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讀書筆記3000字
《勸學》第一句話就說:“學不可以已”這就是告訴我們,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也只有通過不斷地學,才能青出于藍。
不斷向學,能增廣見識,遠離愚昧無知;堅持向學,能完善自身,遠離低俗平庸,誠敬向學,能明辨是非,遠離隨波逐流。蘇軾說:“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向學之人身上,言辭語氣,舉手投足之間都會有一種與眾不同的魅力,如素雅之幽蘭,散發沁人的清香。孜孜求學,潛心鉆研的人,他們不一定是偉人,但絕對是一個有修養,有內涵的人,一定是一個真誠謙虛的人,也會是一個自尊自信的人。如果將他們與市井之人的低俗,貪戀名利之人的勢力,庸俗之人的麻木相比,更加突出他們那一種由內而外表現出來的,令人贊嘆的氣質。
荀子說:“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一生下來就天賦異稟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都是普通人,然后,在蕓蕓眾生之中,每個人的智力與學識,人生觀與價值觀,為人處事,待人接物,都不相同。很大部分原因是他們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他們掌握知識的豐富度不同。即使天資聰慧,如果怠惰于學,也會一事無成。相反即使天生愚鈍,如果肯刻苦學習,他也可以取得成就。我們要熱衷學習,更要善于學習,切忌墨守成規,東施效顰,每個人應該常常反思,總結經驗,摸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學習貴在持之以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不會有成效的,不求甚解,一知半解是不可取的,急躁冒進是不行的。學,需要耐心,靜心,潛心;需要有堅持不懈的意志力,克服一切阻礙,一定要鍥而不舍,腳踏實地。俗話說:“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登不了天。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來不得半點虛假。篤心向學,勤奮向學就是方法。所以說:“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比辗e月累,才能實現質的飛躍。
學習難在精。有目可識字,有口可讀書,有耳可聽教。然而,同一個老師授教,讀同一本書,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收獲和領悟。每個人都想精益求精,但這并非一件易事。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多讀不失為一個辦法,不過這不是說廣泛涉獵,博覽群書就可以了。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也啟示我們,有時寧可將一本書讀百遍,而不去讀一百本書。在《勸學》里有句話:“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以持養之?!边@也告訴我們,學習要不斷追求完美,要講究方法,要學思結合。多讀多思多問,才有助于更深入地學習。
專心致志,埋頭苦學固然很重要,但學習也需多與他人交流,討論。我們不能讀死書,更不能死讀書。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泵總€人都有各自的長處,都有值得自身學習之處。多與學識豐富的人討論,多與博學多才的人交流,會有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會使我們不斷進步。《勸學》中有道:“學莫便乎近其人”,這便是鼓勵我們多接觸有德有才之人。而且,“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向這些人靠近,與這些人交流,我們收獲的不僅是知識,收獲的還有美德。
學無止境,對于知識的追求,對于學問的探討,是一條漫漫長路,沒有人知道路的盡頭。我們應該永不停下求學的腳步。
荀子讀書筆記3000字篇2
戰國末期我國著名哲學家和教育家荀子在《勸學》中寫道:“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边@句話的意思是如果鏤刻而不能堅持下去,就連朽木也不會被折斷;但若堅持一直不停地鏤刻,就是金屬、石頭也會被鏤穿。
學習特別需要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不能淺嘗輒止,不能一知半解就自以為是,更不能稍遇挫折就委靡不振,這樣是不能成大器的。
學習和生活中,很多失敗并非必然,而是因為過早的放棄。堅持,勇往直前,迎接挑戰,就有了成功的機會,雖然堅持到底未必一定能成功,但半途而廢,則肯定不會成功。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時未能鉆研到底,結果與新元素失之交臂;漢代史官司馬遷在遭到殘酷的刑法之后,持之以恒,歷時十三年終于寫成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輝煌巨著《史記》,名垂青史!
對于一個胸懷大志的人來說,任何障礙和困難都不能阻止他前行,只要有百折不撓的信念,就會有戰勝一切的可能。也許,一次又一次的失敗難免會讓我們感到沮喪,但如果因此而停下腳步,甚至退縮,將永遠到不了成功的彼岸。
悲觀的人把前進道路上的挫折和低谷看成厄運,樂觀者卻把不幸和困境當作奮起的臺階和動力。一旦確立好正確的目標,就持之以恒地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前進的道路有曲有折,前進的速度有快有慢,但堅持,唯有堅持,鍥而不舍、永不言棄,我們才有機會品嘗勝利的甜美與酣暢!
荀子讀書筆記3000字篇3
《勸學篇》體現了當時作為一個統治階層對于國家走向的看法,其中的內容和看法,在現在看來很多地方也與當今的“中國特色社會”相吻合。《同心篇》里面提到,保國、保教、保種,與今天黨的領導,堅持統一戰線何其的相似?!?/p>
何謂“勸學”?勸,勉勵的意思,就是要勉勵人們學習,不斷進步,去適應變化的世界。古代荀子所做勸學,第一句就提到“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說明學無止境,一旦學習停止,就會逡巡不前。就個人來說不學會變得目光短淺,不能適應社會的變化;就國家來說,一個國家如果不學就會變得腐朽僵化,乃至于有亡國的危險。所以說“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闭苋烁嬖V我們要通過“學”來不斷更新自己,古語云“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要人們不斷地學習,銳意進取,永不停息。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說明我國的文化是很重視這一點的。
張公《勸學篇》,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主張堅持傳統的綱常禮制,主旨為了“務本正人心”,“保國、保教、保種”。其實張公這麼說,是可以理解的.。首先,張之洞所在的時局不同于古代的任何局面,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明的沖突和交流。以往的沖突僅僅限于軍事上,一些基本的行為方式不會改變。以往改朝換代,統治方式還是一個樣,大家還是那個種族。然而這次來自西方的沖擊,軍事上的沖擊比較小,經濟和文化上就是巨大的。堅船利炮之后,則是全新的文化,全新的經濟形勢。一個人在遭受到重大的時候也會懷疑自己。所以以前盲目自大的中國人,似乎找不到北了。寫此書的前一段時間,老佛爺慈禧太后,打壓維新派,善于揣測圣意的張公就拋出了中體西用的《勸學篇》,不僅是給老佛爺打了一針強心劑,也是給當時所有郁悶失望的中國人打了一針強心劑。當時一些維新派可能會攻擊,當時很多無助的中國人應該抓到了救命稻草。
與福澤比起來,張之洞真的是一個官,好官壞官不說,很多是官員才說的話。第二篇,《教忠》,列舉,清王朝15項仁政,告訴大家,我大清國是大大地好,你們,老老實實地,不要犯上作亂。第三篇《明綱》繼續強調三綱五常,不知道,張公是否想到,這些東西,已經嚴重禁錮國家的活力,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新的行為規范,一個能讓,整個國家充滿活力的行為體系。
荀子讀書筆記3000字篇4
《荀子》全書三十二篇,而以《勸學》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秳駥W》又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開篇。學習是貫穿修道始終的。沒有正確的見地只能是盲修瞎煉。然而學習又得先有目標。應該“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這種圣賢教育與功利教育的區別就是“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p>
《勸學》這篇最重要的就是講到了明心見性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有德才能明道。但德是一切眾生所共有的,謂之性德。然而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為眾生的性德被無明給蒙蔽了,無法顯示其光明清凈的妙用,反而顯示出污濁的身心世界,令眾生枉受輪轉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凈光明顯示出來。修德就是積善,積善即是明道的資糧。善法有世出世間的不同。這種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強弱。所以即使儒家的&39;道,也并不是局限世間的,這種理解是非常膚淺的。儒家之道行之極處也是可以出世的。當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為高超圓滿的。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這絕非凡夫之境界。眾生本來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會變成愚昧,實在是性德被障礙的緣故。因為修德而顯出性德,神明不過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曉其是自得,非從外來?!笆バ膫溲伞?,圣心即是真心,“備”者恢復也,去妄顯真。荀子所在的時代,佛教尚未傳入中國,但絕不可說中國即無悟道者,佛經亦云“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荀子可謂無師自悟,但其之所以能夠悟道還是因為其修學暗合道妙。宣化上人曰老子孔子皆菩薩示現,則荀子之本跡我亦不敢妄測。從《勸學》篇中我們可以明白其修學思想與佛教戒定慧三學是暗合的。荀子對道心之堅固非常重視,而曰:“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钡虏偈切薜雷钪匾?,這種德操與積善的關系是密切的,是真正的戒?!暗虏偃缓竽芏?,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薄皯奔词恰盎邸?,也可以說“定”是“止”,“應”是“觀”,“能定能應”即“止觀圓融”。這時候才可謂之成人,即成就道業之人。
成就之后,荀子再談到了其境界“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天地間純是一片光明,由此可知荀子的證量一二。最后荀子以“君子貴其全也”作結,勉勵后學勿得少為足,當勤精進。
2.今天,一時興趣起,拿起《讀點經典》便讀起來,當讀到勸學篇時,不禁思緒萬千。平常的我總是抱怨沒有時間學習,抱怨自己技不如人,抱怨自己的遇事缺乏機智,不能妥善處理。當學完《荀子勸學篇》時,才有所悟,這一切的抱怨都是徒勞,沒有找到問題的關鍵: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蔽揖褪堑湫偷模粚W習,不知道天高地厚。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碑斘覀冇鍪聲r,要善于借用別人的智慧,學習別人的長處,增長自己的見識,豐富大腦,結合實際加以運用,這樣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要善于動腦,換一個角度思考,正所謂“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能急于求成,要慢慢地學習積累,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我不是天才,但我相信,只要努力,永不放棄,自身的能力會與時俱增。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一點也不假,一篇文章能打開我多年的心結,在今后的日子里,努力學習,完善自我將是我奮斗的一大目標?!叭藷o完人,金無足赤”,只有長期的努力學習,才能最大限度的彌補自身的缺陷!
荀子讀書筆記3000字篇5
不斷向學,能增廣見識,遠離愚昧無知;堅持向學,能完善自身,遠離低俗平庸,誠敬向學,能明辨是非,遠離隨波逐流。蘇軾說:“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向學之人身上,言辭語氣,舉手投足之間都會有一種與眾不同的魅力,如素雅之幽蘭,散發沁人的清香。孜孜求學,潛心鉆研的人,他們不一定是偉人,但絕對是一個有修養,有內涵的人,一定是一個真誠謙虛的人,也會是一個自尊自信的人。如果將他們與市井之人的低俗,貪戀名利之人的勢力,庸俗之人的麻木相比,更加突出他們那一種由內而外表現出來的,令人贊嘆的氣質。
荀子說:“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一生下來就天賦異稟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都是普通人,然后,在蕓蕓眾生之中,每個人的智力與學識,人生觀與價值觀,為人處事,待人接物,都不相同。很大部分原因是他們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他們掌握知識的豐富度不同。即使天資聰慧,如果怠惰于學,也會一事無成。相反即使天生愚鈍,如果肯刻苦學習,他也可以取得成就。我們要熱衷學習,更要善于學習,切忌墨守成規,東施效顰,每個人應該常常反思,總結經驗,摸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學習貴在持之以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不會有成效的`,不求甚解,一知半解是不可取的,急躁冒進是不行的。學,需要耐心,靜心,潛心;需要有堅持不懈的意志力,克服一切阻礙,一定要鍥而不舍,腳踏實地。俗話說:“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登不了天。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來不得半點虛假。篤心向學,勤奮向學就是方法。所以說:“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比辗e月累,才能實現質的飛躍。
學習難在精。有目可識字,有口可讀書,有耳可聽教。然而,同一個老師授教,讀同一本書,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收獲和領悟。每個人都想精益求精,但這并非一件易事。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多讀不失為一個辦法,不過這不是說廣泛涉獵,博覽群書就可以了。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也啟示我們,有時寧可將一本書讀百遍,而不去讀一百本書。在《勸學》里有句話:“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以持養之?!边@也告訴我們,學習要不斷追求完美,要講究方法,要學思結合。多讀多思多問,才有助于更深入地學習。
專心致志,埋頭苦學固然很重要,但學習也需多與他人交流,討論。我們不能讀死書,更不能死讀書。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泵總€人都有各自的長處,都有值得自身學習之處。多與學識豐富的人討論,多與博學多才的人交流,會有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會使我們不斷進步?!秳駥W》中有道:“學莫便乎近其人”,這便是鼓勵我們多接觸有德有才之人。而且,“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向這些人靠近,與這些人交流,我們收獲的不僅是知識,收獲的還有美德。
學無止境,對于知識的追求,對于學問的探討,是一條漫漫長路,沒有人知道路的盡頭。我們應該永不停下求學的腳步。
荀子讀書筆記3000字篇6
學習的意義何在?
“學習學習再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和世界上其他以聰慧著稱的民族一樣,中華民族也是勤于學習善于思考的。像荀子的《勸學》這樣勉勵人們不停地學習的文章有很多。然而對于大多數平凡的人來說,學習的意義何在呢?
學者們總是容易走理想主義的路子。他們懷著美好的愿望,誠摯甚至帶點天真地向人民大眾發出號召:學習吧!并且專斷地把“學習”和“書本”劃等號。但他們并不了解,或者說并不完全了解勞苦民眾的生活。他們有凌晨3點從溫暖的被窩里起來趕到批發市場進貨的經歷嗎?有面對一大堆傲嗽待哺的兒女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辛酸嗎?有走到半山腰被土匪洗劫一空,坐在石頭上痛哭流涕的體驗嗎?沒有。如果真正地感受到了民眾的那種艱難困頓的生活,或許我們就明白:要求他們勤于學習是不現實的民眾起早貪黑地勞作,掙一點血汗錢,養家糊口。他們已經習慣于這樣艱難的生活,固然堅韌頑強,卻也有些麻木。你給他幾個錢幣,他會喜極而泣對你感恩戴德,你若是說:“學習吧!知識就是力量,它會帶給你財富和地位?!彼赡芫蜁恍嫉氐纛^走開甚至嗤之以鼻,他們也“學習”,學的是能帶來物質利益的一些工作的經驗技巧,這與“君子”所提倡的學習差遠了。
“學習不止”對青年學生的意義自然重大,毋須多言。不過拿來作為一種鞭策所有人的座右銘,又讓人覺得勉為其難了。
荀子讀書筆記3000字篇7
先秦荀子的《勸學》早在高中時學習過,今日重溫有感,現選上幾段分享下。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意思是學無止境,學習不能停止,要活到老學到老。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我們常常理解的是學生從老師那學習,學到的知識應該強過于老師,也正因為此,社會才能有進步。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上一段的意思是,不身臨其境,就不知天之高、不知地之厚,因此一定要親自去看、親自去做,這樣才能知曉事物的本真。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上一段的意思是,終日胡思亂想,不如一時半候的學習。掂著腳,但不管怎么看,也不如登高而望得遠、看得多。登高望,并不是腳臂加長了,但卻能看得遠。順著風呼喊,并非聲音加大了,但卻能讓人聽得清楚明白。借助于車馬,并不是自己的腳力厲害,但能到千里之遠的地方。借助于舟船,并不是你善于游水,但能在江河上行走。這并不是人有什么特殊的功能,只是他善于借助其它力量而己。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上一段的意思是,如果不積累一個個小小的步伐,是不可能到千里之遠的地方;不積累千百條小溪匯流,是不可能成就大江大海之大的。即便是騏驥,它一躍也不可能達十步之遠,而駑馬(鈍馬、劣馬)多次出行,是由于它的不舍不棄。鍥而舍之,不持之以恒的`話,即使是朽木(腐木)也不能折斷。但如果鍥而不舍的話,黃金玉石也完全可以鏤刻。蚯蚓雖然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也沒有強筋韌骨,但是它能食土飲泉,完全是其用心用力所致。而蟹雖有六個蟹腳,還有二個大鉗腳,但是它卻沒有自的一洞穴,只能借助于蛇鱔的洞穴安生,這是由于蟹心存燥念,不能持之以恒。
由此,我們要不急不燥,重視現場學習,善于借助外部力量,鍥而不舍、持之以恒,不斷學習積累知識,從而青出于藍而甚于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