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花緣感受100字
寫讀后感可以提高思維能力,鍛煉邏輯思維能力、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如何撰寫優秀的鏡花緣感受100字?這里分享一些鏡花緣感受100字寫作案例,供大家參考。
鏡花緣感受100字篇1
我的書架上有好多書,它們整齊的放在書架上,一天放學,我發現書架上又多了一本,原來是媽媽給我買的,名字叫《鏡花緣》,我很高興。
《鏡花緣》是清代神魔小說,魯迅爺爺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稱之為能“與萬寶全書相鄰比”的奇書。國外學者也致力于此書的研究,蘇聯女漢學家費施曼說該書是“熔幻想小說、歷史小說、諷刺小說和游記小說于一爐的杰作。”《鏡花緣》已被譯成英、俄、德、日等文字。
它講述了千奇百怪的奇幻國度和形形色色的風土人情,幻想,歷史,諷刺,游記于一身,被當代學者稱為“雜家小說”。!
通過閱讀《鏡花緣》一書,我認識了很多有特色的國家和英雄人物, 并跟隨著主人公唐敖旅行經過了焰火國,游過了君子國,還有小人國、黑齒國等等許許多多不同的帶有神奇色彩的國家。
他們最先去了一個叫“君子國”的國家,他們發現這里的人很奇怪,總是討價還價,但是,討價還價的人不是買家而是賣家。如:一個小軍官買東西,他跟賣主吵了半天才用一些錢買了一些差的東西,可賣主死活不讓走,讓小軍官用一半的錢買了一半好的一半差的,這才算交易完畢。又去了一個叫“大人國”的國家,這里的人一出生腳下就踩著一朵云,走起來好像飄一樣。如果這個人腳下的云是彩色,是指心眼好。如果云是黑色的,就指心眼壞。又去了不少國家,如“勞民國”“聶耳國”“無腸國”“犬封國”等其他國家。
這本書里的故事讓我用了不到一天的時間就看完了,總是還想看,連吃飯睡覺都想著它,太吸引人了。
如果現代社會的人都像君子國一樣講誠信,像大人國一樣一看就知道誰好誰壞,社會就不會很亂。,人民就會更幸福,我們也會更快樂。
鏡花緣感受100字篇2
鏡花緣從后五十回開始,唐小山改名唐閨臣回國應試,武則天開科考試才女,錄取百人,一如泣紅亭石碑名序。才女們相聚紅文宴,各顯其才,琴棋書畫,醫卜音算,燈謎酒令,人人論學說藝,盡歡而散。這部分文字以才學為小說,情節和人物形象塑造缺乏藝術價值。這一百個才女都是個性模糊的,百人一面。作者塑造她們一為稱許女子才華,一則為逞自己的才學,游戲筆墨以自娛。魯迅說其論學說藝,數典談經,連篇累牘而不能自已矣。這一評價頗為恰當。其實這種傾向在黑齒國多九公和才女的談話中就可見此端倪。
小說最后寫唐功臣后代舉義兵勤王反周,攻克酒色財氣四關,斬張昌宗、張易之兄弟于城下,天下復歸李唐,中宗繼位。攻克四關的文字寫的很有想象力,將抽象的說教形象化為具體的情節和形象,讀來頗有趣味。
最后,關于這本書所體現出的女性意識,我認為其中不乏矛盾之處。女兒國的情節和對一百個才女的.刻畫很是旗幟鮮明地表明了對女性才華和能力的肯定與贊揚。唐小山尋父那段文字中有個有趣的情節:懼內的強盜被山寨夫人設計暴露出了想納妾的想法,結果被夫人痛斥、暴打。夫人更是提出強盜日后若要納妾必得先讓自己納男寵。作者借此對道德體系中的雙重標準做出了尖銳的嘲諷。可是,全文處處又維護班昭《女誡》的教條;對三寸金蓮多有贊美;唐小山等幾位才女被強盜抓去后,想到的是自刎還是投井;最后多位才女隨夫殉節??傮w來說,作者的思想還是受制于他所處的時代。
鏡花緣感受100字篇3
在寒冷的冬天,沏一壺暖茶,靠在窗邊,讀上幾頁書,抬眼就能望見湛藍的天空,在太陽的照射下顯得清澈透亮,無疑是一種莫大的享受。
今日我依舊翻開《鏡花緣》,悄悄地走進故事?!剁R花緣》是由清代李汝珍所作的一部長篇小說。本書精華部分在前半部,講述唐代秀才唐敖因徐敬業造反而受牽連被貶落第,憤然與友人游歷海外各國,見證各地奇聞異事。作者借幻想社會中的.美好事物表達自己對現實的期望。其中黑齒國的故事讓我深有所思。黑齒國人人如其名,個個身黑如墨,包括牙齒,但同樣個個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引得唐敖等人驚嘆不已。他們的風俗是無論貧富,都以才學高為貴,不讀書為賤。在他們眼中,書要比什么寶物都更加寶貴。讀到此處,書中黑齒國人似乎不再那般丑陋,而是讓我若有所思。
回想起爸爸常對我說的話:“我少時的閱讀量可是你的十倍以上,我現在依然后悔當時沒多讀些書!”正是應了“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這句古話。
讀書的樂趣就好比躲在一個安靜的角落,獨自幻想著各種美好的事物,當得到新知識時又像已將美好事物收入囊中,變成了自己的東西。當陽光灑在書頁上,灑在字里行間,仿佛它也好奇你學到什么,你便會迫不及待地想與它分享、暢談。
只要體會到這些,黑齒國人對于書的貪婪便都可理解。牛角掛書、鑿壁偷光、囊螢映雪也不足為奇。不為別的,只為在書中得到知識時的樂趣!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是人類文明的延續,不論是對黑齒國人還是任何人,書都是比金銀更加珍貴的寶物。有句老話: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鏡花緣感受100字篇4
《鏡花緣》一百回,故事起于以百花仙子為首的一百位花神因奉武則天詔令在寒冬使百花開放,違犯天條,被貶下塵世。其中百花仙子托生為秀才唐敖之女唐小山。小說前半部分主要寫唐敖、林之洋、多九公三人游歷海外三十余國的奇異經歷,后半部分主要寫由諸花神所托生的一百名才女參加武則天所設的女試,及考取后在一起飲酒游戲、賦詩談笑的情景。同時,又自始至終貫穿著維護李氏正統、反對武則天篡政的線索。
《鏡花緣》的寫作動機和由此呈現的小說的旨趣是多方面的。書的命名取意于“鏡花水月”,百名花仙在蓬萊的居處稱為“薄命巖”、“紅顏洞”,刻有她們各人所司花名及降生人間后姓名的石碑放在“泣紅亭”內,這些地方都明顯受到《紅樓夢》的影響,蘊涵著人生空幻和哀悼女子不幸命運的意識。
但在小說情節的展開過程中,這種意識并未得到有力的表現,百名花仙在人間考取女試后歡聚一堂、熱鬧非凡的場面,更無一點悲哀的氣氛。所以說,作者在這方面的態度絕不像曹雪芹寫《紅樓夢》那樣嚴肅。寫唐敖等人海外游歷的部分帶有較多的社會批判意識,有時且不乏深刻之處。但由于故事發生的場所是虛無縹緲之地而情節又是荒誕離奇的,所以作者借此揭示的現實生活中的不合理現象,給讀者的感受主要是滑稽可笑而不是嚴峻和可悲。這和《儒林外史》的寫實態度也不相同。此外,小說又以極大篇幅來顯示作者的廣博知識和辭章修養,尤其是百女會聚以后的部分,幾乎是脫離了小說情節來作文字游戲,乃至一個酒令竟要占到十幾回。綜合以上幾點來看,《鏡花緣》是一部具有社會批判內容的游戲之作;作者既對現實的弊病具有高度的敏感,卻又把他的不滿化為諧趣,同時在賣弄博學的智力游戲中求得心理平衡。
《鏡花緣》最有價值的是前半部分寫唐敖等人游歷海外的三十多回。作者在描寫這些海外國度時,雖多以《山海經》等古籍中的點滴記載為依據,但主要還是馳騁奇思異想,幻設情景,表現了豐富的想象力。而通過幻想性的虛構情節,作者表達了他對許多現實問題的看法。譬如主張男女平等是《鏡花緣》的重要思想,百名花仙投生人間、各有作為的整個故事框架即與此有關,而在“女兒國”的故事中,這一思想得到更為生動的表現。作者把現實中的“男尊女卑”現象在“女兒國”中依樣顛倒為“女尊男卑”,以此為女子鳴不平。故事中寫林之洋被選為女王的“王妃”,遭受穿耳纏足之苦,實際是讓男性從女性的立場來體會纏足等種.種陋習的丑惡和非人道性質。此外如“兩面國”中人之虛偽欺詐,“無腸國”中人之刻薄貪吝,“豕喙國”中人之撒謊成性,“跂踵國”中人之僵化刻板等等,都是現實生活景象的映照。這種描寫都是漫畫式的,通過夸大和變形寫出了社會的丑惡和可笑,雖不夠深刻,卻有其尖銳和醒豁的長處。作者還用這種漫畫式的筆調寫他的理想社會,如“君子國”中禮讓成風,買賣雙方竟是賣方求低而買方求高,在諧趣中表現了他對所謂“古風”的向往。
從小說藝術來看,《鏡花緣》情節有些分散,人物形象顯得單薄,后半部分大談學問,更是累贅不堪。其長處主要在于思想的機警和語言的幽默風趣。
鏡花緣感受100字篇5
讓正能量充滿整個世界
這個暑假,我很有幸地閱讀了李汝珍的《鏡花緣》一書。這本書帶我認識了諸如發女兒國,兩面國等各有特色的國家。這本書在幽默的語言之中,帶著極強的諷刺意味。這本書,就是想傳播一種正能量,是想讓正能量充滿整個世界。
整本書中,作者花了最多的筆墨,最多的篇幅去寫了女兒國。唐敖一行人,在女兒國看見的是如“男子反穿衣裙,作為婦人,以治內事;女子反穿靴帽,作為男人,以治外事”這樣一番奇特的景象。
為什么作家李汝珍要這樣寫呢?這不就是為了追求男女平等嗎?自古代以來,女性和男性一直就享受著不平等的待遇。女性出門需要纏上腳,男性則不需要,這不就是作者在呼吁男女平等嗎?
放眼千百年來,在官場朝廷上,除了武則天以外,又有多少大官是女性所為。女兒國之行,就是想傳播一種正能量,否定了封建官場,呼吁男女人權平等。作者希望,每一個人,都應該得到平等的機會。
書中還描寫了那陰險狡詐的“兩面國”。作者在文中寫道,“看看他們這些人的兩面是何形狀,誰知他們個個頭戴浩然巾,都把腦后遮住,只露一張正面,卻把那面藏了,因此并未看見兩面?!弊髡叩倪@段話十分幽默,他在那幽默的語言中,很好地諷刺了那些說說一套,做做一套,做的事都不敢給別人看,還要拿布把它遮起來的那種人。我想作者李汝珍一定很想對那些人說:“你們這樣做兩面派,你們難道不會感到羞愧嗎?”是啊,在我看來,那些人就如狐貍一樣陰險狡詐,迫害百姓。作者李汝珍借用這個故事,強有力地諷刺了那些迫害百姓,欺壓百姓,搜刮民脂民膏,制定人民階級的人,也是強烈地表達了自己否定官僚主義的情感。
除此之外,唐敖、林之洋這一行人還去到了諸如君子國、大人國等國家。每到一個國家,作者都會突出這人國家的特點,通過自己的適當想象,來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讓正能量充滿整個世界。
鏡花緣感受100字篇6
小時候看的《鏡花緣傳奇》電視劇,故事中沒有嫦娥的推波助瀾,編劇又一味洗白小山/百花仙子,所有的過錯似乎都是由于風仙的`暴戾和對金童的迷戀?,F在看書,似乎并不是那么回事。
風姨反駁固然不厚道,卻也不至于十惡不赦,反觀在各種傳奇、影視、故事中美麗大方,除卻竊藥沒有黑點,無可詬病的嫦娥,簡直看不出身為仙家的丁點閃光處。沒事找事,唯恐天下不亂,原本沒有膽子斗狠,看風姨站在自己這邊就開始借勢欺人。
先是挑撥百花仙子不將王母放在眼里,又是連連“冷笑”,最后更是激百花仙子定罰約。
前文雖有言“風姨與月府素日親密,與華氏向來不和”,但是風姨發難只一個回合,后面全是嫦娥出戰。是嫦娥被當槍使了吧,我的猜測。
再說女主,百花仙子,你也真夠個情商低下。剛開始還能有條有理對戰風姨,嫦娥一激就開始發狠話:“若無帝旨,即便下界人王有令,也不敢應命,何況其余!”什么叫其余,還是感嘆號?把王母放哪兒?這種話能說?還拿嫦娥竊藥的事戳人家心窩,不揭短不知道嗎?織女元女都說了,王母還在座,停了就行,以后真不想來了嗎?嫦娥讓你定賭約,麻姑都幫你說打掃就好,有臺階不下,硬往上撞,“墮落紅塵”很好玩?真想問問你是不是傻?嘴硬有好處?女魁星必定早就嫌你們吵,額頭蓋個戳,你也別反悔了。真是個小孩子,修煉不用修情商的嗎?
真想說一句“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好自為之吧,百花仙子。
鏡花緣感受100字篇7
讀《鏡花緣》之前,我曾讀過《紅樓夢》(原名《石頭記》),講述的是靈石、仙草下凡經歷紅塵的故事。
《鏡花緣》與《紅樓夢》一樣,也是一部神話小說,更多的并非天庭,而在于紅塵,就像現實與幻想的分分合合。雖說一切都建立在虛無的基礎上,可劇情發展,人物性格及言行舉止,全部都基于實物,《鏡花緣》中所有人物都有自己的個性。從天庭中嫦娥與百花仙子不和開始,到武則天從天庭到人間,心月狐臨凡,延伸至唐敖和林之洋的海外生意,故事環環相扣有理有據,情節跌宕起伏。
初讀《鏡花緣》,我并沒有什么感悟,也沒有領略到它的含義。讀到后面,我才漸漸明白,其實它似乎并沒有什么含義,只是寫實而已。雖然是建立在虛構上的寫實,但它記錄的依舊如此清晰。也許正是因為記實,所以它能夠得到大家的喜愛。書中的描寫生動有趣,言簡意賅,讓我感悟頗深,尤其是泣紅亭中石碑所寫,描繪得更是栩栩如生,從唐敖夢想十二名花飄零海外開始,航海之旅中果然帶回了十二名女子,而剩下的則是其女兒唐閨臣在考試后結識的女子。
《鏡花緣》中讓我感受深刻的是第十七回“因字聲粗談切韻,聞雁唳細問來賓”,以及第十八回“辟清談幼女講羲經,發至論書生尊孟子”。在我看來,其中講述了多九公認為此處蠻夷之地,不曉得孔孟之說,自以為勝券在握,便不自量力地與女子談文,卻遭到“慘敗”。然而多九公身為老人,卻能夠承認自己的錯誤,而不是放不下面子將錯就錯的死不承認,實在令人欽佩。
《鏡花緣》描寫了海外風貌,但這種很好的主題并非各國游歷,而是描寫林之洋、唐敖在夢中所得到的十二名花飄零海外,基于神話創作的《鏡花緣》帶給人一種清麗脫俗的意境。泣紅亭中石碑刻文,就像《紅樓夢》中的“警幻仙姑賦”以及小格子里邊的詩詞,這正是清代文學部份現狀。明末清初的《水滸傳》,還有《西游記》,其中不乏詩詞、神話,亦可見在當代這種諷刺現實的風格。
在我國古典文學中,神仙代表著恣意快活。在《紅樓夢》中,秦可卿說的“這房子,大概神仙也住得吧”;在《西游記》中,更是妖魔鬼怪與神仙橫行,賦予了神仙七情六欲;在《水滸傳》中,天官星和地煞星共一百零八人下凡,皆是幻想與現實接軌。《鏡花緣》亦是如此。冥冥之中,緣由天定,石碑為引,正如同《兒女英雄傳》一般,也有著天庭的存在,只是在不同的書籍中他們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
《鏡花緣》和《西游記》都是以唐代為背景,《紅樓夢》則是以清代為背景,而《水滸傳》則是以北宋時期為背景?!睹鞒切┦聝骸分杏袑懰谓旆词菫榱私邮苷邪玻段饔斡洝分杏袑懳魈烊〗?,《鏡花緣》中有寫海外尋找十二名花。為什么要那么去寫,是因為機緣巧合,更是因為命中注定。機緣使然,巧合形成,命中有無,實為注定。這一切又都順理成章,在選擇連接的&39;鐵軌上,命運的火車悄然啟程,終點很遠,但這一路上遇到的人各式各樣。
《鏡花緣》用不同的主線貫穿其中,演繹不同的人生。有些人的出場別開生面;有些人的出場悄然而現;有的人轟轟烈烈;有的人僅是在考完之后吟詩作對。有的人陪唐小山坐船去小蓬萊尋找父親唐敖,于唐小山而言,也許就是有緣有分;而其他一同考試而獲得名次的女子,于唐小山而言,應該就是無緣有分。而這一切似乎并不能如此評說,因為她們同為花仙子,而唐小山乃是總管百花的女神——百花仙子,所以,花仙子均與她有緣,除了十二名花的花仙子們,那些未曾一同出海漂泊的名花,到底就是有緣無分。
有時候,動物于我們而言,更為真情。它們不會像我們一樣,想得太多太遠太廣闊。只因為唐小山,所以便要去尋找;只因為人類的一句諾言,所以便捧著石碑四處游走。不是因為責任,而是因為那是主人的吩咐。或許對于別人來說,那只是一句玩笑話罷了。對于仙人,明明只是一句玩笑,卻如此認真,也正是這份認真和執著,讓許多看起來荒誕不經的夢想成真。
有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未必是說聽者杯弓蛇影、疑鄰竊斧,而是別人當作耳旁風的夢想,或許可以實現的東西,只要你能抓住并去努力,終會獲得成功。
不過,書已成物已定,《鏡花緣》讀后的寓意如何,需要自己來品味。畢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心情,去看情境之中,總有不同。
鏡花緣感受100字篇8
在寒冷的冬天,沏一壺暖茶,靠在窗邊,讀上幾頁書,抬眼就能望見湛藍的天空,在太陽的照射下顯得清澈透亮,無疑是一種莫大的享受。
今日我依舊翻開《鏡花緣》,悄悄地走進故事?!剁R花緣》是由清代李汝珍所作的一部長篇小說。本書精華部分在前半部,講述唐代秀才唐敖因徐敬業造反而受牽連被貶落第,憤然與友人游歷海外各國,見證各地奇聞異事。作者借幻想社會中的美好事物表達自己對現實的期望。其中黑齒國的故事讓我深有所思。黑齒國人人如其名,個個身黑如墨,包括牙齒,但同樣個個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引得唐敖等人驚嘆不已。他們的風俗是無論貧富,都以才學高為貴,不讀書為賤。在他們眼中,書要比什么寶物都更加寶貴。讀到此處,書中黑齒國人似乎不再那般丑陋,而是讓我若有所思。
回想起爸爸常對我說的話:“我少時的閱讀量可是你的十倍以上,我現在依然后悔當時沒多讀些書!”正是應了“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這句古話。
讀書的樂趣就好比躲在一個安靜的角落,獨自幻想著各種美好的事物,當得到新知識時又像已將美好事物收入囊中,變成了自己的東西。當陽光灑在書頁上,灑在字里行間,仿佛它也好奇你學到什么,你便會迫不及待地想與它分享、暢談。
只要體會到這些,黑齒國人對于書的貪婪便都可理解。牛角掛書、鑿壁偷光、囊螢映雪也不足為奇。不為別的,只為在書中得到知識時的樂趣!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是人類文明的延續,不論是對黑齒國人還是任何人,書都是比金銀更加珍貴的寶物。有句老話: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鏡花緣感受100字篇9
李汝珍,是清的一位男小說家,他生性耿直,對八股文允滿了不滿,于是在作官的道路上盡遇坎坷,一直沒有名氣,只能做縣官。他終于明白自己不屬于這條路,用自己的才華和淵博的知識,花了20年的時間寫完了《鏡花緣》。
《鏡花緣》這本書主要講述林之洋、唐敖與多九公三位好友一齊出海游歷,他們一共游歷了三十二個國家,結識了不下十位的花仙。
在這三十二個國家中,最吸引我的就屬“大人國”了。唐敖早就聽聞大人國只能乘云能在地下行走,十分感興趣,便在“大人國”中暢心游玩。在去往“大人國”的途中,唐敖和多九公遇到一位并不削發的僧,老僧告訴他們,“大人國”中的人有云霧護足并非自幼生的,是按人心決定的。云霧是五彩的,此人最為善良,黃色的僅次于五彩的,而黑色最為卑賤人心惡毒。在市內,唐敖和林之洋看見一位乞丐和酒肉和尚腳登彩云,心生疑惑。多九公告訴他們,腳登云之顏色在行為惡善,不在于富貴貧賤。心角寬廣,光明正大的,腳登彩云;心胸狹隘,滿腔奸私暗昧的,腳便登黑云。云由足生,色隨心變。如果惡心痛改前非,一心向善,云也會隨之改變。
林之洋聽了,只罵道老天不公,云只生在“大人國”,不生在其他國和自己的國家。如果有了云,每人都可以輕易分辨此人的善惡,善于辨別,還讓人自我監督,告誡自己心生善良。
這篇文章,林汝珍批判了當時黑暗與不公的社會,以及他對公平、美好的生活的憧憬與向往。這本書表達了林汝珍對現實社會的批判,以及對理想國度的描繪與建構。我們何嘗不也想有個自己理想的、美好的國度呢?
李汝珍的耿直與對當時黑暗、不公社會的批判,難道不值得我們敬佩嗎?
作者在書中運用了夸張的寫作手法,利用諷刺的語氣突出自己對社會的厭惡,也讓語言變得更幽默風趣。使我們本應為他感到不公而又微微上場了嘴。
鏡花緣感受100字篇10
這《鏡花緣》可謂是雅俗共賞。
俗的部分是前五十回。特好看。說的是唐中期失意文人唐敖和他小舅子林之洋還有多九公在離開天朝周游世界中所見所聞。想象力超群,可謂是奇幻大片,又如是海外游記。就是改成白話評書,也盡可吸引一干聽眾。
最后六七回寫的是世事變遷:周變回唐,武交還李。人物結局:仙道,人道,萬事皆有定數。
而中間的就是雅的那一部分了。武則天開女科,眾花仙子托生紛紛考中,幾十個章回寫的&39;是紅花會眾才女研磨詩詞歌賦琴棋書畫,不厭其煩地表現了文心精巧,文趣無窮。是各種學問集成,掉書袋666。盡管,今天看來,這些都是不實用的才能學問,是閑趣。不過,很多時候文化不就是閑出來的么?
竊以為《鏡花緣》作為女性小說既有突破性亦有局限性。突破性體現在女性作為小說主體,且在文才志氣上巾幗不讓須眉,平權同格;而局限性在于其實沒脫離男權意識,一以功名利祿為成功標準就免不了媚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