍,是因為他敢于創新作戰方略和果斷的決定,看到他勝利后流下的淚水,我對這位將軍肅然起敬。作為一名青年黨員,更要敢于創新,敢于有自己的聲音,敢于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
作為一名青年黨員,堅定信仰是對黨忠誠、對人民負責的思想前提。青年黨員要在豐富多彩的實踐中終生恪守對黨忠誠、對人民負責,謀人民利益、建群眾感情、學為民本領、干富民實事,夯實自身健康成長的思想政治基石。列寧說:“要成就一件大事業,必須從小事做起。”立足當前,從我做起,把今天的努力同實現共產主義的明天聯系起來,立足自己的本職工作,從我做起,以主人翁的責任感,為國家強盛,為民族興旺,不辱使命,竭誠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