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秦論讀后感600字
政治上,秦統一中國之后,采用的一系列措施,雖有許多積極、進步的方面,但不無敗筆。“焚書坑儒,以愚黔首”,修筑長城,企圖用自我封閉的辦法來鞏固其“萬世基業”,都是極其愚繆的辦法。待到秦二世時期,更由于統治者的無能無德,荒淫無度,暴政變本加厲,使得天下怨聲載道,“苦秦久也”。賈誼的分析較為透徹,總結出“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的結論也極為合理。
經濟上秦從孝公起,重用商鞅,“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商鞅的變法使得秦一夜之間迅速崛起,但是秦統一中國之后,卻沒有及時休養民生,讓老百姓喘上一口氣,反而大興土木,阿房宮覆壓三百余里,秦長城巍巍萬里,這樣的做法能不把新興的大帝國的經濟推向崩潰的邊緣嗎?不過秦的失敗,卻給后來的歷代開國君主上了極為有意義的一課,讓后來漢唐等開國君主明白了,國家初定,安民養民,富國強兵為要! 軍事上,秦在統一之前,采用“攻”勢,無比強勁,所向披靡。在陳勝、吳廣的起義爆發后,章含與陳勝部將周文的交鋒,依靠崤山和函谷關的地利,大敗周文并迫其自殺,取得了鎮壓起義軍的第一次輝煌勝利。但隨后秦軍沒有分析形勢的變化,沒有考慮到此時“天下苦秦久也”,沒有考慮到政治形勢已經發生了大的.逆轉,仍然采用“攻”勢,由章含率部開出函谷關,在軍事上失去了用兵的地利,失掉了秦國自己的天然屏障,這是用兵的大忌啊!
外交上,秦的興起過程值得研究,縱觀秦和六國斗爭的歷史,凡采用連衡之策,秦就勝算;凡采用約縱離衡之策,秦就處于無奈之地。遙想當年,蘇秦合縱締交,掛六國相印,秦雖覬覦天下,卻屢屢而不得;后來蘇秦既亡,張義連衡成功,從此秦的外交可謂無往而不勝。“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這個問題同樣也是興國、立國的首要問題,“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孤立和打擊我們的敵人”,這些著名論斷和歷史的淵源由此可知吧?
地理上,秦本來憑借崤山和函谷關之險峻,正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而在與秦末農民起義隊伍的較量中,秦人卻丟掉這個可以扼住別人咽喉而控其項背的地理條件,從而導致軍事上的慘敗。
所以,統觀這段歷史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地理諸因素,秦統一中國后都沒有抓住要害,秦豈有不迅速滅亡之理!賈誼的《過秦論》一文安排在高中語文課本第二冊中,這時的學生歷史、地理等相關知識儲備已經較為豐富,我們教師只要稍加點撥,這樣引導學生綜合的思考問題,學生們就會對課文非常感興趣,從而去學習、思考得更精彩!
過秦論讀后感600字(篇2)
如果將秦的迅速滅亡看作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未免有些籠統。而賈誼在其《過秦論》中氣勢磅礴的論述就著實讓人信服了。雖然全篇洋洋灑灑,但令人過目不忘的還是收尾一句“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想想看,憑借強秦之掃蕩六國的威風八面,終究不能享國長久,其短命悲劇還是“仁義”二字的冥冥注定。萬里江山,一朝盡毀,徒惹得天下恥笑。倘若當初收斂決氣,多施仁政,結果如何還都未得而知呢。
為國,仁政是固勢之本。收天下之才為己用、必能成就一番功業。為人亦需仁義。在生活中我們肯定有如此感受,凡是生性憨厚、善良守禮的人,我們都愿意接觸,以朋友相稱;相反,如果有人飛揚跋鹿,或奸詐陰險,我們大多避而遠之,心生煩厭。這就是道理所在。仁義之心不僅是為國者的治國之道,也是為人者的處世之方。心存厚道,才能讓別人感受你的真誠,洛解彼此間原來的障壁,由隔膜走向溝通;而助他人于困境,也必將以心換心,日后得到別人無私的幫助。心存仁義,誠摯待人,會使以后的路越走越寬,即便是未知的世界也會變得親切明朗。而如果失掉了仁義之心,在個性中充斥著狂傲、陰險甚至狠毒,也許憑一時的銳氣能夠取得些許進展,但這種自斷后路的做法只能讓人最終走進死胡同,難見前途。
強秦的教訓,擺在我們面前。一個強盛的國家走向滅亡只在這數10年,仁義不施必將得此下場。那么作為我們每個普通人,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心存仁義、寬心待人?
收斂起無謂的鋒芒吧!中正厚道地為人處世,仁義之心將為你照亮走向別人心靈的路途。
過秦論讀后感600字(篇3)
《過秦論》是賈誼政論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這是一篇見解深刻的文章。上篇先講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漸強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優勢、實行變法圖強的主張、正確的戰爭策略、幾代人的苦心經營等等。接著筆鋒陡轉,寫秦始皇自以為這個有“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可為子孫“萬世之業”的帝國,竟然會在轉眼之間,被陳涉這個“甕牖繩樞之子”,“ 材能不及中人”者,以摧枯拉朽之勢輕而易舉地滅亡,從而總結出秦亡的教訓:此乃“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中篇重點分析秦在統一中國之后政策上的失誤:在天下百姓歸順于秦、向往和平安定生活之時, 始皇和二世非但不能安撫百姓守威定功,反而變本加厲,繼續推行橫征暴斂、嚴刑峻法的國策,終于把人民逼反。接著得出“牧民之道,務在安之”的結論,可為精辟之見。下篇進一步指陳秦人在危難當頭不能挽狂瀾于既倒的原因,第一是子嬰的不才;第二,更重要的是秦王的暴政導致君臣離德與士民不附,使子嬰處于“孤立無親,危弱無輔”的境地,只有束手就擒。從而說明:秦人之亡,非在外力,而在于自身,“本末并失,故不能長”。三篇文章,就這樣環環相扣地把秦朝亡國的原因層層剖析下去,思維嚴謹,說理透辟,見解不凡。文章取名“過秦”,實則是借此來警告漢朝皇帝不要重蹈亡秦覆轍,故全文取一句野諺結尾: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也” 。
古人權衡時事,多以史為鑒,彰往察來,發人深省,所以唐太宗說過,“以史為鑒,可以知興亡”,何況今人乎。《過秦論》有一個絕對的中心思想,古今皆同,即“仁愛”。“仁愛”對于我們國家而言,是國家政權穩固的鎮塔,是國家興旺發達的重要條件。沒有仁愛,我們的'國家就會四分五裂;沒有仁愛,我們的國家就難以發展,人民的生活需要就得不到滿足;沒有仁愛,我們的國家將不是國家。“仁愛”,不僅是國家本身應該奉行的準則,更是國與國之間交流的基石。國家之間沒有仁愛便會硝煙四起,戰事連連,人們難以安寧地生活。到頭來世界將會是個什么樣子?
因此,為了我們,為了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更為了世界和平和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我們要學會仁愛,對身邊的一切事物要仁愛地對待。
過秦論讀后感600字(篇4)
翻開課本,看見“過秦論”三個大字散發著威嚴的光芒。在沒看《過秦論》這篇文章之前,我萬萬沒有想到,力量如此強大的秦國竟會被區區一個小小的陳涉所動搖。 歷史雖然已經過去,但歷史留給后人們的思考卻是永遠值得我們去尋找答案的。 秦國初期,“內力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施行的是仁政。所以秦國能夠在七國中迅速崛起,雄霸天下。所謂的“仁”,對于個人而言,就是寬容,是仁愛。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應該要仁愛。 “負荊請罪”是流傳于中國幾千年的典故。廉頗“負荊請罪”的行為告訴我們:他放下了妒心之心,放下了仇恨之心,這是廉頗這是對藺相如的仁愛。藺相如不計前嫌,原諒廉頗,是藺相如對廉頗的仁愛。因為仁愛,兩大重要人化干戈為玉帛,以過事為重,傳為千古美談。 古代如此,近代同樣不乏這樣的例子。 1937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了對中國的全面進攻,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只在一線之間。在這危急關頭,中國共產黨放棄了對國民黨的仇恨,以民族利益為重,促成了至關緊要的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最終形成了抗日戰爭統一戰線,挽救了民族危亡。
“仁愛”對于我們國家而言,是國家政權穩固的鎮塔,是國家興旺發達的重要條件。沒有仁愛,我們的國家就會四分五裂;沒有仁愛,我們的國家就難以發展,人民的生活需要就得不到滿足;沒有仁愛,我們的國家將不是國家。 “仁愛”,不僅是國家本身應該奉行的準則,更是國與國之間交流的基石。國家之間沒有仁愛便會硝煙四起,戰事連連,人們難以安寧地生活。到頭來世界將會是個什么樣子? 為了我們,為了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更為了世界和平和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我們要學會仁愛,對身邊的一切事物要仁愛地對待。
過秦論讀后感600字(篇5)
大秦帝國二世而亡,數風流人物的秦始皇是萬萬沒有預料的,他的千秋帝王夢轟然倒地。賈誼在《過秦論》中把他歸納為“不施仁義”的結果。
秦的發展可謂占天時、地理、人和。周室名存實亡,群龍無首,諸侯殘殺,是謂得天時也;秦國占據崤山、函谷關險固的地勢,與山東諸國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老百姓獲得了安定的時間從事農業生產,為秦軍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是謂得地理也;君臣固守反映了君臣關系的.和睦相處,有商君輔佐孝公,以及后來的張儀、李斯等謀士,為秦出謀劃策,是謂人和也。
外連橫而斗諸侯。采取遠交近攻的策略,分解六國。利用利益關系使六國自相殘殺,從而蠶食六國。正確的謀略是秦統一天下的重要原因。眾多國君都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如孝公、惠文、武、昭襄、始皇,他們以取得天下作為目標,奮發圖強。
秦的滅亡在于用取天下的辦法,來守天下。在愚策下實行嚴厲的法制。引起了下層百姓的反對,也引起了山東貴族的強烈的不滿。人們壓抑已久的情緒在大澤鄉如火山一樣噴發出來,秦帝國如大廈在瞬間傾倒。國家是這樣,家庭、個人同樣如此。現在很多家庭父輩辛苦創下的家業,在子輩中衰敗,父輩原指望子輩們能將遺業發揚廣大,萬萬沒有料想到子輩們竟是不爭氣,父輩在九泉下也不會安息地。弈黎,你要記住,《大學》有言,“自天子以至庶人, 壹是以修身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