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列國志》讀后感
讀后感是指讀者在接觸某篇文章或書籍后,從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中,寫下的對文章或書籍的總結和評價。寫好《東周列國志》讀后感是有技巧的,接下來給大家分享《東周列國志》讀后感,方便大家學習。
《東周列國志》讀后感篇1
《東周列國志》講述的是20__多年前,周幽王無能,使得各路諸侯紛紛謀反,天下大亂。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介子推。他跟著著晉文王重耳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我很敬佩他的忠誠,有一次他在幫助重耳登上王位的途中,重耳很多天沒吃東西,餓得很是難受。于是介子推便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給重耳吃。我想介子推一定也很多天沒吃東西了,但他為了重耳,能割下自己的肉給他吃,可見介子推的忠心。他使我想到了我國在抗日期間,也有許多對祖國忠心耿耿的英雄。如王二小,他為了祖國,把敵人引進我軍的埋伏圈內,但自己卻犧牲了性命。這難道不是對祖國的&39;忠心嗎?明知把敵人引進埋伏圈自己會死,但他還是義無返顧的去了。但還有一些對祖國不忠的人,就是那些漢奸,他們沒有經受住敵人的威脅,而成了對方的走狗。
介子推還有一點令我敬佩那就是他很孝順。在重耳登上王位的時候,重耳要他當官,但他不肯,要回家贍養老母。于是重耳便放火燒山,但介子推寧愿被燒死也不愿出來。一開始我讀的時候,我覺得介子推很傻,放著大官不做,卻要回家贍養老母。但我轉念一想,介子推的父母撫養了介子推,但介子推年輕時就跟重耳四處闖蕩,現在清閑了,就應該孝順父母。但社會上有些人卻跟介子推相反。我曾經在電視上看到這樣一則報道,說有一位30歲的人,他離家出走了,因為父母沒有滿足他的愿望。我覺得,他這么大不務正業還要父母撫養,還跟父母要這要那,不滿足就離家出走實在是不應該。
《東周列國志》讀后感篇2
《東周列國志》講述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事情。
那時候,群雄紛爭、天下大亂,天子周宣王已無力治理天下,大權都已經交到晉、魯、齊這幾個諸侯國手上了。其中,晉國實力,自然就最有權力。所以,每個諸侯國每個年頭都要給他進貢。
在此期間,出現了一名民主——重耳。他愛民如子,以仁德而遠名之天下。可惜,在他為太子之時,他的同父異母——驪姬在他父王面前說他與他的兄弟——申生的壞話。最終,她把申生騙進宮中用計殺死,而重耳逃亡在外,忍辱數年,終于重新當上了一國之主,治理晉國。這就是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生的故事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要學習重耳,我們現在雖說不用愛民如子,也要尊老愛幼,比如:一位老爺爺拄著拐杖想要過馬路,你就可以攙扶著她過馬路;如果有一位小朋友摔倒了,你就可以把他攙扶起來……
愛是重耳身上的優點,我們也要擁有愛:愛國家、愛同學、愛朋友、愛家人、愛動物等等等等。我們因該嚴重抵制破壞公共財產的人,他們這么做是不道德的。
從今以后,我們一定要做一個有愛的人。
《東周列國志》讀后感篇3
《東周列國志》講述的是2000多年前,周幽王無能,使得各路諸侯紛紛謀反,天下大亂。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介子推。他跟著著晉文王重耳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我很敬佩他的忠誠,有一次他在幫助重耳登上王位的途中,重耳很多天沒吃東西,餓得很是難受。于是介子推便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給重耳吃。我想介子推一定也很多天沒吃東西了,但他為了重耳,能割下自己的肉給他吃,可見介子推的忠心。他使我想到了我國在抗日期間,也有許多對祖國忠心耿耿的英雄。如王二小,他為了祖國,把敵人引進我軍的埋伏圈內,但自己卻犧牲了性命。這難道不是對祖國的忠心嗎?明知把敵人引進埋伏圈自己會死,但他還是義無返顧的去了。但還有一些對祖國不忠的人,就是那些漢奸,他們沒有經受住敵人的威脅,而成了對方的走狗。
介子推還有一點令我敬佩那就是他很孝順。在重耳登上王位的時候,重耳要他當官,但他不肯,要回家贍養老母。于是重耳便放火燒山,但介子推寧愿被燒死也不愿出來。一開始我讀的時候,我覺得介子推很傻,放著大官不做,卻要回家贍養老母。但我轉念一想,介子推的父母撫養了介子推,但介子推年輕時就跟重耳四處闖蕩,現在清閑了,就應該孝順父母。但社會上有些人卻跟介子推相反。我曾經在電視上看到這樣一則報道,說有一位30歲的人,他離家出走了,因為父母沒有滿足他的愿望。我覺得,他這么大不務正業還要父母撫養,還跟父母要這要那,不滿足就離家出走實在是不應該。
《東周列國志》讀后感篇4
卜世雖然八百年,半由人事半由天。
綿延過厲緣忠厚,陵替隨波為倒顛。
六國媚秦甘北面,二周失祀恨東遷。
總觀千古興亡局,盡在朝中用佞賢。
沒錯,這就是《東周列國志》的開篇詞,講的是整個東周列國的整體情況。《東周列國志》是明代著名小說家馮夢龍寫的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主要講了春秋戰國時期發生的故事,并且在每一章故事后面都有一個人物介紹,生動而又傳神。
這本書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故事是《臥薪嘗膽終吞吳》。在這個故事當中,吳王夫差為了給父親闔閭報仇,去攻打越國,并戰勝了越國。但夫差不聽大臣伍子胥的勸告,沒有殺掉越王勾踐,而是把勾踐放回了越國。勾踐回國后,沒有顧著享受榮華富貴,他時刻激勵自己,天天睡在柴草堆里,吃飯睡覺前都要去嘗一嘗掛起來的苦膽,以此鞭策自己不忘戰敗的恥辱。過了幾年,越國慢慢強大了,于是勾踐帶領訓練好的兵士,大舉進攻吳國,打敗了夫差,為自己報了仇雪了恨。這就是臥薪嘗膽的故事,被后人廣為流傳。
看了《臥薪嘗膽終吞吳》這個故事之后,想起了蒲松齡的一副對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東周列國志》讀后感篇5
《東周列國志》是明代小說家馮夢龍所寫的。
它講述了春秋戰國,這個既混亂又精彩的時間段。奴隸制社會開始瓦解,新的封建社會開始形成。
《東周列國志》一共五十八回,起自周幽王戲眾諸侯。終于秦始皇兼并六國,跨越五百多年的歷史,講述了春秋各諸候國之間的吞并及稱霸,戰國七雄之間的斗爭。書中事件雖多,但是并不凌亂,而且回回有道理。
這里面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講的是周幽王寵信他的愛妃褒姒,為獲得褒姒的一笑,點燃了緊急報警救援用的烽火。臨近的諸侯看到后,急忙過來救援,卻什么事情都沒有發生,白擔心了一場。結果周幽王的確讓褒姒眉開眼笑,但卻讓各位諸候對他寒了心。下一次真正有人來犯時,當他再次點燃烽火臺,卻沒有人來救援,最終導致亡國了。
有一個故事雖然不出自《東周列國志》但卻與《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狼來了》的故事中的孩子就像周幽王一樣,只為博一時的歡樂。喊“狼來了”,來騙大人們,當大人們跑來卻什么都沒有發生,自己就開心了。
幾次以后,當狼真的來了呢?即使他再怎么拼命喊:“狼來了”!卻再也沒有人來救他了。
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講誠信。以欺騙別人,看他們出丑取樂。最終,一理危險真的到來時,是不會有人拔刀相助的。
《東周列國志》這本書把五百多年的歷史興衰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人物雖多但各具特色。從帝王到將士,從官員到百姓,個個特色鮮明,讓人影響深刻,令我大開眼界。
《東周列國志》讀后感篇6
《東周列國志》,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吧!這是我寒假里讀的一本書,講述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列國紛爭的偉大時代,無數國家和人在這段長達數百年的動蕩不安中沉浮。它忠實而精彩地記錄了這段寶貴的歷史,他從西周末年寫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內容宏富,頭緒紛繁。人物、情節,錯綜復雜。它故事性強,讀起來娓娓動聽,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里面許多故事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講的是周幽王寵信他的愛妃褒姒,為獲得褒姒的一笑,點燃了用于報警救援的烽火。臨近的諸侯看到后,馬上過來救援。結局則是周幽王的確讓褒姒眉開眼笑,但卻讓諸侯寒心,最終亡國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大道理:做人要講究誠信,等到危險真正來的時候,別人就不會幫助于你。而你再反悔就來不及了。還有一個故事,雖然不是《東周列國志》里面的故事,但道理確是一樣的。《狼來了》這個故事大家一定都聽過吧!故事中的孩子用“狼來了”騙山下種田的人以獲得快樂,幾次以后,當狼真的來時,別人已經不相信,不去救他,讓他差點命喪黃泉!
這兩個故事異曲同工,都告訴我們做人應該誠實,不能因為自己的利益而欺騙別人。
《東周列國志》讀后感篇7
東周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混亂的時期,各路諸侯各自稱霸一方,經過連綿不斷的兼并戰爭,形成了許許多多的大小國家,《東周列國志》主要講述這個時期所發生的事情。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個故事是《臥薪嘗膽》。它講述的是吳國打敗越國后,越王勾踐忍辱負重,發奮圖強,立志為國報仇雪恨的事情。越王給吳王當了三年奴仆,受盡了屈辱,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他始終沒有放棄心中的信念———重振越國,找回失去的尊嚴。他在麻痹了吳王被放回越國后,安撫百姓,操練軍隊,吃飯前品嘗苦膽,晚上就睡在柴草上,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記曾經的屈辱和復興越國的雄心。他身為一個高高在上的君王,能夠這樣做,真是難能可貴。經過自己的頑強毅力,勾踐終于打敗吳國。勾踐這種堅強的意志和堅持不懈、奮發圖強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像這樣精彩的故事,在《東周列國志》這本書中還有很多,我還要反復閱讀,希望能獲得更多的啟迪。
《東周列國志》讀后感篇8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醫愚。”劉向的這句話傳頌千古,發人深省,所以我便也在空閑時間閱讀了一本名著——《東周列國志》。由于讀書心切,竟也忘了看前言及簡介,直入文章了。所以現在眼前只剩兩件令我記憶猶新的關于它的故事來向大家分享了。
近期語文學習了《馬說》一文,這也令我聯想到了這本書中的.似千里馬、伯樂一樣的角色。“燭之武與佚之狐。”在鄭國處于危難之際,佚之狐慧眼識英雄,力薦燭之武;二而燭之武智勇雙全,且頗有愛國精神,不因為之前鄭伯的冷落而耿耿于懷,最終不辱使命,說服秦伯退兵,從而在歷史上留下了“憑三寸之舌退百萬兵師”的千古佳話。看到這里,我不禁想,難道他與秦伯正面交鋒時,他就不怕失敗嗎?怕,他當然怕。那么,是什么讓他如此大義凜然地決定扮演一個國家的使臣且面對強敵呢?是勇氣,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勇氣。《東周列國志》一書中荊軻刺秦王一章也體現了這一永垂不朽的勇氣。“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易水送別,送的是希望,送的更是勇氣,在秦王的大殿上,當荊軻手持匕首刺向秦王時,我們看見了昔日威嚴無比的一國之君,竟然也失去了天子的儀態;所有的大臣更是驚慌失措,方寸大亂。荊軻一刺,刺穿了所謂天子的神話。秦王與大臣的名字,也許在歷史的風塵中漸漸消失,但荊軻之名,永載史冊,萬古流芳。荊軻的生命是短暫的,但他的勇氣卻是熠熠生輝的。
這令我不禁感慨到,燭之武不惜性命為國退秦師,荊軻不惜以生命為代價毅然刺秦為報燕太子丹之情,這不都表明:“勇氣是挑戰者擂臺的鼓點,它擊退了人的膽小與怯懦;勇氣如航船上的風帆,引領人們走向成功的彼岸”這一觀點嗎?所以,在讀完這本書后,我想借戴望舒之名句說:“勇氣是石,敲出星星之火;勇氣是火,點燃熄滅的燈;勇氣是燈,照亮前行的路;勇氣是路,引你走向黎明。”所以,我們在生活中要勇于嘗試,要勇敢,千萬不可怯懦,不可成為遺笑千年的“懦夫”,但也應該做到聰明,切不可為莽夫。
《東周列國志》讀后感篇9
同學們!一月不見,可曾想我馬慶原么?今天我為大家帶來的書是《東周列國志》,相信很多同學都看過這本書,不少同學都寫了讀后感,現在,讓我來談談我對《東周列國志》的感受。
西周的最后一個皇帝"周幽王"為了褒姒的一笑竟大動干戈,點燃了烽火臺,弄得諸侯團團轉,結果敵人真的來了,他又點燃了烽火臺結果諸侯們一個都沒來導致了西周滅亡。這是多么愚蠢的做法,這和"狼來了"的性質不一樣么
《臥薪嘗膽》最讓我敬佩的人是越王勾踐。他在越過輔佐君主。一次,吳國為了報以前越國侵犯的仇,發兵伐越,結果大敗,后來吳國君主死后。波的兒夫差繼位吳王。他打敗越國后,越國勾踐求饒,吳國答應了。與施工見到了吳國養馬,而且整天穿著童仆的衣服,天天斬草料喂馬,還舔過夫差的大便,夫差見勾踐如此忠心于他,就放松了對他的警惕。其實,他每天都要臥薪嘗膽,不忘國恥。就這樣,20年后,文中訓練的精兵終于滅了吳國。他那種短時忍辱,最后報仇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假如我們因為一時沖動而導致結果不堪設想時就完了。
最后秦王贏政統一六國,但他逼迫百姓們修建萬里長城,是百姓們感到絕望。后來陳勝和吳廣將軍舉行了農民起義,秦朝滅亡了。
從西周到秦朝,都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沒有永恒的國家,也沒有永恒的皇帝,只有永恒的人民,還有永恒的忠臣,謝謝!這是我的理解。我們大后天見。
《東周列國志》讀后感篇10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名叫《東周列國志》,它是一個長達一百回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戰爭小說。
《東周列國志》主要講的是,西周滅亡后,代之而起的東周沒有約束力,各地諸侯稱霸一方,經長達百年的戰爭,形成了許多國家,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先后登上歷史舞臺,演繹出各種精彩緊張的歷史故事。
書中講了春秋列國的許多事情,如“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已演變成成語,成為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
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晏子,他雖然相貌平平,但是他機智勇敢,具有高超的語言藝術,并且非常有愛國情懷,不讓國家受一點侮辱,我很佩服他。
《東周列國志》是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讀了這本小說我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讓我知道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文化,所以我很喜歡。
《東周列國志》讀后感篇11
大家好,你們一定讀過《東周列國志》這個名著吧!他記述了東周,春秋,戰國的故事展現了有能拔鼎的壯士,有精于兵法的將軍,有心懷不測的__人,也有很多昏庸無能或精明能干的皇帝。
在眾多的故事情節中最令我感受最多的是田忌賽馬,越王勾踐。田忌賽馬是齊王喜歡和臣子們賽馬,而田忌的馬,哪一匹都沒齊王的馬好,孫臏就給田忌出了個主意:用田忌的下等馬對齊王的上等馬,上等馬對齊王的中等馬,中等馬對齊王的下等馬。孫臏用他的智慧幫助田忌贏得了齊王,告訴我們要善于用智慧;越王勾踐是勾踐的越國被吳國打敗了,勾踐也去吳國當仆人。后來,吳王被他的忠心所感動,就放勾踐回國,勾踐奮發圖強,在幾年的時間里。終于消滅讓他受盡侮辱的吳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一定要有個志向奮發圖強,堅持不懈無論什么事都會成功。
《東周列國志》不愧是中國歷史歷史名著,從中我受啟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