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城的詩600字讀后感
從他詩中我能夠感受到他豐富而溫柔的內心。他的詩就像是一個孤單而又笨拙的小孩。不論是《野草》中略帶寂寞的無名小花,又或是《遠和近》中因為感情而蒼涼的心思,還是《結束》中悲壯的被上帝藏進濃霧的砍殘的月亮,都看得到他如同晶石般在不斷低吟,吶喊的心。
這本新的詩集帶給我的是另一個顧城,一個寫著古體詩和寓言敘事詩的顧城。他的不少古體詩會讓人驚訝,才高凌天庭,狂歌萬世行。自嫌天地小,卻到山海空。詞若清泉酒,命如黃花消。塵世葬千回,詩魂總輕飄。字里行間透著一股子同李白一般的飄逸與灑脫。寫朦朧詩后,古體詩變得少了,也依然斷斷續續地寫著,味道卻和他晚期的現代詩一樣,有一種澄清的悟性。詩集中后半部的寓言詩寫得十分生動,想象豐富又鞭辟入里。
顧城認為詩是理想之樹上閃耀的雨滴,他要用心中的純銀,鑄一把鑰匙,去開啟天國的門,去表現純凈的美。他在用稚氣的理想拯救天地,他要在大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悲涼又崇高,崇高又圣潔。一語洞悉了大世界的斑駁,用孩子般的夢想訴說這一切大概比成人的吶喊更具震撼。
北島呼喊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時,顧城卻在執著的畫著笨拙的自由,他讓小河快樂,讓長滿淡淡的茸毛的丘陵相愛。他沒有詛咒黑暗,而是把自由和光明搬進詩中,就像一場暴風雨后,一切都十分平靜,世間甚至沒有一星半點的塵埃飄動,受了洗禮般變得干凈,心也不染風塵。在物欲橫流的人寰世界里,會出現一個十分無辜的小孩,便是顧城。我很長一段時光無法理解顧城最終殺妻后又自盡的行為,我父親說正是顧城到末了也沒有看透人情與世故,才沒有舒婷一樣的超然與恬淡。此刻想來顧城大概是看透了的,但最終也無法理解和妥協。正是看透了,所以黑暗更加黑暗,正是因為與生俱來的高潔才更加憎惡丑惡吧,終究是無法容忍了,于是有了精神分裂的結局。
可是無論最后結果怎樣,從顧城的詩中卻始終都能感受到他清澈、純凈的心,裹這一種與生俱來,對心靈上的光明的憧憬。塵世紛雜,便多給自我留一席清凈之地吧。
顧城的詩600字讀后感(篇2)
顧城,也算是個偉大詩人了,可是他卻和很多偉人一樣,自己拿著生命的花瓶,摔在了地上。
他的詩集第一篇,我最喜歡,孩子與母親,母親和孩子,孩子犯了錯,母親從不手軟,孩子有困難,母親從不袖手旁觀,這首詩,那么輕盈、樂觀。但是我完全想象不到,他卻殺了自己的妻子,自己又自殺身亡。也許他事業受挫,也許是不受關注,更也許是沒能擺脫陰影,可是,他為什么不能把他詩中樂觀開朗的精神帶到生活中,這樣一顆文學明星也許就不會熄滅,繼續放射明亮的光芒,照亮黑暗的人間。
再想想我們自己,我們也許也沒有把自己寫東西的情感,真用在生活中,偉大永遠是口頭禪,文章中寫得驚天地、泣鬼神的感情生活卻很難做到,何不從現在開始,打開心扉,吸取自己所產生的精華,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實兵演練,所有人都做個“偉大的人”。
顧城的詩600字讀后感(篇3)
早就知道顧城是當代的朦朧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忙于工作一直沒有拜讀過。這次仔細的品味了幾首詩,確實如此,詩中表現出一種純稚風格、夢幻情緒,用直覺和印象式的語句來詠唱童話般的少年生活,心中浮想聯翩,特別是名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喚醒了我對童年的回憶,充分表達了我們那一代人的憂傷,覺醒后的憂傷,是覺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現實而產生的憂傷。
回想我們走過的路,孩童時期夢想著成為華羅庚式的科學家,成為黃繼光和雷鋒式的英雄……,充滿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正如“我想在大地上畫滿窗子”,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幻想而掙扎、奮進、努力拼搏,表達的正是龍的傳人的精神血脈,表現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渴望。“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愿意編織美好的畫,畫下未來,去尋找光明的前程。
但現實的路并不是想象中的美麗,所有的幻想就像肥皂泡一樣,一個一個的破滅,“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創痛,只有撕碎那一張張,心愛的白紙”。現實的生活需要自己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才能夠實現,從來就沒有嗟來之食,需要腳踏實地學習和工作,經歷生活風雨的磨煉,最終才是美麗的彩虹。“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不斷地畫,不斷地努力,最終會尋找到我的歸宿,雖然許多的夢想破滅,但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傳承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我是“一個被幻想媽媽寵壞的孩子,我任性”,每當讀到這一句時,我就想呼喚:祖國-我偉大的母親。
聯想到當代,社會進步非常大,生活條件優越,不能坐吃山空,依靠前人的成果,更應該大力倡導和弘揚我們民族的精神血脈,發揚中華龍的優秀傳統,任性地堅持、任性地傳承,為民族永遠的屹立在東方添磚加瓦。我任性,“一個被媽媽寵壞的孩子”,這是一個偉大民族的脊梁。
顧城的詩600字讀后感(篇4)
在我的印象里詩人的情感是十分豐富的,并且也是多愁善感的。有一種“羅紗輕遮伊人面,眼目含情似無情。櫻唇欲語又還羞,婷婷裊裊似煙飛。”的神秘氣質。
顧城也不例外,可能有很多人都會問:“他為什么走到哪兒都會帶著一頂帽子?”顧城的帽子是用他的一條牛仔褲的褲腿做的,在訪談錄中張穗子也曾問過顧城:"為什么你無論在什么地方無論在什么時候都永遠戴著這頂帽子?"顧城說:"當我完全不在意這個世界對我的看法時,我就戴著這頂帽子,也就是說,我做我自我想做的事情。但是這頂帽子確實是我和外界世界的一個邊界,戴著它給我一種安全感。它像我的家。戴著帽子我就能夠在我的家里走遍天下。"這是為了避免塵世污染的思想,也是想持續自我有一顆純潔,干凈的心。
一首《遠和近》最觸動我的心靈。雖然只有短短的兩段,簡簡單單的兩個表示距離的用詞,卻能確切地表達出,人心與人心之間的距離,和社會的現狀。就如作者所說:“這首詩很像攝影中的推拉鏡頭……”在實際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要比人與云之間的距離要近很多,但卻是”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云時很近”。可見人心與人心之間的戒備,信任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此刻的人們都是為了利益拼搏,自私得甚至不惜傷害身邊的人,原本一顆單純,懂得信任的心,在鏡頭的推拉中,漸漸地,越來越模糊,越來越扭曲,甚至失去了當初的模樣。信任已無存,何來單純?就像一塊純潔無暇的碧玉,在戰火紛飛的戰場,被摔得支離破碎,又被煙熏得烏黑,變得一文不值。戒備心也是如此恐怖:它帶走了人性的美,帶來了人性的惡;它帶走了純潔的友誼,帶來了笑里藏刀;它也代替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苦短,每一天如此勾心斗角,不如快快樂樂的過,多去為別人著想著想,收獲心靈的快樂,這也不嘗是給自我最大的回報。
人心與人心之間的距離遙遠,但“你看云時很近”。這云代表的是大自然,可見人們對大自然的喜愛,對大自然的熱戀,對大自然的崇敬。大自然的鳥語花香,能夠使人拋開一切凡塵俗世的雜念,來凈化心靈的圣地,它能夠讓你敞開心扉,大聲傾訴自我的心聲與難以說出口的苦衷。站在原地,讓鳥兒的歌聲來安撫你的心靈,把疲憊的雙腳伸進涼爽的清泉,撫平浮躁的心,微風帶來一陣陣花朵的清香,時刻圍繞著周圍,就像一片片柔軟的花瓣,輕輕地落在身上,盡情的把自我融入大自然,放松情緒,這世界就與你無關了。
《一代人》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這是一種對黑暗的抗衡,對光明的渴望。黑暗想要吞噬光明——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但這黑暗反而激起眼睛要尋找光明的渴望這是一種叛逆,這是一種反抗,對光明的向往。黑暗與光明的對立,可見顧城的清澈,純凈的心,是一種與生俱來,也是對心靈上的光明的憧憬,就像泥土對水分的憧憬;就像花朵對陽光的憧憬;就像大人們對童真的憧憬。
塵世紛雜,便多給自我留一席清凈之地吧。
顧城的詩600字讀后感(篇5)
黑暗的夜給了我黑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顧城
很早就買過顧城的詩集,印象里的是人應該是執著于“黑暗的夜給了我黑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的朦朧詩人。他就像一個純粹的藝術家,將心中那些倏忽而至的意象與色彩轉化為飄忽、絢麗的詩句,童話般明媚,還帶著些許憂傷。我始終記著形容他的那句話:“當代僅有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說的很矯情,卻又很妥帖。
大眾印象里的顧城總是戴著一頂用褲腿改造成的帽子,為什么呢?按照他的解釋,是為了避免塵世污染了他的靈魂。因為他的靈魂告訴我們,他的詩歌告訴我們,他眼中的世界總會蒙上一層層薄薄的灰塵,而他的高潔卻是與生俱來的。拿頂帽子,讓他遠離了世界,也親近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