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的讀后感300字
寫讀后感需要運用到平時所學的語言知識,使學生通過思考和表達方法改進自己的寫作能力。朝花夕拾的讀后感300字怎么寫才規范?下面給大家分享朝花夕拾的讀后感3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300字篇1
《二十四孝》這本書里的二十四個故事,每個都很精彩,每個都很感人。
像第十七個故事——《哭竹生筍》這個故事,它主要是講了晉朝的孟宗,年少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將他撫養成人。在母親的督促下,他終于有個成就。孟宗十分孝順。有一年,母親突然病倒了,難以咽下飯菜,只是很想喝竹筍煮的羹湯之類的東西。可當時是冬天,哪兒有新鮮的竹筍呢?孟宗跑到竹林里找啊找,可是找不著,他急得扶著竹子大哭。這時,奇跡發生了,他淚水飛灑處,都長出了新鮮的竹筍。孟宗很高興,挖了幾棵捧回家,精心做成羹湯,母親喝了湯,病也治愈了。
說是竹筍羹湯把孟母的病治好的,倒不如說是孟宗的孝心把孟母的病治好的。孟宗能力有限,自然會在如此矛盾的情況下手足無措。
但孝心還是感動了天地,使冬天長仙筍。無論這是真的故事還是神話,孟宗的孝心十分難得呀!
總之,《二十四孝》這本書幾乎每個故事都這么引人入勝,令人嘆為觀止。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300字篇2
朝花夕拾有兩篇寫到魯迅的父親,分別在《五猖會》和《父親的病》中提到。
在《五猖會》這篇文章中,主要寫了魯迅想去看五猖會,可受到了父親的阻撓,父親叫他把文章背下來才能去看五猖會。表現了家長與兒童在心理上的隔膜,批判了強制性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摧殘。
而在《父親的病》中,父親患了水腫,魯迅及家人四處尋醫,結果被醫診死,諷刺了一些庸醫的行為。作者從兩種不同的思想寫出了這兩篇文章,形成了對比,向我們呈現出了不同的父親形象。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300字篇3
讀完魯迅的《朝花夕拾》,品味童年時光的自由與歡樂,我好像已隨他回到了當時的快樂日子。
這本書是魯迅的一本回憶錄,這段“從記憶中抄出來的文學”的童年,讓我們體悟到生命最初的那份美好。魯迅兒時的點點滴滴,有過歡笑,也有過枯燥。他懷念在百草園時無憂無慮的生活,卻也在封建家庭的煩躁之下,進行嚴厲的學習。他憧憬著世間和平停戰,可終就沒有如愿。
童年越來越遠,孩子越長越大,最終也會隨時間而逐漸遠去,只留下美好的回憶。不一樣的童年,一樣的快樂。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300字篇4
《朝花夕拾》這本書中主要寫了魯迅幼年到青年的成長經歷。
在魯迅幼年到青年的時期中,主要寫了阿長給我買來了渴望已久的山海經,參加五猖會時父親卻讓我背書,去日本求學時結交的藤野先生與范愛農等幾件事情。這本書中的人物也寫得栩栩如生,其中有沒文化、粗俗而有封建但又很善良的長媽媽,有讓孩子看些不良東西的衍太太,還有出國留學后關心自己的藤野先生,以及在國外留學的朋友范愛農等幾個人物。
這本書中除了這些,還寫出了魯迅對封建社會的不滿以及諷刺,同時也對封建社會的腐敗做出了批判。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300字篇5
當我讀完魯迅先生寫的《朝花夕拾》,讓我百讀不厭。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百草園》這一篇文章,文章把百草園的菜畦,石井欄,皂菜樹……描寫的十分逼真,我讀起來好像身臨其境,長媽媽給魯迅講“美女蛇”的故事,使魯迅十分害怕,夏夜乘涼也不敢往墻上看。作者還描寫了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無味,但一下雪就有趣了。玩拍雪人的游戲,捕鳥。捕鳥可得要技術,要等到雪蓋了地面一兩天,鳥雀們無處覓食的時候才好,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個短棒支起竹篩,撒些谷子,系上一條長繩,鳥下來啄食一拉繩子就把鳥罩住了。
文章的著墨不多,但寥寥數筆,卻刻畫出人物獨特的個性;如長媽媽的淳樸善良。辛亥革命失敗后范愛農的苦悶和放浪等,作者常插入與內容相關的典故傳說,使文章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有說服力,這點值得我們在寫作上運用。
讀過《朝花夕拾》真是讓我受益匪淺呀。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300字篇6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所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性的散文集,記敘了魯迅在晚年回憶童年時期少年時期的人和事,共十篇,向人們展示了當時的人情世態以及社會風貌,充滿溫馨的回憶和理性的批判。和藹、樸實的阿長,嚴謹認真的藤野老師……魯迅生動的刻畫出這些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有魯迅先生的教育思想,圍繞孩子的心態,描寫出對封建社會的不滿和關愛孩子的思想,從而揭示了一個黑暗的社會。但黑暗中也包含真情,阿長對作者的關愛,使作者感激。魯迅的作品的文章語言多以尖銳、辛辣為主,揭露人性的丑陋和黑暗。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300字篇7
其實一開始去讀這本書,我愚笨的以為這都是一些毫無關聯的零碎片段。可再仔細去看,才發現,若將它們聯系起來,它是很完整的寫出了魯迅那個充滿著童心的孩提時代所存在的叛逆思想,歷歷可見。
《朝花夕拾》雖然是有任意而談之意,但文字中卻無不透露出雕心刻骨般的苦心。在寫作手法上來說,把敘述,描寫,抒情有意的結合在一起,充滿著詩情畫意。作者把對往事的回憶與其恰當的評論,妙到天衣無縫。語言真實,清新,讀起來頗得趣味。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300字篇8
魯迅,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豫才。一生著作豐富。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作品。處于幼年時期的魯迅,在家庭的影響下讀了大量的古書,為他后來的文筆奠定了基礎。但平靜的生活在魯迅少年時被打破了。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獄,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產中落,全家避難于鄉下。甚至魯迅每每為父親出入于質鋪及藥店,遭人冷眼。
隨后父親去世。家境益艱。家族開會分房,分給魯迅他們的既差且小,魯迅拒絕簽字遭到叔輩們斥責,倍感世態炎涼。長大后魯迅又到日本仙臺學醫,在一次上課時在幻燈片上看到了一群中國人圍觀另一個中國人被砍頭。他意識到,想要救中國,最重要的不是人民的身體,而是心靈,后來開始文學創作。
魯迅的作品多以抨擊封建禮教為主,為此還受到通緝。但他并沒有絲毫退縮堅定不移,以手中的筆為武器,攻擊著帝國主義。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300字篇9
《朝花夕拾》之《父親的病》這篇散文我讀過幾遍,在不同時刻總有不同的見解。
因為庸醫的誤診,父親的病越來越重,最后不治身亡。在《朝花夕拾》里讀到了青年的魯迅有份深藏不露的志氣。《父親的病》里寫到,在父親因庸醫愚昧而去世后,為避開那無聊的流言,也為了母親,魯迅毅然到陌生的他鄉求學。在日本留學時,為了救國圖存,毅然謝絕了藤野先生的極力挽留,又放棄自己的專業,孤獨地投入艱難的文藝運動。
雖然這一切在文中都只是輕描淡寫,但是蘊藏在字里行間的那股無形的愛國熱情,把每一位讀者的心都點燃了,這是在許多作家作品中都找不到的感覺。
以藥養醫是醫院將藥品加價后賣給消費者,在醫療服務價格受物價局制約的情況下,不得不通過藥品銷售維持醫院運行。但直到現在,也有一群人付不起醫療費而“停診”。
去看病,天價的藥費、檢測費,名醫,我們不是李嘉誠。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300字篇10
魯迅的兒童教育觀念主要通過他童年時受的教育來表現。如《二十四孝圖》中,魯迅對于封建孝道進行了批判與斥責,認為像老萊娛親、臥冰求鯉、郭臣埋兒等類似事件非但不會教育好孩子,反而會起到反效果。以兒童的視角、口吻進行反駁:如臥冰求鯉。這里表現了魯迅認為兒童不應學習封建時期所謂的孝道。
《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則是通過百草園中的歡樂與三味書屋的枯燥來對這種限制兒童自由、天性地行為表達不滿。魯迅認為應給予兒童自由,而不是每日在私塾中讀書成為書呆子,使原本活潑可愛的孩子變得沉悶、無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