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走向海洋的讀后感
寫讀后感可以鍛煉寫作技巧和方法,提升寫作素養,幫助你寫出更好的文章。寫關于走向海洋的讀后感要注意什么?這里給大家提供關于走向海洋的讀后感下載,供大家參考。
關于走向海洋的讀后感篇1
空余時間里,我饒有興趣地讀了《走向海洋》這本書,其中 《海洋和人類》這篇文章,對我的啟發特別深。
文章主要說明生靈萬物受惠于海洋。通過一些人類身上的海洋特征等證據來告訴人類,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搖籃,我們都是它的孩子。
《海洋與人類》讓我們明白了:海洋是人類的故鄉,海洋是人類的母親,海洋與人類息息相關。我們不能享受著現在的幸福而忘了最原始的我們就是在海洋里誕生的。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早已習慣了陸地上的歡樂生活而忘記了養育我們的海洋母親。還記得2000年1月1日,龍年伊始,北京蓋起了中華世紀壇。壇的廣場用960塊黃色的花崗巖鋪砌,象征著960萬平方千米國土面積,還有兩縷流水代表長江,黃河。可是,光惦記960萬平方千米了。還有300萬平方千米的藍色國土呢?人民海軍用生命打拼出來的海洋疆域呢?對于海洋,藍色國土人們早已麻木。有關方面曾經對北京,沈陽,大連等地10所中,小學校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幾乎100%的學生都把960平方千米作為國土面積來回答,甚至有的高校竟然有98%大學生也不知道還有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國土。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海洋是藍色的寶藏。它養育我們卻不求回報,它給予了我們卻不求索取,這種無私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在日本,小學生課本里這樣寫道:“我們沒有土地,沒有資源,只有陽光,空氣和海洋。”整個日本面積不到38萬平方千米,但在孩子們心中,卻有著450萬平方千米的國土。海洋是陸地地10倍。連日本的孩子都懂得海洋,銘記海洋,難道我們不應該向他們學習嗎?
1994年12月,第49屆聯合國大會上宣布1998年“國際海洋年”。隨后,世界教科文組織通過了將“海洋,人類的共同遺產”作為“國際海洋”主題,將每年的7月18日定為“世界海洋日”。
海洋,生命的搖籃;海洋,藍色的寶藏;海洋,未來的財富!
關于走向海洋的讀后感篇2
萬物起源于海洋。海洋物產豐富,擁有天然氣、石油等。海浪洶涌、無邊無際。我懷著一顆燦爛的心閱讀,讀完我了解了航海歷史的著名人物如鄭和原名馬三保、鄭成功、魏源、毛澤東。海洋占地球百分之七十點八陸地站五點八。
明朝初期鄭 和是一個太監因在燕王府立了功所以明朝皇帝加封了太監鄭和為朝廷內的太監。一四三三年四月,在印度西海岸谷里去世。皇上讓鄭和下西洋和別的國家,交朋友當地國家拿出當地的豪華物品換取中國的貴重物品 。鄭和七次下西洋共二十八年去了三十多個國家。給我國歷史航海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讀了這本書我了解了海洋的寬廣我們只是倉海一粒我們要從現在開始刻苦學習文化,鉆研航海知識為我們的國家做出了航海的貢獻。
關于走向海洋的讀后感篇3
讀了《走向海洋》這本書,我知道了有些我不知道的新知識,比如:地球原來不是一個土黃色、混沌的星球,而是一個湛藍色、晶瑩剔透的球體,一定很美吧;哥倫布被稱為“美洲航線的開拓者”;海洋表面積約 3。61億平方千米;四大洋是: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大西洋;2008年5月1日杭州灣跨海大橋正式竣工通車等。
同樣,我看到了海軍英雄林文虎、安業民、麥賢得、王昆、趙爾春他們,讓我感動。還有中國海洋史上的著名歷史人物鄭和、鄭成功、魏源和毛澤東他們,也讓我非常感動。
海洋里,還有已經下沉的船上,裝著許多珍貴的寶藏。
讀了《走向海洋》這本書,讓我對海洋有了興趣,我想,以后多查查資料,尋找到更多關于海洋的知識。
關于走向海洋的讀后感篇4
老師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本《走向海洋》,我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地球并不是一個土黃色、渾濁的星球。恰恰相反那是一個湛藍色、晶瑩剔透的球體。地標面積為5。1億平方千米,海洋約占3。61平方千米,為地球表面積的70。8%。陸地占地球表面積的29。2%。地球表面并不是我們想的土地而是一望無際的海洋。準確的說不應該叫地球,叫水球才更合適。
我國擁有著悠久的海洋歷史,中國海洋歷史上還發生過重要的海戰比如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等等……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將臺灣、澎湖列島、割給日本并賠款2。3億兩白銀。
作為新一時代的小學生,應該更多了解海洋、走向海洋,使中國航海技術越來越發達,一個國家的興亡在于海洋所以我們要努力學習,使祖國變得更強大,更好地保衛自己的國家。
關于走向海洋的讀后感篇5
我們生活在中原,我對海洋的認識很少,有的是在電視上看見的,海洋有很多熱帶魚和珊瑚,很美。 看了<<走向海洋》這一本書,我了解了很多關于海洋的知識。
課本的第一章寫了海洋與人類:海洋是文明的起源,海洋是藍色的寶藏。第二章講的是海洋與中華民族:我國有悠久的海洋歷史從殷人東渡到鄭和下西洋我們的海軍在了歷史上比任何國家都強大。通過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我深深的感到人弱就要被人欺。有海無防,國家必亡。可喜的是當代的海軍一天天強大起來了。守衛著我國的海岸線。
第三章講的是海洋與未來隨著科技的發展中國的海防也日益強大起來了。
中華民族重書光彩的歷史華章,中華巨龍騰飛海洋的日子不遠了 。我要好好學習制造更先進的潛水艇和航母大家等著我吧!
關于走向海洋的讀后感篇6
從太空中看地球,你會發現地球就像一個美麗的藍色大水球。因為在表面積為5。1億平方千米的地球上,海洋面積約占3。6億平方千米。
生命離不開水,因此海洋成了生命的搖籃,一切的物種都來自于海洋,同時海洋又是一個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資源寶庫。
(1)地球因海洋而存在,(2)地球因海洋而美麗,(3)地球因海洋而繁榮。
打開書本,我們便走向了海洋。
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大地的裂變,地殼的運動與撞擊,形成了地震與火山的爆發。由于大氣層冷熱不均,空氣對流劇烈,地球上便開始風雨交加,電閃雷鳴。水如滔滔不絕的洪水一般沖了下來,由一塊凝聚成一片,再由一片凝聚到一團,最后由無數個大水團聚集起一個巨大水體,海洋就形成了。
一個大家庭,是由多個家庭成員組成的,海也是如此。地球上的海可劃分成四大洋,最大的是太平洋。大家應該知道麥哲倫吧!16世紀是由他帶領船隊首次完成全球航行。當他駛入一片未知的海域,這片海域風平浪靜,美麗而太平。印度洋是一片熱帶性大洋,它的美應該是來自附屬于它的一個島國——馬爾代夫吧!
為什么說海洋是生命的搖籃,生命的源頭呢?
大約在38億年前,地球上一片荒蕪,海洋中孕育了第一個生命——原始細胞。經過歲月的流逝,這個細胞逐漸演變成了單細胞藻類。由于光合作用的緣故,便產生了第一批“海洋”水母,三葉蟲,蛤類……又經過無數次的進化演變,才有了今天地球豐富多彩的生態。
海洋是一個寶庫,它有著取之不盡的海洋礦產,用之不竭的能源,還有“牧場”帶來的食物與財富,這些都是不可估量的……
《走向海洋》讓我們充分的了解到了海洋,讓我們親近了海洋。在認識海洋的同時我們也學會了要保護環境,要珍惜這地球上的一抹藍色。讓我們走向海洋。
關于走向海洋的讀后感篇7
“小時候,媽媽對我講,大海,就是我故鄉……”每當這首歌在我耳畔響起,聽著那美妙的旋律,我都會想到人類生命的搖籃——海洋。
看了《走向海洋》這本書,我對大海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海洋與人類》這一章中,我知道了海洋是一片藍色的寶藏,石油,藥材,還有很多數以萬計的沉船,都隱藏在這片藍色的神秘寶庫中,需要我們共同去探索。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一個開發海洋的新時代己經來臨。在開發海洋中,人們將更有效地從海洋中取得更多財富。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籌劃建立或已經建立了海底田園和海底牧場,人們正在從過去單純的海洋捕撈時代,逐漸過渡到未來的“耕海”時代。海洋里埋藏了形形色色的“發財夢”,而打撈沉船,海底尋寶,成為了當今的一項新興產業。藍色的寶藏,果然名副其實。
為什么說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呢?看了這本書后我明白了:因為很久很久以前,不管是寒冬臘月,還是盛夏酷暑,海洋,都是一個舒適的溫床,萬物都誕生于這里。可以說是:生靈萬物受惠于海洋。
《走向海洋》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了:海洋與人類存在著密切的關系,而我們呢,就要用一顆善于發現的眼睛,去探知自然界的奧秘。要知道,大自然是我們最好的老師。讓全社會都團結起來,合理開發海洋資源,爭做環境的守護者!
關于走向海洋的讀后感篇8
通過閱讀《走向海洋》這本書,讓我了解了關于海洋的許多知識。原來中國的國土面積是由960萬平方千米陸地面積和300萬平方千米海洋面積組成的。
海洋就像一個無微不至的搖籃,不僅促進了生命登陸以后的生物繁榮,而且對于人類的出現以及今后的發展,起到了生死攸關的奠基作用。海洋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海洋是人類最大的淡水庫;海洋還分布著富饒的油氣田。
我知道了中國海洋史上著名的歷史人物,鄭和、鄭成功、魏源,還有我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爺爺。我還知道了當代海軍的參戰艦艇有:航空母艦、潛艇、中小型水面艦艇。
我還沒有親眼見過大海,媽媽說暑假帶我和姐姐去看一望無際的大海,在沙灘上撿五顏六色的貝殼、壘沙堡······
我真希望這一切早點到來!
關于走向海洋的讀后感篇9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叫《走向海洋》。
這本書介紹了古往今來海洋的變化以及國內外人們在海上科技的探索和海洋資源的利用開發,但我最感興趣的還是人們在海上科技的探索和海洋資源的利用開發,因為為了海上科技的探索和海洋資源的利用開發有許許多多的人都做出了生命的奉獻比如說:葡萄牙人麥哲倫。英國人弗朗西斯·德雷克。俄國人切
留斯。挪威人弗里多約夫·南森。英國人約翰·富蘭克林 ……人們還在海底發現了油氣田 ,從海水中提取出了鈾和鎂等 80多種元素。人們還開發了水上鉆井平臺,并且根據需要還研發海防。核潛艇……
“二戰”以前的潛艇都是以蓄電池發電為動力,水下航程短,航速十分緩慢,“二戰”時因浮出水面充電被炸彈擊毀 ,人們為了克服這個弱點,冥思苦想便設計生產出了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
中國在1970年12月26日自主研發的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長征一號”正式下水。1974 年8月1日中央軍委發布命令,讓“長征一號”正式編入海軍戰斗序列。
從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發明的第一架飛機飛上藍天以后 ,大家都想把飛機應用到海戰當中 。1922年美國把一艘商船改成了航空母艦,這也是人們的第一艘航空母艦——“蘭利號”。后來人們把航空母艦改為核動力——“企業號”。
讀了這本書后我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 :長大后要利用海洋讓自己的國家變得更加美好 ,并且還要讓我的國家科技產業變得更發達,更加強大。
關于走向海洋的讀后感篇10
大家知道嗎?中國不僅有96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還有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面積!提起海洋,會使人聯想到波瀾壯闊、浩瀚無際等詞語,別看“海洋”,只有簡簡單單的兩個字,但是其中蘊藏了許許多多的故事。不信?那就讓我們一起“走向海洋”吧!
早在幾千年前,就有人從浩瀚的海洋中捕魚,靠海洋為生。海洋還是國家之間聯系“電線”,麥哲倫環球航行靠的不是海洋嗎?哥倫布不是因為海洋才發現了美洲大陸的嗎?中國航海事業更是歷史久遠:鄭和、鄭成功、魏源、毛澤東……
海洋與人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從中國秦始皇到唐宋的海上絲綢之路,再到“海上事業發達的明朝”近萬噸的船隊出海,這些事說起來,真令我自豪!
但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幾次戰爭——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都是因為腐敗的清政府,所以失敗了。不僅這樣清政府還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這三條著名的不平等條約,正在時時刻刻的提醒我們,要記得這恥辱,要努力學習再也不要被別人欺負!
歷史的車輪已經滾到了新中國,中華巨龍騰飛海洋,老舊的書頁已經翻了過去,重新書寫歷史篇章的日子已經到來了!
正如書的結尾所說:“全球的海洋是相通的,人類的利益是共同的。當海洋世紀的鐘聲敲響之際,讓我們攜手高歌,于海洋通行……”對呀,為了地球更加美好的未來,讓我們與海洋為友吧!
關于走向海洋的讀后感篇11
有一本科普書叫《走向海洋》,讀過之后,我才知道,我們中國不僅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面積,還有300多萬平方千米的海洋領土。
在陸地上,可以種樹、種莊稼,可以建工廠、蓋大樓。海水那么咸,不能喝,那么大的面積有什么用呢?不看這本書,我還真不清楚。原來海洋比我想象的還要大,占整個地球的70,80%,深度為3729米,總體積為13,75億立方千米,水量大約占地球水圈中總水量的97,2%。難怪宇航員楊利偉會說,地球是一個湛藍色、晶瑩剔透的“水球”。
海水雖然又咸又苦,人不能飲用,卻有著全世界80%的生物存在,海洋是它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海底更是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還有沉沒船只上的珠寶,價值在6000億美元左右。
自古人類對神秘的海洋就充滿了好奇,一代一代的探險家冒著生命危險,駛向一望無際的大海。意大利人哥倫布4次橫渡大西洋,發現了美洲新大陸。我國明朝的鄭和統帥龐大的船隊浩浩蕩蕩下西洋,創造了中國航海史上的奇跡。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達,人們對海洋已不在陌生,科學家從海水中提取鈾,制造原子彈,提取鎂,制造飛機、快艇和閃光燈等。可燃冰被科學家譽為“未來能滿足人類使用1000年的新能源。”
全球的海洋是相連通的,我相信在未來海洋將給人類作出巨大的奉獻。
關于走向海洋的讀后感篇12
當我合上《走向海洋》這本書,我深有感觸。當我讀完它,我對海洋有了新的了解和認識。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最初的生命是誕生在海洋里,可以說沒有海洋,地球上就不會出現生命。海洋里資源豐富,物產富饒,有全世界80%的生物;有全世界90%的淡水、單機、北平冰川;有超過全世界70%的石油和天然氣……海洋是蔚藍色的寶藏,古往今來有許多的探險家為了揭開它那神秘的面紗,不畏艱辛去探險,讓我們對浩瀚的還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海洋里,不僅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還有形形色色的小生靈:溫順漂亮的小魚、輕盈剔透的水母、美麗的紅珊瑚、兇猛異常的鯊魚、還有兩只眼睛長在側面的比目魚……這些各種各樣的海洋生物不僅勾起了我們的好奇心,還開拓了我們的知識面。
不僅如此,海上海興起“絲綢之路”。到了唐、宋時代,中國迎來了海上事業的全盛時期。唐代中葉以后,“海上絲綢之路”開始興起,海運貿易量迅速增長,逐漸超越了傳統的路上絲綢之路。這時,中國航海活動的性質開始以政治外交為主,轉向為以經濟貿易為主的發展軌道。
全球的海洋是相通的,人類的利益是共同的。當海洋世紀的鐘聲敲響之際,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高歌,與海洋同行……
關于走向海洋的讀后感篇13
這幾天,我讀了《走向海洋》這本書,首先,我看了第一課“海洋與人類”。這一課讓我知道了楊利偉是2003年10月15日乘坐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船“神州5號”到了太空。楊利偉在太空看到的地球不是像想象的樣子,如果用一個詞來說它,它應該不叫“地球”,叫“水球”才更合適。第一單元還告訴我們地球的大小為5。1億平方公里,海洋面積占了3。61億平方公里。為地球表面積的70。8%。
海洋對生命是非常重要的,生命起源與海洋,海洋是生命的搖籃。海洋有很多秘密我們還不知道,海洋有很多有用的資源等待著我們去開發。我們要保護好海洋,走向海洋,開發海洋,讓我們的祖國更加強大。
關于走向海洋的讀后感篇14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叫《走向海洋》。
這本書介紹了古往今來海洋的變化以及國內外人們在海上科技的探索和海洋資源的利用開發,但我最感興趣的還是人們在海上科技的探索和海洋資源的利用開發,因為為了海上科技的探索和海洋資源的利用開發有許許多多的人都做出了生命的奉獻比如說:葡萄牙人麥哲倫。英國人弗朗西斯·德雷克。俄國人切
留斯。挪威人弗里多約夫·南森。英國人約翰·富蘭克林 ……人們還在海底發現了油氣田 ,從海水中提取出了鈾和鎂等 80多種元素。人們還開發了水上鉆井平臺,并且根據需要還研發海防。核潛艇……
“二戰”以前的潛艇都是以蓄電池發電為動力,水下航程短,航速十分緩慢,“二戰”時因浮出水面充電被炸彈擊毀 ,人們為了克服這個弱點,冥思苦想便設計生產出了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
中國在1970年12月26日自主研發的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長征一號”正式下水。1974 年8月1日中央軍委發布命令,讓“長征一號”正式編入海軍戰斗序列。
從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發明的第一架飛機飛上藍天以后 ,大家都想把飛機應用到海戰當中 。1922年美國把一艘商船改成了航空母艦,這也是人們的第一艘航空母艦——“蘭利號”。后來人們把航空母艦改為核動力——“企業號”。
讀了這本書后我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 :長大后要利用海洋讓自己的國家變得更加美好 ,并且還要讓我的國家科技產業變得更發達,更加強大。
關于走向海洋的讀后感篇15
這些天,我讀了一本十分好的書,書名叫《走向海洋》,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知識。
這本書主要向我們介紹了海洋的各種知識。其中,有一個章節叫“海洋是個大藥房”,這個章節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19世紀德國一個宰相俾斯麥得了重病,面臨死亡,一位醫生建議他每天吃沙丁魚,沒想到他的病兩年后就痊愈了,還活到83歲;1960年,日本醫生利用海帶來治療高血壓病,也卓有成效……可見,海洋對人類是多么有用!當然我們探究到的還只是一部分,也許海洋中還有生物可以治愈人類的難題,比如癌癥什么的。也許還有很多未解之謎能給人類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想想我們中國這么大的一個國家,但很多方面都比較落后,還需要我們去壯大。比如在軍事方面,有些西方國家的海軍事業強大,就算領土比我們少,但還是比我們強大,所以心急呀。我希望我的國家更大更強。
所以我要好好學習,長大能為國家作貢獻,挖掘更多的海洋藍色的寶藏!
關于走向海洋的讀后感篇16
《走向海洋》這本書寫得非常好,因為從這本書里我知道了中國除了大約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國土面積,還有大約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國土面積。
通過閱讀,讓我了解到海洋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比如說,海洋動物有數十個門類,大約有20萬種,蘊藏量有32。5億噸。而物種的多樣性和數量規模,遠超過陸地動物物種,陸地動物資源不足3萬種,大約2億噸。海洋里大約有水生植物、藻類2。5萬種,有1。7億噸。
海底分布著富饒的油氣田,還有許多珍稀的礦產。現在探明的海洋石油和天然氣可開采儲量約為3000億噸;可燃冰,被科學家譽為“未來能滿足人類使用1000年的新能源”,約達10萬億千克以上,這足以供應我們地球上的二百多個國家用幾千年了。
海底還有數以萬計的沉船,沉船上有價值連城的寶藏,人們在想方設法把它們從那萬丈深淵里打撈出來。
總之,海洋里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都在等待我們去發掘。
關于走向海洋的讀后感篇17
《走向海洋》是我最喜歡讀的一本書,書中向我們介紹了海洋與人類關系,海洋中蘊藏著無窮無盡的寶藏……讀完這本書,我對海洋有了更多的了解。
海洋,生命的搖籃
生命起源于氨基酸,氨基酸起源于海洋。可以這樣說,沒有海洋,地球上就不會出現生命。眾所周知,生命的基礎單元是細胞。細胞有兩個基本屬性,新陳代謝和生殖作用。新陳代謝是在多種酶的催化下進行,生殖作用則是在核酸分子復制的基礎上進行,因此生命的化學基礎是蛋白質和核酸的形成,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實際上,生命起源于氨基酸。
世界上的生靈萬物受惠于海洋。海洋,是一個無微不至的搖籃,不僅促進了生物登陸以后的生物繁榮,而且對于人類的出現以及今后的發展,起到了生死攸關的奠基作用。
海洋,藍色的“聚寶盆”
有人說,海洋是個藍色的“聚寶盆”,這話一點也不錯。海洋中的生物富含蛋白質,和一些特殊物質。把這些物質提取出來,可以當做醫學用品;海洋中蘊含著豐富的礦藏資源:海底大陸架的油氣田占世界上的99%,使許多國家從貧油國搖身一變,變為石油輸出國。海底的沉積巖層里蘊藏著10萬億千克以上的可燃冰,這種可燃冰能代替煤等燃料,被科學家譽為“未來能滿足人類使用1000年的新能源”。奔騰不息的海洋還積蓄著巨大的能量:拍天巨浪,周而復始的潮汐,一瀉千里的海流,萬丈深淵一樣的旋渦,熱海水與冷海水之間的交匯,濃鹽水與淡水之間的撞擊,無時無刻不在產生的功和無法測控的能,海洋無時無刻不在等待人類的青睞。
海洋,人類的好朋友
海洋給我們帶來便利,所以我們應該尊重她。海洋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可有些人卻在不斷地傷害著這位朋友。你瞧,那片海域黑乎乎的,這是怎么回事呢?哦,原來是一些工廠在向海里排放污水,致使那片海域受到了嚴重的污染。我們怎么可以這樣對待自己的朋友呢?難道對朋友的這點起碼的尊重也沒有嗎?我們應該善待朋友,你看現在的海洋因為心中充滿了憤怒,經常給人類帶來可怕的災難,發生的這些事,還不能引起我們的重視嗎?
海洋不僅為我們提供了食物、礦產資源以及各種能量,還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
關于走向海洋的讀后感篇18
大家都知道,海洋為我們提供的物品數不勝數,比如,海龜、海參、牡蠣馬蹄螺、天然氣、石油等。眾所周知,石油是關乎國家命運的資源,許多國家都在尋找石油。而對于向來素有“世界石油寶庫”的波斯灣來說,它自身就有許多石油。
波斯灣又稱阿拉伯灣,自古以來就是國際通道。而真正讓它成名的,是它豐富的石油儲量。波斯灣是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多的地方之一,所以素有“世界石油寶庫”的美稱。目前波斯灣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約占全世界總儲量的一半以上,年產量約占全世界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出口量約占全世界的60%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地和供應地。
讀到這里,我覺得太不可思議了,這么一個海灣居然能生產這么多的石油,而且這些石油可能只占了波斯灣石油蘊藏的一部分,還有許多石油真等著人們去發現。它讓我覺得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給了我們這么多能源,只要我們合理開發和利用,它可能是用之不竭的。
讀完《走向海洋》,我覺得我們應該好好珍惜大自然給我們的“寶物”。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則新聞:羅布泊湖曾是一個煙波浩渺的湖泊,湖面超過1萬平方公里。這里曾是一個物產豐富、景色秀美之地,養育了樓蘭古城的居民。但如今,這一切已變得面目全非,湖底已經全部干涸,被鹽層覆蓋。原因是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上游大面積開墾,此后,塔里木河和孔雀河就沒有水再流入羅布泊湖。這里極其干旱,一年就能蒸發一米的湖水,三年就全部蒸發干了。
我們要保護環境,節約資源,讓我們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吧!
關于走向海洋的讀后感篇19
我國有3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黃巖島和釣魚島是我國的固有領土,菲律賓和日本妄圖侵占我國神圣領土,在這個海洋爭端日益激烈的當口,推出《走向海洋》這本小學生讀本,是多么的及時和重要。對我們小學生認識這片藍色國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印象中海洋是神奇的,充滿夢幻的。我的海洋知識并不是很豐富,所以拿到這本書就如饑似渴的看了起來。
在我的想象中,海洋里會有美麗的珊瑚、有獸中之“王”——藍鯨、有潛水冠軍——抹香鯨、有海中智叟——海豚、有海中鴛鴦——蝴蝶魚、有海中珍品——海參,甚至在某個海里會有童話故事中的美人魚。想著,我翻開這本書,書上的知識果然很豐富,有三大章,如:一、海洋與人類;二、海洋與中華民族;三、海洋與未來。優美的語句和豐富的知識完美結合在一起,讓我對海洋有了新的認識,也回顧了中國與海洋的那段悠久的歷史。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它孕育了無數的生命,海洋還是地球的核心,如果把地球縮小,捧在手心去觀看就很像一顆耀眼的藍寶石,可見地球上的海洋面積之大。海洋里的生物千奇百怪,人類和海洋也有著密切的關系。海洋是藍色的寶藏:一、海洋是一個大藥房。二、海洋蘊含巨大的清潔能源。三、海底分布著富饒的油氣田。四、海洋埋藏了形形色色的“發財夢”。正因如此,人類已經意識到了陸地資源逐漸枯竭,生存遇到危機,把目光投向海洋。所以海洋成了各國爭取的對象,尤其是日本這種小島國,屢次惹起爭端,侵我國海島主權。21世紀是人類爭奪海洋的世紀,也是人類認識海洋的世紀,在這場藍色革命運動中,我國強烈維護國家主權,神圣領土不容侵犯,我國有強大的國家實力,外交辭令如果不起作用,英勇的中國軍隊一定會給侵略者迎頭痛擊。
關于走向海洋的讀后感篇20
當我看完走向海洋的第一章中的第一篇——海洋——生命的搖籃后,我覺得我對“生命”這兩個字有了一種新的認識。
海洋是一灘又苦又咸的一大灘鹽水,但在這其中,藏有許許多多的礦物質。這些礦物質是使海水不能達到飲用的標準。
在這灘鹽水中曾有許多無機物的胚胎。這些胚胎在海洋中經過漫長的時間,孕育出了原始的生命,隨后,這些原始生命慢慢演變,進化,就出現了原始植物和原始動物。有無頸椎動物變成了有頸椎動物。在這有頸椎動物的門類中,出現了頸椎動物中不斷進化而變成的高等級腐乳動物——人類。
從這里可以看出生命是多么的來之不易,可有些人呢?謀殺,自殺·············什么都有。因為一次考試考得不好而跳樓,因為情感問題而謀殺,自殺,這個樣子很好嗎?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件東西比得上“生命”珍貴。愛護生命,愛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