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城的詩讀后感600字作文
換句話說,詩不是他靈感的產品,詩是對面飛來的精靈,她可能來自叢林,可能來自溪水,可能來自蝴蝶輕輕舞動的翅膀,可能來自神秘的時光深處。
《許多時光,像煙》這一首詩,也會就會喚醒我們的這種奇妙的感覺。時光,以及與時光相關的往事,當我們站在某一個地方驀然回首的時候,常常能有煙波浩渺之感。秦觀的《滿庭芳》中有“多少蓬萊往事,回首處,煙靄紛紛。斜陽外,歸鴉萬點,流水繞孤村”之句,不知令多少時光里的浪子為之唏噓不已。
西沉的落日,萬點的歸鴉,無語東流的水,藏在大山里的小村,一切都被朦朧的煙靄中輕輕地裹著,仿佛是一幅以追憶逝水年華為主題的水墨,讓人想來就有無涯的落寞。
而與這種落寞緊緊地綰結在一齊的,就是時光。時光是永恒的,但是與往事相關的時光又是飄忽不定的。而我們生活的每一分鐘又都在變成往事,這就是我們的命運,每一刻都生活在煙云籠罩之中。
“許多煙從花草中出發(fā),小紅眼睛們勝利地亮著”這一句就讓我們見到一幅詩人獨對火堆的剪影。夜色降臨,一堆火輕輕地燃起,那些溫和的火苗里,裊裊的白煙靜靜地升騰。在詩人的眼中,那閃閃爍爍的火苗,就是煙的眼睛。詩人反復地嘆惋“有些晚了”,因為那些美麗的火苗,都要變成“美麗的圖案,燭光中精致的水瓶”,火將要熄滅了,我們也就應都有過這樣的體會,在火將熄未熄的時候,那柴草上閃爍的火星有著另外的一種攝人心魄的美感。
這種美不是靜止的鏡像,但詩人卻用“精致的水瓶”這一個比喻將其傳神地描繪了出來。那將而那裊裊地升騰的白色的煙霧,如花一樣覆蓋下來,隨之而來的是第二天的黎明。而昨日所發(fā)生的一切,已經(jīng)成了為與煙有關的記憶。昨日是什么?有著“子彈擊中銅盤”的響亮的聲音,有明亮的火光,也有著與甜蜜有關的狂歡。
這些,在這天都只是留下了一些必將沉入港口的碎片。“有點晚了”,我們又一次聽到了詩人的嘆息,因為在時光里,很多的東西都已經(jīng)成為無法拯救的舊事,那以前如此真實的一切,包括感情與理想,包括成功與失敗,都已經(jīng)變成時光里的塵埃。這天,懸浮在夢想之上的這天,必將是另外的情形。
與昨夜相關的時光,已經(jīng)像隨風漂走的煙的花朵一樣消失了,帶走的還有詩人無法挽留舊夢的嘆息。但是,對于生命來說,光是一條永遠流淌的溪流,已經(jīng)走了千年之久,而且還將永遠的行走下去。既然如此,擁有光的人們,還有必要為昨夜的逝去而嘆息嗎?青蔥的歲月,金色的年華。
如煙的往事,清晰的今日。生命中有太多的色彩令我們不忍割舍。正如我們在童年的夏天里,赤腳行走在水里的清涼,或者在狂暴的風雨里騎著自行車瘋狂地奔馳和放歌。正如年輕時候和心愛的姑娘所牽手走過的綠蔭,共同擁有的月色,以及無數(shù)次的誤會與眼淚,還有無言相對的身影。
這都是我們在昨夜燃起的火光,然而其實即使在火苗最美麗最溫暖的時候,讓人忘記時光的時候,我們也沒有奢望過,它能一向伴我們走過如此富有詩意的長夜,我們只是看著空中綻放的煙的花朵,祈禱著,能在黎明后的某一個時候,擁有一個有你的夢。
我們已經(jīng)成熟了。有時候想來,成熟真是一個讓人感到蒼涼的詞語,當你說自我成熟的時候,就意味著你把自我完全交給了現(xiàn)實。我們能夠用各種各樣的美麗而又莊重的詞語包裝它,比如善良、職責、忠誠等,我們一任自我被現(xiàn)實的水磨平自我的棱角,一任自我逐漸地適應各式的面具,自如地扮演各樣的主角。
生活里不再有看星星的情緒,我們只是在有的時候,看著鏡子里不再年輕的面容,看著漸已蕭疏的頭發(fā),心里悄悄地掠過一絲的凄涼。因為,那我們不曾在意的風,已經(jīng)把我們送進了秋季。應對這個我們不喜歡的世界,逃離的沖動似乎也不復存在。
我們以前是那只小蝌蚪,想著終生都能夠生活在水中,想著會像一條魚那樣活潑潑地活著,但是時光卻讓我們變成了青蛙,這個世界不是給蝌蚪準備的,它存在的唯一的命運就是,長大,就是,失去自我,變成另外的一副丑陋的身軀,以完全不一樣的方式活下去。直到最后。在稻香里歌唱的時候,還會想起那個夢嗎?
也許真的,有點晚了。但是,當整個世界的陽光都照在我的身上,我依然能夠清晰地回憶起,那天晚上,煙的形狀。
顧城的詩讀后感600字作文篇2
不知道什么時候,我迷上了那本《顧城的詩》,并且一發(fā)不可收拾。
這是朦朧詩人顧城的作品,也是我最喜歡的詩集,收錄了顧城近一百首詩歌,在這些作品中,詩人用他那雙清澈的眼睛看世界,用孩子般的口吻訴說著他最原始的想法。
“黑夜給了我一雙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我感受最深的《一代人》中的這詩句,已經(jīng)成了中國新詩的經(jīng)典名句,這是顧城最想表達的主題,也是我理解這本詩集的鑰匙。詩人從小好發(fā)高燒,孤僻成性,可固執(zhí)的詩人,不安于現(xiàn)狀,他對這個世界的復雜、黑暗與殘暴有清楚的認識,正如他自己說的,自己就像一個任性的孩子,固執(zhí)堅毅卻也純潔。我想,黑夜給了他黑色的眼睛,同時也給了他一支黑色的筆,他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和孩子般天真的口吻描繪這個世界。在文字的背后,在那個哀傷幽怨時期,命運對他如此不公,他不免彷徨,卻也斗爭,卻也吶喊。他注定要用這支筆寫破他人生的黑暗,去寫破所有令他不滿的黑暗,同時他用那雙眼尋找光明,一步步發(fā)現(xiàn)光明,讓陽光與光明充斥身旁,讓正義和美好回到身邊。雖然顧城僅僅活了37年,但他卻一直認真用眼睛去發(fā)現(xiàn)美好與光明。
我不免想到我們自己,生活中難免有痛苦和不快,心里彷徨也正常,難過也正常,但我們總是要學著去面對,用我們自己的眼睛,去超越,去看透陰云,用自己的心,試著撥開陰霾。像顧城那樣,即使再不如意,也要用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去面對,仍然保留著心中的那一份快樂和對生活的信心。“不經(jīng)歷風雨,怎么見彩虹”,這句話通俗易懂人人皆知,其實就是需要一顆勇于面對困難的心,在失敗后,在挫折后,鼓起勇氣,收拾行囊,繼續(xù)前行。
顧城早已逝去,但他那份積極和樂觀,仍留存于那一首首簡短精煉的詩句中。我也向往,也迷戀顧城詩中的快樂世界,所以我也要讓我的眼睛,變得積極樂觀,去發(fā)現(xiàn),去看破一切的繁雜之事,撥開陰云,去發(fā)現(xiàn)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因為喜歡《顧城的詩》,我也要像顧城那樣,用清澈的眼睛看世界,讓生活變得簡單快樂。
顧城的詩讀后感600字作文篇3
黑暗的夜給了我黑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顧城
很早就買過顧城的詩集,印象里的是人應該是執(zhí)著于“黑暗的夜給了我黑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的朦朧詩人。他就像一個純粹的藝術家,將心中那些倏忽而至的意象與色彩轉化為飄忽、絢麗的詩句,童話般明媚,還帶著些許憂傷。我始終記著形容他的那句話:“當代僅有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說的很矯情,卻又很妥帖。
大眾印象里的顧城總是戴著一頂用褲腿改造成的帽子,為什么呢?按照他的解釋,是為了避免塵世污染了他的靈魂。因為他的靈魂告訴我們,他的詩歌告訴我們,他眼中的世界總會蒙上一層層薄薄的灰塵,而他的高潔卻是與生俱來的。拿頂帽子,讓他遠離了世界,也親近了世界。
顧城的詩讀后感600字作文篇4
人類表達情感的方式大體上有兩種,一種是行為,另外一種是語言。行為是直接的,發(fā)生于主體和客體之間,相對于兩者以外的人起不到最為直觀的感染力,語言彌補了這個不足。
但是,語言是不是或者說能不能夠成為表達情感最為適宜的方法呢?我想,不能。語言是禁錮的,它只代表了一種外型,是一種符號,旁者能不能夠懂得它的精神(語言的精神),是不可預測的。所以,有的人不喜用語言表達情感,甚至認為除了精神外的其他主體性存在都是剩余,包括語言、軀體、行為、交流。
顧城愛詩,但不是說他愛詩句和語言,他是愛精神,愛自然的精神、自然的境界,享受的是返璞歸真的自由。一個人追求這種境界,我想,要分刻度。成為寫詩撰文的大家,這只是最初層次,這一層次只是喜好語言,透過語言表達情感,靠語言歡喜,靠詩句夢想,終其一生停留在斟詞酌句上,這是個圈子。不如放大了說,語言是符號,它依靠代表性涵義同思想共鳴,就像一個彎路,而用思想去描繪情感、去體驗自然真諦,是很直接的。顧城做到了,他在南太平洋的小島上,過著魯濱遜般的日子,但又和那不一樣,只要滿足生存則夠了,其余時光,他用來聆聽自然、品味世界——他精神的世界。他笑著,不會用語言描述什么,因此,他變的沉默,但不拘謹,深邃的眼光伴隨著幸福的笑,顧城把自我的一切都用在了對自然的夢想上了,好似思鄉(xiāng)般的深情,他沒有時光照顧其他,對生命、甚至是靈魂的歸宿都不注意了,我想,如果有再生的話,他甚至不必添飽肚皮,而讓每個輪回都轉化成對自然的渴求而永久的留存于他的頭腦,他的精神世界,還有他那深邃的笑里。
心是你的眼
為世界著色
綠的黃的`
吮吸著味道
自然用自然的
生命用生命的
我只用我的
抱歉,我說的這些“語言”是不是也禁錮了我的情感呢?
顧城的詩讀后感600字作文篇5
換句話說,詩不是他靈感的產品,詩是對面飛來的精靈,她可能來自叢林,可能來自溪水,可能來自蝴蝶輕輕舞動的翅膀,可能來自神秘的時光深處。
《許多時光,像煙》這一首詩,也會就會喚醒我們的這種奇妙的感覺。時光,以及與時光相關的往事,當我們站在某一個地方驀然回首的時候,常常能有煙波浩渺之感。秦觀的《滿庭芳》中有“多少蓬萊往事,回首處,煙靄紛紛。斜陽外,歸鴉萬點,流水繞孤村”之句,不知令多少時光里的浪子為之唏噓不已。
西沉的落日,萬點的歸鴉,無語東流的水,藏在大山里的小村,一切都被朦朧的煙靄中輕輕地裹著,仿佛是一幅以追憶逝水年華為主題的水墨,讓人想來就有無涯的落寞。
而與這種落寞緊緊地綰結在一齊的,就是時光。時光是永恒的,但是與往事相關的時光又是飄忽不定的。而我們生活的每一分鐘又都在變成往事,這就是我們的命運,每一刻都生活在煙云籠罩之中。
“許多煙從花草中出發(fā),小紅眼睛們勝利地亮著”這一句就讓我們見到一幅詩人獨對火堆的剪影。夜色降臨,一堆火輕輕地燃起,那些溫和的火苗里,裊裊的白煙靜靜地升騰。在詩人的眼中,那閃閃爍爍的火苗,就是煙的眼睛。詩人反復地嘆惋“有些晚了”,因為那些美麗的火苗,都要變成“美麗的圖案,燭光中精致的水瓶”,火將要熄滅了,我們也就應都有過這樣的體會,在火將熄未熄的時候,那柴草上閃爍的火星有著另外的一種攝人心魄的美感。
這種美不是靜止的鏡像,但詩人卻用“精致的水瓶”這一個比喻將其傳神地描繪了出來。那將而那裊裊地升騰的白色的煙霧,如花一樣覆蓋下來,隨之而來的是第二天的黎明。而昨日所發(fā)生的一切,已經(jīng)成了為與煙有關的記憶。昨日是什么?有著“子彈擊中銅盤”的響亮的聲音,有明亮的火光,也有著與甜蜜有關的狂歡。
這些,在這天都只是留下了一些必將沉入港口的碎片。“有點晚了”,我們又一次聽到了詩人的嘆息,因為在時光里,很多的東西都已經(jīng)成為無法拯救的舊事,那以前如此真實的一切,包括感情與理想,包括成功與失敗,都已經(jīng)變成時光里的塵埃。這天,懸浮在夢想之上的這天,必將是另外的情形。
與昨夜相關的時光,已經(jīng)像隨風漂走的煙的花朵一樣消失了,帶走的還有詩人無法挽留舊夢的嘆息。但是,對于生命來說,光是一條永遠流淌的溪流,已經(jīng)走了千年之久,而且還將永遠的行走下去。既然如此,擁有光的人們,還有必要為昨夜的逝去而嘆息嗎?青蔥的歲月,金色的年華。
如煙的往事,清晰的今日。生命中有太多的色彩令我們不忍割舍。正如我們在童年的夏天里,赤腳行走在水里的清涼,或者在狂暴的風雨里騎著自行車瘋狂地奔馳和放歌。正如年輕時候和心愛的姑娘所牽手走過的綠蔭,共同擁有的月色,以及無數(shù)次的誤會與眼淚,還有無言相對的身影。
這都是我們在昨夜燃起的火光,然而其實即使在火苗最美麗最溫暖的時候,讓人忘記時光的時候,我們也沒有奢望過,它能一向伴我們走過如此富有詩意的長夜,我們只是看著空中綻放的煙的花朵,祈禱著,能在黎明后的某一個時候,擁有一個有你的夢。
我們已經(jīng)成熟了。有時候想來,成熟真是一個讓人感到蒼涼的詞語,當你說自我成熟的時候,就意味著你把自我完全交給了現(xiàn)實。我們能夠用各種各樣的美麗而又莊重的詞語包裝它,比如善良、職責、忠誠等,我們一任自我被現(xiàn)實的水磨平自我的棱角,一任自我逐漸地適應各式的面具,自如地扮演各樣的主角。
生活里不再有看星星的情緒,我們只是在有的時候,看著鏡子里不再年輕的面容,看著漸已蕭疏的頭發(fā),心里悄悄地掠過一絲的凄涼。因為,那我們不曾在意的風,已經(jīng)把我們送進了秋季。應對這個我們不喜歡的世界,逃離的沖動似乎也不復存在。
我們以前是那只小蝌蚪,想著終生都能夠生活在水中,想著會像一條魚那樣活潑潑地活著,但是時光卻讓我們變成了青蛙,這個世界不是給蝌蚪準備的,它存在的唯一的命運就是,長大,就是,失去自我,變成另外的一副丑陋的身軀,以完全不一樣的方式活下去。直到最后。在稻香里歌唱的時候,還會想起那個夢嗎?
也許真的,有點晚了。但是,當整個世界的陽光都照在我的身上,我依然能夠清晰地回憶起,那天晚上,煙的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