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讀后感650字
通過寫讀后感,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和思想內涵,這是對作品的深入分析和思考。優秀的《弟子規》讀后感650字是什么樣的?下面給大家帶來《弟子規》讀后感650字,供大家參考。
《弟子規》讀后感650字篇1
《弟子規》是一部流傳已久的經典名著。它備受古今中外學者推崇,內涵廣博精深,很值得一讀。
《弟子規》是以《三字經》的形式,從接人待事方面給我們以指導。兒童對人的一生而言,就像一張白紙,以后怎么定,起筆很重要。在這里,《弟子規》也給我們提出了很好的方向。它有利于我們將來走向社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當然《弟子規》對于我們小學生來說對它的內容和文字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不過“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通過老師、家長的指導下,再加上自身不斷的背誦,不斷的理解,自然而然地朗讀水平、記憶力、行為品德等多有較大的提高。
我讀完《弟子規》后,覺得自己受益不淺。《弟子規》讓我懂得了什么叫愛,什么叫孝,什么叫信任,什么叫寬容,什么叫友誼。回想起媽媽關心我,教導我的情景;同學幫助我,鼓勵我的情景;老師教導我,教育我的情景,我心中一陣陣激動。是啊!他們對我多好!我以后,不,我現在就要做一個知恩圖報的人。比如我每天幫媽媽多做一些家務,考出好成績來回報老師,同學有困難熱心幫助......總之,我要善待他人,與他們和睦相處,自己的心情也就好很多的。
同時,我也要時刻的提醒自己,善待每一位同學,尊敬每一位老師,孝順自己的父母,遇事要多為他人著想,讓我們用自己的一片真心,換來一個和諧,融洽的學習環境,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相信我們的成績會不斷進步的!
總之,讀了《弟子規》后,我的收獲真不少。
《弟子規》讀后感650字篇2
回想《弟子規》這本書已經在我家有幾年了,記得幼兒園大班時老師每天給讀論語,媽媽也曾經給我讀過,所以這本書沒怎么翻閱就被閑在了書架上。一直到這個寒假老師讓同學背誦《弟子規》,我才把這位沉睡已久的老師請出來。
讀了這本書,雖然有些我還不是特別明白,但我還是收獲了許多,比如:“父母呼應勿緩行勿懶父母教須聽從父母責須順承”的時候我想到了自己,有時候媽媽喊去擦桌子,叫幾聲我還磨磨唧唧的不想動,再叫,我有時還會回上一句:“有獎勵嗎?”“什么獎勵?”我說“那就擦一次獎勵一塊錢吧!”媽媽也許是想讓我干的有動力些,索性就答應了我的要求,說實在的那段時間我的錢包真的是鼓鼓的。后來媽媽覺得我大了一些,媽媽再次喊我擦桌子的.時候,她說:“兒子,咱家四口人,那這四口人是不是都是這個家的一份子?”我說“是”媽媽繼續說:“那既然是,那咱干點家務,做點事情,還用錢嗎?”從那以后,我感覺我再也沒有擦過桌子。讀了弟子規之后,覺得自己太不應該了。
還有“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大意是早上應該早起,晚上不應該過早睡;因為人生易老,所以應該珍惜時光。早晨起床,務必洗臉梳妝、刷牙漱口;大小便回來,應該洗手。想想我自己呢,每天早上都是媽媽叫完一遍又一遍,像是個打鳴雞,督促我的學習,又像是個嘮叨的唐僧。
這本書讓我的臉紅了一次又一次,很多我不太明白的地方,我會仔細閱讀。以后也會以《弟子規》來要求自己。
《弟子規》讀后感650字篇3
金秋十月,我們培新小學舉行“書香校園”活動。老師不僅讓我們認真學習《弟子規》,還要會背誦。回家后,我讓爺爺幫忙找到《弟子規》這本書,每天中午,都堅持讀一小段。
《弟子規》相當于我們現在的語文課本,是古代兒童的啟蒙教科書,對現在的我們也有很大的啟示。它讓我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如:講孝順、講禮貌……。書中寫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我承”,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我們好,我們應當聽他們教誨,應虛心接受,不能強詞奪理,讓父母傷心生氣。我清楚的記得一則公益廣告:一個小男孩,吃力地端著一盆水,天真地對媽媽說:“媽媽,洗腳”。這則公益廣告打動了千千萬萬人的心,它深深體現了小男孩對媽媽最真摯的愛。我更想到烏鴉反哺這個故事,連小烏鴉都知道孝順父母,小時候聽父母的話,長大了喂父母食物。而以前,父母讓我做事,我總是推三阻四,或者找借口不能按時完成。現在想起來,真是非常后悔,以后我要變得勤快,父母叫我,立刻就能答應;長輩說我,我也能安安靜靜的聽,讓長輩們開開心心。
當我讀到“出必告、返必面”時,我深深的感覺到,以前不管是我早上出門不打招呼,還是放學時遲遲不出校門,讓父母在校門外焦急等待這些行為是多么槽糕。父母的心始終聯在我的身上,所以我以后出門,不夠有多么著急,也要和他們打一聲招呼。放學不管有多少事,一定要及早出校門,讓父母看見我都身影,不再為我擔憂。
《弟子規》這本書對我的觸動很大,它告訴我學習中、生活中許多做人的道理,它還能教我如何做一個有修養的人。“百善孝為先”,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弟子規》里的話,做一名懂道理、講孝順的好學生,把中華文明的優秀品質傳承下去。
《弟子規》讀后感650字篇4
《弟子規》是國學經典的一部分。假期中,我和媽媽一起誦讀、理解,真的是收獲不小。
“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我在《論語》中就讀過,是這樣的: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告訴我們作為一名學生應該怎么做。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告訴我們要做一個孝順的孩子。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告訴我們要不斷的反思自己的行為,做一個見賢思齊,道德高尚的人。
“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告訴我們學習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的理解、掌握、運用。
《弟子規》教我們做一個有孝道、有道德、有誠信、善學習的人,真是讓人受益匪淺。我記得曾在中央12套“第一線”欄目中看過這樣一個節目《遲來的愛》,講的是海南某監獄的事情,這個監獄在對犯人進行改造中,不僅僅限于政治學習和法制教育,而是從人的洗心動念處入手,用優秀的傳統文化、倫理道德教育植入監獄的勞動改造中。他們選擇的是《弟子規》,誦讀經典與“親情幫教會”的開展,觸動了服刑人員內心的道德律,讓服刑人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或許就是“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觸動了他們的內心吧。
不過,《弟子規》中也有我覺得不妥當的,比如說:“邪僻事,絕勿問”、“不關己,莫閑管”,我覺得就是現在說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做人做事這樣子總是不好的。媽媽說:國學經典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很多的理論對我們現在的生活、學習都有所指導,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問題需要我們根據現在的情況進行思考,批判性的學習接受,也就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看來誦讀《弟子規》,不能一味的死讀死記,還要動腦思考,活學活用呀!
《弟子規》讀后感650字篇5
中國的傳統國學博大精深,《弟子規》讓我這個從來不讀國學經典的人也大開眼界。唐太宗說,魏征是一面可以明得失的鏡子。我認為弟子規也正是如此。它可以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做人怎樣做事。今天,在讀到任己見,昧理真。這句話時,我的腦海里浮現出了那幅畫面
小學一年級的我還十分幼稚、天真、死勁兒。還記得那個星期天,我在做數學作業時,遇到了一個關于長方體的題,想了許久,終于回憶起課堂上老師講課的片段,便寫上了答案。媽媽看見我在思考難題,便站在我旁邊看著。看了一會兒,她說:這題錯了,你看----說著,在作業本上給我畫了一個圖,指著圖給我講解,可我怎么聽得進去?我想:老師就是這樣講的啊!哪里有錯!我聽的不耐煩了,說:老師就是這樣教的!媽媽見我如此頑固不化,氣得火冒三丈,說:你先別管老師怎么講的,你給我聽著!望著媽媽嚴厲的目光,我委屈地留下了淚。講了大半天,我還是迷迷糊糊,滴水不進,根本沒聽進去。最后沒有辦法,媽媽只好在門口搬了一些磚頭,給頑固的我詳細的講解。媽媽的耐心也感染了我,我專心地聽著媽媽的講解,一遍不懂,我聽第二遍。終于,我突然開竅了,知道這題的原理和錯誤原因。第二天去學校,我的作業得了滿分,老師還特意表揚了我,其實不應該表揚我回到家后,我對媽媽道了歉,說我受到了表揚,媽媽并沒有批評我,對我說:上課一定要專心聽講,不能再像這次,自己聽錯了還認為是對的。
結合這件事和《弟子規》中的這句話,我懂得了做事,學習都不能一意孤行,執著自己的見解,而違背真理。當別人給你講東西的時候,一定要專心認真地聽。《弟子規》也如魏征一樣,是一塊可以明得失的鏡子啊!
《弟子規》讀后感650字篇6
《弟子規》很好看。讓我們體會古人智慧,不僅可以學習古文,還告訴我們要孝敬父母、懂禮貌……
這本書主要說了要關心兄弟姐妹,關心長輩,該怎么做人。
我覺得弟子規里我印象最深的是: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這句話讓我感受到了父母去世后,守孝期間要常常追思,感懷父母教養的恩德。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密切”。這句話讓我學習到了要注意服裝儀容的整齊清潔,帽子要戴正,衣服扣好,襪子穿好,鞋穿好。
“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這句話讓我感受到了當父母喜愛我們的時候,孝順是很容易的事,當父母不喜愛我們,或者對我們管教得過嚴厲的時候,我們還是一樣孝順,這種孝順是最難能可貴的。
這本書提到了“孝”,孝的結構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強調血緣延續的重要性。每個人不管你的壽命有多長,都只不過是人們命中的河。生活似酒,人生如畫,歲月如歌。或許正是由于人生中有許多酸甜苦辣,才會使快樂的滋味更加甜蜜。
我們需要伸出每一雙編織美麗的未來!讓愛佇立在心中,讓我們擁有偕同前進的夢想,做人就是得這樣,聽父母的話,比如不聽父母言,吃虧在眼前。
類似的言簡意深句子在《弟子規》中隨外可見,它就像是一位老師,真誠的告訴人們應該怎么與父母朋友相處,怎么與其他人相處。有確是一本令人受益匪淺的好書,對我們以后的發民是有很大的好處。
《弟子規》讀后感650字篇7
我看了《弟子規》里面的“護生愛物篇”里面有一句話叫:“放生不殺生,愛護小生命。生態保平衡,美化好環境。”給我感觸很深。下面我就講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真實的故事。
記得有一次,我去郊外的爺爺家做客,正在外邊玩的時候,我忽然看見有個爺爺在拉網,我跑過去問爺爺:“這是什么啊?”那個爺爺得意地說:“不懂了吧,這是粘網,是專門粘小鳥用的,一天能逮十多只呢!”這時,我看見粘網上已經有三只小鳥了,他們在痛苦的掙扎著,卻一動也不能動。那幾只小鳥好像在無助的看著我,乞求我的幫助,我真想立刻就把它們放了,可這事還得經過爺爺的同意,我忽然想起了《弟子規》所講的“愛護生物篇”,便委婉的對爺爺說:“爺爺,您知道弟子規這本書嗎?這里呀,都是你們這些老一輩對我們的教育和忠告,里面有告訴我們要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的,有培養我們小學生優良品質的,還有一篇講:‘人若愛惜生命,也是替天行道的善事呢。’你看,讓我們也來做一回善事吧!”他聽完以后,半天沒有吱聲,他不情愿的把小鳥一個一個的從網上摘了下來,放飛了。做完這些事后,他說:“我還有事,我先走了。”說完,他便急匆匆地離開了。
過了幾天,聽爺爺說,他的粘網已經被車=撤走了,我心中的一塊石頭終于落了地。
同學們,那個爺爺有實際行動改正了他的過錯,成了一個善良、有愛心的人,我們是不是也有破壞環境和生態平衡的行為呢?讓我們共同從自己做起,做保護動物,愛護大自然的小衛士吧!
《弟子規》讀后感650字篇8
開學初,學校組織我們學習了一本經典書籍——《弟子規》。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具體列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范。此書堪稱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生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這句話是我感觸最深的一點,它充分體現出了做人要講信用,說謊話騙人胡言亂語是不可取的。這不禁使我想起了很久以前的一件事:在我童年的記憶中,以前對電腦游戲十分著迷,只要一碰到鼠標,我就完全沉浸在電腦游戲的世界中,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周圍的一切,與媽媽約定的結束游戲的時間一拖再拖,為此,媽媽大發雷霆,我才不得已關掉了電腦。如今,我學習了《弟子規》,想想先人們的教誨,反省我的行為,我感到十分的汗顏,做人是就應講究信用的,信用是一個人的做人之本,如果一個連信用都不講的人,他又怎樣能夠立足社會,成就一番事業呢?《弟子規》使我認識到了我以前所作所為的不足,我想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以《弟子規》時刻警醒自我,做到誠實守信,多一些精彩的細節,少一些失信的言行多一些靚麗的風景,少一些違約的承諾。向著自我追求的目標,不懈地去努力、去拼搏,讓自我的人生綻放光彩。
總之,透過學習《弟子規》使我受益匪淺,我要把其中學到的道理應用到學習、生活中去。
《弟子規》讀后感650字篇9
這時候,最愜意的便是吃一口爽滑的冰激凌,涼絲絲的,直鉆心底,叫人暑氣頓消。記得剛進初中那段時間,空閑的時候,我們會坐在一起,幸福地趴在桌子上,談論著自己向往的高中。”媽媽叮囑道!沒等__伙伴回答,爺爺又頂上一句說:“這游戲好,小孩就要多跑跑,多跑跑對身體好。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的脾氣越來越大,性格越來越急躁,面對父母嘮嘮叨叨的&39;教育,我總是左耳進右耳出。有時面對父母的斥責,我甚至會摔門而出,根本不顧父母的感受。那天在房間里讀《弟子規》以后,我羞愧難當,知道自己錯了,并且錯得很過分。當自己摔門而出時,并不曾顧及父母當時的感受時,沒有父母心碎的樣子。
父母是我們人生中的太陽,他們帶給我們溫暖,帶給我們光明,是父母賦予了我們生命,又是他們為了我們辛勤勞作。當你失敗時,總會有一雙手關心你,呵護你,告訴你:“你永遠是最棒的,相信自己一定行,別忘了,自己背后還有我們的支持”;當你受冷落時,總會有兩個人出現在面前,伸出雙手給你溫暖;當你受挫折時,還是這雙手將你從困難中拉出,讓你沖破挫折走向成功。
感恩父母,在父母的有生之年我們要盡力孝順他們,不要在父母永遠離開的時候,才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恩重如山,才知道自己該盡的孝心沒有盡到。不要在父母永別了,才涕淚滿衣地在他們墳前哭啊,嚎啊,到那時才知道悔恨。這是我讀《弟子規》感悟出來的:感恩父母,不能等;回報父母,不能等;孝順父母,不能等。
我感謝《弟子規》,它讓我真正懂得了孝道,懂得了一切,猶如一盞明燈照我成長,為我指引方向。我將用自己的行動踐行《弟子規》的真諦,回報父母,感恩社會,就讓我們在《弟子規》的指引下,快速成長吧!
《弟子規》讀后感650字篇10
開學初,學校組織我們學習了一本經典書籍——《弟子規》。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具體列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范。此書堪稱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生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這句話是我感觸最深的一點,它充分體現出了做人要講信用,說謊話騙人胡言亂語是不可取的。這不禁使我想起了很久以前的一件事:在我童年的記憶中,曾經對電腦游戲十分著迷,只要一碰到鼠標,我就完全沉浸在電腦游戲的世界中,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周圍的一切,與媽媽約定的結束游戲的時間一拖再拖,為此,媽媽大發雷霆,我才不得已關掉了電腦。
如今,我學習了《弟子規》,想想先人們的教誨,反省我的行為,我感到非常的汗顏,做人是應該講究信用的,信用是一個人的做人之本,如果一個連信用都不講的人,他又怎么能夠立足社會,成就一番事業呢?
《弟子規》使我認識到了我以前所作所為的不足,我想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以《弟子規》時刻警醒自己,做到誠實守信,多一些精彩的細節,少一些失信的言行多一些靚麗的風景,少一些違約的承諾。向著自己追求的目標,不懈地去努力、去拼搏,讓自己的人生綻放光彩。
總之,通過學習《弟子規》使我受益匪淺,我要把其中學到的道理應用到學習、生活中去。
《弟子規》讀后感650字篇11
《弟子規》是一部流傳已久的經典名著。讀幼兒園的時候,我搖頭晃腦背得一知半解,我小學后再細細品讀,我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百善孝為先。《弟子規》將“入則孝”放在第一位,孝敬父母,要做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尊長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世上多一孝子,人間就少一忤逆。
一個人孝順父母,別人也會尊重敬他信任他。在這方面爸爸媽媽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他們時刻以《弟子規》嚴格要求自己,對爺爺奶奶外婆非常孝順,因為爸爸媽媽孝順,所以他在工作上很順利,在社會上也得到很多人的尊重。只要別人一提起我爸爸都會豎起大拇指,都說他是一個大孝子,大好人。
一個人如果不孝順父母,別人是不愿意和他交朋友的。孝順父母是人類的美德,甚至是動物的本能,羔羊有跪乳之恩、牛有舐犢之情、烏鴉還知報恩,覓食喂養飛不動的老烏鴉,這就是人們說的孝烏。一個人不孝順父母,他連動物都不如。爸爸常說:“對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孝順,對別人就不會真誠,這個人品很差,是不可靠的,他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和幫助,在事業上也不會獲得成功。”
爸爸常常鼓勵我:“能夠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夠孝敬天下人的父母,這是大孝;能夠自己立身行道、成圣成賢,能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為萬世開太平的,這叫至孝”。這就是《弟子規》里的經典名言:“泛愛眾,而親仁”,“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我們是小學生,但是要積小孝成大孝,爸爸媽媽教育我們有能力時要經常捐錢捐物給貧困山區學生和困難群體。除了孝敬自己的父母以外,心中還要有大孝至孝,我們要用實際行動團結同學,尊敬師長,勤奮學習,報效祖國。
《弟子規》讀后感650字篇12
想必大家都讀過《弟子規》吧,《弟子規》里的內容蘊藏著許多道理,只要我們反復回味,就會有許多體會了。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很久才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讀到這里,我覺得自己沒有做到……
有一次,媽媽一個人在家里大掃除,而我在做媽媽布置的“海量”作業。經過兩個小時的“拼搏”,我終于把“海量”作業給消滅了。沒想到,我剛剛寫完作業,媽媽就叫道:“阿怡,幫媽媽洗洗拖把吧!”我聽了,說:“媽媽,我剛剛才把作業給做完,手都麻了,你又叫我去洗拖把,我很累啊!”媽媽說:“我干了一天的活,可把我給累壞了,叫你去洗拖把都不肯去。唉!”我聽了,又說:”下次大掃除我就和你一起干活,這總行了吧!”媽媽聽了,說:“唉!算了,你還是好好學習吧!”
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自己很對不起媽媽。媽媽希望我能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就什么家務活都不讓我干,全部家務一直都是她做的。現在,媽媽很累很累,叫我幫她洗個拖把,我都不肯。唉,媽媽上班回來已經很累了,回到家她還要忙個不停,我又何曾幫過她干過一點活呢?平時,我在看電視的時候,她叫我回去復習,不要再看電視了,我都是慢吞吞地去做,有時甚至不聽呢,凈和她“唱反調”。媽媽處處都為我著想,可我根本就沒當一回事呢!但是,我現在決定改變自己,要做一個好孩子!
今后,我一定會做個懂事、聽話、勤勞的好孩子,學會幫媽媽分擔辛苦,讓媽媽不再為我的學習操心。
《弟子規》讀后感650字篇13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范,讓我看了深有體會。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在這么多道理中,是對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說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這讓我想起了博玄說過的一句話:“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對人誠心誠意,本來不堅信,也會堅信了;但對人虛偽無信,就是本來堅信的,也再不敢堅信了。看,他說得多有道理啊!在“信”這一章,古人這樣說:“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這教育我們開口說話時,誠信為先。我們答應別人的事情,必須要遵守承諾。當我們沒有潛質做到的事不能隨便答應。至于欺騙或花言巧語,我們更不能用來騙人。《弟子規》的“信”篇還教我們怎樣說話:“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語,穢污詞,切戒之。”說話多不如說話少和好。說話要恰到好處,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與此同時我們該說的就說不該說的就決對不能說。在我們跟他人交談時,談話的資料要實事求是、口齒清晰。不好聽信花言巧語,正因
這些話雖然好聽卻靠不住。奸詐取巧、下流骯臟以及無賴粗俗的語言,都盡量不好沾染。誠信并不難做到:我心想。只要人人認真去做,那么誠信的世界離我們還會遠嗎。
《弟子規》讀后感650字篇14
“百善以孝當先”這是古人流傳下來的一句千古名言,這就是做人的根本。“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是唐代詩人孟郊所寫的《游子吟》這首詩中的千古名句。是啊!兒女的心怎能報答得了父母的恩情呢?這次我在學校的組織下讀了一本引人深思的書——《弟子規》。其中讓我久久沉思的是八則孝這門學生主修的課。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這幾句真理是在我讀《弟子規》這本書有著最崇高的位置在我心中,這就是說:“父母叫你的時候不能遲緩答應;父母讓你去辦事的時候,不能拖延偷懶。對父母的責備,要從中吸取教訓。子女冬天要讓他們溫暖,夏天要讓他們舒服。早晨要向父母請安,晚上要侍候他們安眠。
岳飛是一個宋朝有名的抗金名將。他的一生也以孝聞名至今。他的母親是想岳飛當上一名大將和要他精忠報國,所以她在岳飛的背上用針一針一針地刺上“精忠報國”四個大字,時常提醒岳飛。古時候的刺青技術還沒有現代的先進,想想要在背上刺四個大字是需要多大的勇氣啊!可岳飛就是為了一個孝字在背上刺上四個大字。
古時候就有這么一個孝順的名將,可在現代化的大都市里又有多少人會這樣呢?別說那么艱苦的事吧,就是早上請個安,晚上侍候他們安眠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有人甚至覺得說孝太俗氣了,說笑還差不多。我們現代小學生就是忽略了這門重要的功課。
有大部分的小學生都是你叫父母的時候,父母不能遲緩,做事要馬上去做。對于父母的教誨還會頂嘴。
父母照料你已經多時了,那你有沒有試過照料回你的父母。他們為了你每天出去辛辛苦苦工作,令兩鬢日漸增加銀絲的父母呢?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吧!開始為我們的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吧!
《弟子規》讀后感650字篇15
讀了《弟子規》這本書以后,我就愛上了它。因為它講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孟母斷機教子”這個故事里的孟母告訴我們做人做事不能半途而廢,讀書就像織布一樣要腳踏實地才能做得好,隨意逃學就像剪斷一塊布一樣前功盡棄。“惜時”故事里的董遇告訴我們要珍惜時間,時間就像金錢,時間就是生命,要抓緊一切的時間努力學習,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我們要在讀書的年齡努力讀書,發憤圖強。“信守諾言”里的趙柔告訴我們不能因為有利可圖就拋棄信用。
孝順、誠實守信、珍惜時間等等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父母生我養我,為我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心血,因此我們長大后也要孝順他們。“你培我長大,我伴你變老”愛是永恒不變的。父母年老時,我要多多陪伴在他們身邊,讓他們有幸福的晚年生活。
有一次我借了同學的一本書回家看,并約定好星期日歸還。周日到了,但是那天卻下大雨,雨不停地下,我心里可著急了,生怕還不了書給同學。媽媽看見我坐立不安的樣子就問:“怎么了?”我把借書的事情告訴了媽媽,媽媽說:“我們做人要誠實守信,答應了別人的事情就要盡力去完成。”聽了媽媽的話,我拿起書和雨傘往同學家跑去,最后書按時還給了同學。回到家媽媽雖然看見我衣服褲子濕了,但是卻表揚了我,我心里很開心。
這本書還有很多有意的內容吸引我不停地閱讀和反思。里面的許多故事都讓我記憶深刻。以后我要以這本書作為我做人做事的準則,不斷地鞭策自己,努力成為長大后對國家和社會有奉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