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白的感受
通過寫讀后感,人們可以不斷改進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幫助人們拓寬知識面,提升學識和素質。優秀的麥克白的感受要怎么寫?下面給大家整理麥克白的感受,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麥克白的感受篇1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身。”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旦走錯路,鑄成大錯,誤入歧途,就后悔莫及,只能自食其果。在很多情況下,一個人的失足,并非天生是壞蛋,天性要作惡,而是他意志不夠堅強,在誘惑面前經不起考驗,終于失足墮落了淪為有罪的人。
悲劇《麥克白》約寫于1620--年,是莎士比亞戲劇中心理描寫的佳作。該劇中主要寓意了個人野心和利己主義的潛在禍患;野心和利欲的存在,足以將一個本為良好的人腐蝕為墮落的魔鬼。當然,在野心的膨脹和驅使中,也有外圍因素的影響與蠱惑。不過,最終的惡之暴戾會受到懲罰的。
它講述的是中世紀英國一名將軍麥克白,在一次征戰回國途中,碰到女巫。女巫預言他將成為國王,同時也預言了另一個將軍班戈的子孫將世代為王,而這三女巫只是因為受到一個村婦的氣而把這些秘密對他們說了罷了,是帶有一種泄氣、泄愁的因素。可是,當麥克白的考特爵士被預言成真后,麥克白他那還只是蒙昧的野心一下子被喚醒了開始膨脹,一個潛伏在內心深處的一個曖昧不明的秘密被突然挑明了,他被眼前浮起的可怕的幻象嚇得毛骨悚然、心驚肉跳,從此失去了心理的平衡。其實他的人性還是在的,當他要向國王行刺時,內心也在進行著一場可怕的爭斗,他即希望永遠保住最高榮譽,又非常渴望著封建王國的最高權勢。后來,在其夫人的鼓動和教唆下,他殺死國王,取得王權。國王的兒子被迫跑到海外。為了穩固王位傳續子孫,麥克白找來刺客殺死了大將班戈,本想了斷女巫的另一個預言,但班戈的孩子也逃到了國外。麥克白自登上王位后,暴虐無道,濫殺無辜,引發反抗和戰爭,最終可悲而死。
如果在麥克白的野心被喚醒、內心失去平衡之時,麥克白夫人能夠抓住這關鍵時刻,能夠響應他良心上痛苦的呼聲,幫助他恢復內心的平衡,喚回失去的理智,他就可以守住人生的正道,安全地度過人生中的這一場危機;那么他們就得救了,他們仍將是受舉國上下尊敬的一對好夫妻享受著榮華美譽,可是這位夫人她沒有什么良心上、道德上的顧忌,甚至用“懦夫”這一使男人承受不了的詞去嘲弄、刺激他,用她火辣辣的舌頭尖去煽動他,直到被煽旺的野心燃燒起來。他們雖然是同謀,可是那女人的氣質與他的丈夫完全不一樣“……解除我女性的柔弱,用最兇惡的殘忍自頂至踵貫注在我的全身;凝結我的血液,不要讓悔恨通過我的心頭,不要讓天性中的惻隱搖動我的狠毒的決意!來,你們這些殺人的助手,你們無形的軀體散滿在空間,到處找尋為非所惡的機會,進入我的婦人的胸中,把我的乳水當作膽汁吧!來!陰沉的黑夜,用最昏暗的地獄中的濃煙罩住你自己,讓我的銳利的刀瞧不見它自己切下的傷口,讓青天不能從黑暗的重衾里探出頭來,高喊著‘住手,住手!’”
麥克白是有野心,可那還是埋在心底的一個私密,還處于半眠狀態,就算他碰上了能知過去未來的女巫也沒有甘心墮落,也曾懷恐懼的心情竭力抵拒過那強烈的誘惑,他既不是天生的壞人,也不是注定要做民族的罪人。可是他的身邊還有這么一個女人,女巫沒有做完的事,留給她來完成,這么理應外和、前拉后推,他終于為了他的政治野心而拋棄一切、犧牲一切,跳進了罪惡的深淵。
麥克白夫人本是女人,可她有一顆比女巫、比蛇蝎更毒的心,為了自己能夠享有更高的地位、權利,為了女巫的話,她失去了女人善良的本性,教唆、幫助自己的丈夫弒君并嫁禍給無辜的人,事后若無其事地伸出一又血手,幾乎帶著得意的口氣,開導那也是一雙血手的丈夫“只消一點兒水就可以把我們洗刷得干干凈凈,一點兒也不費事!”
他們不曾想過殺了這個國王,后面還會有更多想殺他們和他們想殺的人,他們為了自己的王位,想了斷女巫的另一個預言而殺了班戈,可是他的兒子活著逃跑了,而國王的兩個兒子也同樣活著并逃到了海外。麥克白夫人承受不了人性無情的扭曲和擠壓,終于使她垮了下來,精神負擔已超過她心理承受能力,只落得成為一個精神分裂癥、一個夢游者,在睡夢中還不斷洗手,她那雙小手就算用上所有的香料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樣香起來了,最終死于分裂癥。而麥克白為了鞏固地位最終成了人人唾棄的暴君,被子兩位王子和班戈的兒子回來復仇而死了。
那兩位王子剛開始的時候或許會認為他們逃跑而讓人覺得他們懦弱、膽小怕事,可是不能說他們是聰明的、勇敢的,在明知道自己斗不過別人的時候又何必逞一時之強而葬送自己呢?不正是因為他們逃到海外而最終報了仇同時也奪回了自己的國家嗎?其實更多的時候一個國家、一個家庭的滅亡并不是毀于外人之人,而是毀在了內部人的爭斗、內部人的手中。
其實他們遭受到這樣的結果也都是一個“欲”字和不滿足現狀而引起的,我們現實生活中又有幾個人能夠滿足于現狀,看到別人好的生活、好的東西不眼紅。人生是在不斷擁有欲望和努力滿足欲望的過程中行進的。嬰兒聲聲呼喚的奶水是欲望,孩子期冀已久的玩具是欲望,人們辛勤勞作的果實是欲望,強盜殺人越貨是欲望,罪犯刀下的亡魂也是欲望……欲望就是我們活著的目的。
有“欲”本是好事,我們正因為有了“欲”才會努力、才會付出自己的勞動來換取這一個“欲”的滿足后那星星點點的喜悅,這喜悅便是幸福,幸福是我們生活的動力,追逐幸福便是我們活著的理由。沒有“欲”的人生,便不再是人生,只是活著,不論快樂與痛苦,它不再是一個過程,只是一種狀態,麻木而無聊。可是如果心中只有“欲”那也就真的成了我們真正的“獄”了。
而女人呢?我覺得做為一個女人,就應該有女人的尊嚴和榜樣,不能像麥克白夫人那樣,因“欲”而毀于“獄”,只要一切可以安定,不出賣自己的良心,更是能夠做家人的一盞指明燈才是最好的。雖說這個世界、這個社會、這個家是男人的天下,男人作主,可又什么時候缺少過女人呢?女人往往起到比男人大十倍、百倍的作用和引力,千萬要把持住自己,“欲”可念、可望、可想、可追,但“獄”卻不好坐。“欲”就好比是一輛是金馬車,載我們奔向遙遠的前方。但你必須永遠是馬車的主人,任何功勛都只屬于在馬車上奔馳的你,哪怕前途未卜,即使荊棘叢生,也萬萬不可放下手中緊握的韁繩。
一旦放下手中緊握的韁繩,欲望便不再是溫順的金馬,引導你奔向下一站美好的風景。你也不再是你,因為你將不再有心。你的心被欲望強行剝離,只留下無心的你,在欲望的深淵,苦苦流浪。
在每一個時代、每一個地區都存在一個個麥克白,他們拜倒在權利、地位、欲望的蠱惑下,獻上最純潔的心靈,跌入欲望的萬惡深淵。無數的欲望得到滿足后,所帶來的快感只能使人們沉淪,使人們不惜踐踏道德的底線,并最終陷入,陷入了虛幻快感的假象里。
麥克白的感受篇2
《麥克白》講述了蘇格蘭大將麥克白因為聽信巫女的預言而弒君謀反當上了蘇格蘭的國王,同時又因為懼怕命運而殺害自己的好友,導致眾叛親離,麥克白最終也沒有逃脫所謂的“命運”。
“命運”是什么東西?當巫女預言麥克白將會當上考特爵士并最終成為蘇格蘭王的時候,麥克白是不信的,然而隨后的消息卻是鄧肯冊封其為考特爵士,于是麥克白開始相信巫女的預言了。麥克白相信自己命中注定會成為蘇格蘭王,在這種信念的支撐下,麥克白弒君謀反,在這一過程中,麥克白身上原有的忠誠、善良等信念最終沒有敵過權力的誘惑。
麥克白如愿以償的把王位握在了自己手中。他以“命運”的名義殺戮,卻又想反抗“命運”。正是因為麥克白相信了巫女的預言,所以才弒君,同時他也相信了巫女關于班柯的后代將為國王的預言,所以才想殺掉班柯及其子。這種行為的結果是悲哀的,因為刺客最終也沒有殺掉班柯的兒子,在麥克白看來,這似乎在應驗所謂的“命運”。
于是麥克白再次求教于巫女,幽靈告訴他“沒有一個婦人所生下的人可以傷害麥克白”,“除非有一天勃南的樹林會向鄧西嫩高山移動”,否則麥克白不會失敗。于是麥克白勇敢、殘忍的接受了王子馬爾康帶領的英格蘭軍隊的挑戰。最終麥克白失敗了,似乎是因為“勃南的樹林移動了”,而且麥克白也是死在所謂的“非婦人所生”的人手上,這一切似乎都在證明命運如滔滔河流般不可逆轉。
《麥克白》的行文始終存在著“命運”這一暗線,然而,何謂“命運”?難道命運不是自己選擇的嗎?如果麥克白不相信巫女的預言,很難想象他會弒君謀反。那樣這場悲劇還會存在嗎?我堅持認為,所謂的“命運”其實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無論如何,選擇都是人們自己作出的。麥克白對權力的野心使其輕而易舉的相信了巫女的對自己有利的預言,但是卻又想反抗對自己不利的“命運”,這不失為一種諷刺。我們無法責怪麥克白,因為這對每個人來說都可能是抵御不住的誘惑。很多情況下,“命運”只是借口,為我們做出的選擇進行辯護的借口。成功者可以用“命運”來為自己的成就披上神圣的外衣,外人(甚至是其自己)往往就忽略了其為成功所付出的代價;失敗者可以用“命運”來為自己的失敗尋找借口,外人(甚至是其自己)往往就忽略了其所犯的錯誤本身。
在巫女作出對班柯的預言時,班柯曾經說“魔鬼為了要陷害我們起見,往往故意向我們說真話,在小事情上取得我們的信任,然后在重要的關頭我們便會墮入他的圈套。”這番言論可謂一語中的。而沙翁最終并沒有說明班柯后代的命運,這可能也是作者對麥克白相信命運的諷刺吧。
麥克白的感受篇3
莎士比亞一生中創作了無數的輝煌,在16世紀并未獲得殊榮,直至19世紀英國掀起浪漫主義狂瀾時,他才被提升至天才的地步。而在莎士比亞傳奇般的一生中,有幾個作品是廣為人知的,如:《哈姆雷特》《李爾王》《奧賽羅》和《麥克白》。
《麥克白》與《李爾王》都是典型的政治悲劇,前者是自己使得自己喪心病狂;后者是使整個王國崩潰與個人的輕浮之中。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麥克白》的。
《麥克白》中,有一句經典的臺詞:“用最美妙的外表把人們的耳目欺騙;,詐的心必須罩上虛偽的笑容。”麥克白的一番話讓我感到很詫異,前文還是征戰沙場所向披靡的爵士,現在就成了,詐的反賊,這么大的轉變,不僅僅是因為一個因素的。
凡是都有不可預測的一面,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出現在了面前,麥克白始終沒有控制住自己的,,在權力的驅使下一步步地將自己推向了深淵。
在文中,有一個不可預測的外因,即為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鬼魂和巫婆。后來叱咤風云的麥克白正是聽取了他們的預言。且不說麥克白對預言的反應,巫婆與幽靈究竟居心何在?她們究竟是好心還是惡意?作者莎士比亞在這里并未直接點明。我個人認為,巫婆和幽靈可能并非懷揣著善意,因為,一個人在不清楚前途是明是暗的時候,往往會更勇敢地走下去,無知者無畏嘛,而真正知道了自己未來的命運,反倒會適得其反,或樂極生悲或心灰意冷,至于對他人的影響,就只能從聽取者的內心的角度來決定了。這些巫婆即使能預知未來,即使能通曉命運,但也無法預知人心。
出現了巫婆這個外因,才促使了內因——麥克白夫人對她丈夫的慫恿。如果麥克白的妻子并沒有出現在主人公麥克白的生活中,如果麥克白并沒有聽取妻子的謬論,我們的主人公可能在凱旋歸來的時刻被晉封為考特爵士,然后順理成章地繼承帝業,最后安然地度晚年。
如此說來,我們的麥克白反倒成為了波濤洶涌的海上的一葉孤舟,若不能隨波逐流,就只能被無情地掀翻。他的人生充滿了跌宕起伏,但是命運始終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麥克白因為沒有主見而失去了生命。
說來說去,都離不開“,”,麥克白因為,失去了理智,他的夫人因為對權力的渴求操縱著麥克白粉墨登場,歷的慈禧太后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戴了一個冠冕堂皇的面具,為了自己的,而犧牲他人。
每個人生來就有七情六欲,是一把利刃,既不能拔刀自傷也不能被借刀。
麥克白的感受篇4
莎士比亞的經典悲劇《麥克白》堪稱是世界文學史上的一部巨作。它巧妙地向讀者展現了命運、志向、野心、人性及迷信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麥克白曾經是一個英勇、有野心的人,在凱旋而歸后,因巫師的預言和國王過分的贊譽使他改變了,他從一個忠實的臣子變成了一個弒君的逆賊,他使用了不正當的手段使自己登上王位。他當上國王后開始了他的暴政,他先后殺害了他的好友、臣子及他們的家人,最終使他走向滅亡。
《麥克白》是一部經典的悲劇,但讀完之后并沒有一種悲傷的感覺。也許許多人都會覺得麥克白的滅亡是罪有應得,但是這種罪有應得展現出來的就是一種命運、人性以及這個國家的悲哀。
起初的麥克白,他并不是一個人人唾棄、禽獸不如的逆賊,而是一個勇士,一個為國打了勝仗的英雄。是什么使他走向了這條不歸路?首先,是他的野心。一個勇士擁有野心沒有錯,那些歷史上的偉大君王,人人都是野心勃勃。但是,麥克白的野心并沒有使他真正得到他想要的,而是使他走向失敗的因素之一。麥克白的野心之所以燃燒,主要是因為巫師的預言。巫師預言道他將會成為ThaneofCawdor,然后將成為蘇格蘭的國王。因為巫師的預言應驗了,所以麥克白才會認為他將成為蘇格蘭的國王。因此,他才會殺鄧肯,以這種不正當的手段奪取王位。巫師的預言在這里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使得麥克白內心深處最陰暗的野心燃燒了起來。也正是因為他野心的燃燒,才使得他人性泯滅。麥克白起初并不希望刺殺鄧肯,因為他知道鄧肯是一個好國王。但是,在他妻子的煽動和激將下,麥克白最終還是做出了這罪惡的舉動。所以,麥克白妻子的煽動性也是至關重要的。
既然講到了麥克白的行刺行為,就不得不提麥克白夫人的重要性。麥克白起初還是有良知的,但是他妻子卻激將他,說:“難道你把自己沉浸在里面的那種希望,只是醉后的妄想嗎?它現在從一場睡夢中醒來,因為追悔自己的孟浪,而嚇得臉色這樣蒼白嗎?從這一刻起,我要把你的愛情看作同樣靠不住的東西。你不敢讓你在行為和勇氣上跟你的欲望一致嗎?你寧愿像一頭畏首畏尾的貓兒,顧全你所認為生命的裝飾品的名譽,不惜讓你在自己眼中成為一個懦夫,讓“我不敢”永遠跟隨在“我想要”的后面嗎?”這些話對于麥克白還是有很大的作用的,因為沒有哪個男人能夠忍受被別人說成是懦夫的恥辱。
麥克白良心的泯滅是和他的妻子分不開的,因此這讓我們不得不聯想到那句話: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后總有一個能干的女人。麥克白夫人的確是一個能干的女人,她的能干把她的丈夫推上了王位,也同時把她的丈夫推近了無底的深淵。
要是麥克白因為刺殺了鄧肯而感到良心不安,那么他刺殺班柯還有麥克德夫的家人就沒有罪惡感。麥克白刺殺班柯是因為他感受到了班柯對他的威脅,使他必須殺了他。麥克白殺害麥克德夫的家人,同樣也是因為感受到威脅,不過幸運的是,麥克德夫逃走了。如果說當上國王前的麥克白還有一些良知,那么當上國王后的麥克白就連人性都泯滅了。麥克白為了保住他的王位而大開殺戒,使得蘇格蘭的許多貴族離開這個國家。麥克白的不安還是來源于他的迷信,他過分信賴巫師,認為巫師說的話都是對的,這使他自己也走上絕路。
雖然《麥克白》堪稱悲劇,但是整部戲劇中并沒有悲的色彩。也許許多人認為麥克白和他的夫人最后的結局是罪有應得,但是麥克白只是那個時代的代表。莎翁是在用麥克白這個人物代表那個時代的悲哀。雖然麥克白是暴君,但是繼任的馬爾康也許會比麥克白更糟糕。莎翁向我們展現的不僅僅是人性的悲哀,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哀。
麥克白的感受篇5
《麥克白》是莎士比亞所著的四大悲劇之一,主要講述了:將軍麥克白與班戈在凱旋時碰到女巫,女巫預言麥克白與班戈之子弗里恩斯會君臨一國.麥克白在妻子勸誘下殺死國王鄧肯并登基..登基后麥克白濫殺無辜.最后,在叛逃的大臣麥克德夫的幫助下,先前潛逃出國的國王之子馬爾康帶領軍隊復仇,麥克白死在了是早產兒的麥克德夫手中,馬爾康登基,一切落幕。
看完這幕劇后,我不勝唏噓.因果輪回,報應不爽在這幕劇體現的淋漓盡致。麥克白作為一個將軍,是成功的,但是在女巫的引誘下,他墮落了.其實女巫不過是他內心的一個投影,如果麥克白真的是忠誠,那么女巫無論說什么,恐怕麥麥克格雷迪克白也不會相信。但是女巫象征著欲望,正如洛麗塔象征一切不可及的夢想一般。
同時麥克白夫人對麥克白的背叛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她這樣勸誘麥克白:“你寧愿像個弱懦的貓兒,讓“我不敢”跟在“我想要”后面嗎?”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麥克白夫人無疑是一個善于決斷的人,我不由想起了武后與日本的推古天皇。她們都是善于決斷的女人,但我們活在世上,猶豫不決之時,應該以虎狼之心,行仁義之事,而行這所謂不義之事,往往不會有好結果的.這就是她們結局都很悲慘的原因。
這幕戲劇另一個讓我感嘆的地方,便是麥克白的判若兩人.登基前的麥克白英勇,忠誠,有著強烈的進取心,這就是他敢于謀逆的原因。這無所謂對不對,因為我很贊同顧炎武的說法:“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辯?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謂之亡天下。保國者,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麥克白的背叛,不過是改朝換代而已,他失敗的主要原因,一個是陷得太深,另一個是自卑.他登基后,便殺掉鄧肯,因為他認為鄧肯之子會登上王位,他不愿讓自己背叛才得到的王位給別人,便對鄧肯下手。從這我們可以看出,麥克白殺國王的心理負擔成了他殘暴的源頭。
我不由想起了一句話“囚禁是叛逃的理由,走得遠了,前一段路變成了后一段路的理由.” 麥克白另一個缺陷便是自卑。當他得知麥克德夫是早產兒時,堅信自己不會被生出來的人打敗的他便崩潰了,于是死在年邁的麥克德夫手中,信仰成了他戰無不勝的理由,也是他自暴自棄的理由。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總之,麥克白哭過,笑過,成功過,失敗過.人的一生只有一次,他活的很精彩.而我們也要記住這一點:我見過丑的,美得,善良的,殘暴的,卻從沒見過好人與壞人,因此,只要人生精彩,那么,就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