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政治知識點總結
1. 價值: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2. 價格: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值越大,價格也越高,越小,價格也越低,成正比
3. 使用價值: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如鉛筆的使用價值是可以用來寫字,面包的使用價值是可以用來充饑,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價值。
4. 貨幣:貨幣也是一種商品,但它比較特殊,它用來充當一般等價物(蘋果與面包價格不同,用貨幣衡量出來的 貨幣有兩個職能:一是價值尺度,二是流通手段。
5. 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紙幣發行量需要符號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如果印的錢過多,導致通貨膨脹,影響社會穩定。印的過少,導致通貨緊縮,影響商品流通,所以鈔票不是想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
6. 供求關系對價格的影響:當供不應求時,出現商品太少,買商品的人多的情況,這時候價格上漲,形成賣方市場。當供大于求是,出現商品太多,買的人少的情況,這時候價格下降,形成買方市場。
7. 價值規律: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比如李凱生產一部汽車需要花30天的時間。李凱生產一部手機的時間需要花10天時間,那么這部汽車在市場上的價格是這部手機的價格的3倍(可以假設汽車3萬元,手機1萬元)。也就是說生產一件東西,如果花的時間越多,那么它的價格也就越高。但是價格也受供求關系影響,當市場上賣汽車的很多,賣手機的相對少的時候,這時候汽車價格可能會稍低于3萬,手機稍高于1萬,但汽車價格基本還是手機價格的3倍。
8. 當一件商品價格上升時,買它的人會減少,這種商品的生產規模也會相應地減少;價格下降時,買它的人會增多,這種商品的生產規模會增大。
9. 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比重。恩格爾系數越低,說明生活水平越高,因為系數低,說明花在吃飯上的錢很少,剩下的錢可以用在娛樂上、裝修、購買奢侈品。
10. 中學生的消費觀:要根據自己的能力,適度消費,同時不可以盲從別人,消費的時候要理智,平時消費中;要有保護環境的意識,比如盡量少買或者不買對環境有危害的商品。時刻保持勤儉節約的作風,每一分錢都是用汗水換來的,不能隨意揮霍。
11. 在我國,公有制為主體地位。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
12. 國有經濟: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即國有經濟能控制國家經濟的發展方向。(記憶方法:共產黨現在絕對控制整個中國,國有經濟是被共產黨管理的,所以國有經濟也肯定能控制得住全國經濟。國有經濟----控制力)
13. 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反作用于生產。
14.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1)公有制為主體(2)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 堅持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有得于(1)促進生產力的發展(2)有利于增加綜合國力(3)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理解這句話的方法:我國現在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現在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為什么要以公有制為主體呢,因為中國共產黨信奉的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最大特點是社會多數財富要被國家來控制,所以就有了公有制為主體這么一說;為什么又提到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呢?因為只經濟成分越多,才會越活躍,大家相互競爭,這樣經濟發展的才會好,所以就有了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這一說)
15. 中學生的擇業觀(你是如何看待擇業的?當代青年如何擇業?如果是你,請談談你的擇業觀?當代學生如何選擇職業?)碰到這樣的問題應該這樣回答:我們選擇職業時,要根據個人興趣,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同時也要注意提高自身能力,靈活選擇職業,在競爭中處于優勢,正當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我們要平等看待每個職業。
16. 儲蓄,便捷的投資方式 (記憶方法:哪都是銀行,隨便把爭存進去就OK了)
債券,穩健的投資方式(借給別人錢,別人還錢的時候要多給我一部分,我是一個穩健的人)
股票,高收益和高風險的投資方式(股票升值,我賺錢,貶值我賠錢,時高時低)
商業保險,規避風險的投資方式(為防意外,買保險,這樣即使天塌了,有保險公司頂著)
17. 按勞分配是我國社會分配的基本原則,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體地位
18. 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
19. 按生產要素分配。包括按勞動要素分配;按資本要素分配;按技術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
20. 請回答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或者問我國為什么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又或者問:請回答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原因 答(1)這種分配方式與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2)這是由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的(3)這是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4)實踐證明,這種分配方式對加快經濟發展,實現共同富裕起到了促進作用
21. 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三個特征
22. 我國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3. 市場經濟: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稱市場經濟。(不必背下來,理解就行了,理解方法:國家制定好規章制度后就不管市場了,任由各個企業,個體去競爭,達到商品供求平衡。但是,在我國實行的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市場經濟,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市場經濟,即國家有一家干預市場,并不是理想中的市場經濟)
24. 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市場調節具有三個弊端 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
25.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三個基本特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國家能夠實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什么是宏觀調控,宏觀調控意思就是國家通過各種政策,引導市場發展方向。比如說全國豬肉價格上漲,百姓抱怨太貴,這時候國家可能會出臺一些打擊投機倒把的企業或個人,穩定豬肉價格,這算是國家宏觀調控的一種方式)
2024高考知識點政治
一、人民幣與外幣匯率的變動
1、人民幣升值,人民幣匯率升高,換取外幣增多,外幣貶值,外幣匯率跌落。
2、人民幣貶值,人民幣匯率跌落,換取外幣減少,外幣升值,外幣匯率升高。
(1)本幣升值,(有利于進口和出外國消費,不利出口,)意味著同量外幣兌換的本幣更少,影響有:
①出口減少,進口增加;②外資投資成本增加;③導致國內生產下降、失業增加;④本國外匯儲備貶值,但有利于償還外債;⑤有利于本國企業走出去.
(2)本幣貶值,(有利于出口,不利進口和出外國消費)意味著同量外幣兌換的本幣更多,影響有:
①出口增加,進口減少;②外資投資成本降低;③增強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④本國消費相對便宜,外國游客增加。
(3)保持人民幣幣值基本穩定的含義及意義:對內保持物價總水平穩定,對外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對人民生活安定,對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對世界金融的穩定、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價格變動的影響
1.價格變動對人們生活(消費需求)的影響[消費者]
(1)價格變動會引起需求量的變動,二者成反比,一般來說,商品的價格上升,需求量會下降,反之價格下降,需求上升。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不同。
①價格的變動對生活必需品的影響小。(需求彈性小)
②價格的變動對高檔耐用品的影響大。(需求彈性大)
(3)消費者對既定商品的需求,不僅受該商品價值變動的影響,而且受相關商品價格變動的影響。(需求變化:互補商品—通向,替代商品—反向)
2.價值變動對生產經營(供給)的影響[企業]
(1)調節產量。當商品價格上漲時,增加產量。當商品價格下降時,減少產量。
⑵調節生產要素的投入。為了生產產品,生產者必須投入一定數量的人、財、物。當一些生產要素之間可以相互替代時,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哪種生產要素的價格下降,生產者就會增加這種要素的使用量;哪些生產要素的價格上升,生產者就會減少這種要素的使用量。
三、影響消費水平的因素
1客觀因素----根本原因:①生產決定消費,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消費的決定性因素。②.收入是消費的基礎和前提(可支配收入—預期收入—人們的收入差距)③.物價影響消費。物價上漲,人們的購買力下降,反之,購買力上升。④商品性能⑤國家消費政策
2主觀因素:消費觀念及消費心理。消費行為還會受到從眾心理、求異心理、攀比心理、求實心理等消費心理的影響。
四、消費觀
①量入為出,適度消費②避免盲從,理性消費③保護環境,綠色消費④勤儉節約,艱苦奮斗
五、生產和消費的關系
1.生產決定消費:生產決定消費的對象、方式、質量和水平,為消費創造動力。
2.消費對生產具有反作用,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生產的發展。
(1)生產出來的產品被消費了,這種產品的生產過程才算最終完成。
(2)消費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對生產的調整和升級起著導向作用。
(3)一個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往往能帶動一個產業的出現和成長。
(4)消費為生產創造出新的勞動力,能提高勞動力的質量,提高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
六、非公有制經濟
1.地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2.作用:①有利于擴大就業②有利于吸收社會資金③有利于增加國家收入④有利于方便人民生活⑤有利于促進生產發展⑥有利于提高國家綜合國力
高考政治備考技巧
一、基本指導思想
要以課本為主。有些考生認為:課本沒什么看的!太簡單了!這種想法是絕對不可取的。萬變不離其宗,千變萬化的試題只是命題角度的變化,高考試題也同樣如此,它不會脫離《考試大綱》,不會脫離課本的知識點。所以在第一輪復習中,我們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課本上。
二、要注意復習課本的方法和技巧
復習課本不是像剛學習的時候那樣的細致,但也不是簡單的翻一遍,或是單純的背誦一遍,必須要注意方法和技巧。雖說是第一輪復習,但實際上它包含兩遍:
第一,先把課本讀厚。具體做法是:結合《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把每一課的知識點都找出來,逐個消化。需要知識的識記,需要理解運用的知識點,要再通讀一下課本上的相關內容,特別是以自己不一理解的重點問題,除了要問老師和同學之外,還要做少量相關的習題。這一遍復習不能留下任何的知識死角。要下苦功夫細致地復習,時間不夠要抽時間,把識記、看課本和做題有效地結合起來。另外,每復習一個階段要做一套檢測題,檢查一下自己知識點上還有沒有漏洞,以便及時查漏補缺。我建議:以每兩課為一個階段,復習完兩課后做一套試題,自我檢測一下。
第二,再把課本讀薄。根據記憶規律,我們過一段時間還要重復復習一個前面我們復習進的內容,但時間有限,我們必須找出可行的方法!我的建議是:每進行完一個階段(也就是兩課),就要及時地總結一下,用一個專門的本子,列出兩課的知識框架結構,并找出里面重點的知識和自己認為比較難的知識點,以備日后快速有效的復習。同時要做一個習題集,記錄下那些自己做錯的且比較重要的試題,每次考試前都要抽時間翻一下。
三、處理好課內和課外的關系
如果考生的政治基礎比較好,那么只要做好上面的兩步,并跟上老師的復習進度,就基本可以了。但是如果考生的基礎知識不扎實,那就要投入比較多的時間來做好第一步,除了課內要跟上老師的復習進度,還要安排好課外時間。比如,要抽出時間記憶知識點和知識框架結構;要抽出時間做一定量的習題;要抽出時間理解和消化課本的重點和難點內容。在這個時間的安排上,我認為:前一類學生的課外時間投入最好是每天50分鐘左右,而后一類學生的課外時間投入最少要90分鐘,用 30分鐘時間記憶,30分鐘理解,30分鐘做題,等到基礎知識牢固了,可以適當地減少課外的時間的投入。那種靠考前突擊記憶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歷次實踐證明:如果平時沒有時間,那么考前更沒有時間,也沒有好的心態去記憶,政治雖是文科,但同時要把功夫放在平時。
四、注意時事政治的積累
政治科考試的最大特點是和當年的時政結合緊密。因此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背政治書的做法無疑也是錯誤的。所以,我們要在平時注意積累時政。步驟有兩個:
第一,在平時注意把當月的重點時政記錄下來,并作一歸類。可以分為政治類、經濟類、文化類、科技類、體育類等,特別要注意各個領域內的重大時政。
第二,在積累時政的過程中,把其與課本的復習相結合,學會自己命題。這一步要求考生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時政,用所學的知識自己跟自己提問,同時要注意平時考試中知識點和時政的結合角度。
高中歷史常考知識點歸納
一、分封制
目的:鞏固國家政權
內容:①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貴族,②受封者義務——服從周王的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③受封者權利——職位世襲、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
作用: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管轄。②擴大了統治區域,開發了邊遠地區;③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但諸侯國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埋下分裂割據的隱患。
二、宗法制
定義:宗法制是依據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統治的一種社會制度。
特點:嫡長子繼承制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里。
影響: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特點:以宗法制為核心,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四、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形成
內容:①建立“皇帝”稱號,確立皇帝制度。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由皇帝總攬,從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設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太尉——負責全國軍務。
③在地方推行郡縣制:郡的長官是郡守,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響: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和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極作用:加強對人民的壓榨,容易導致暴政,造成階級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①頒布秦律、統一法令;②統一貨幣、度量衡;③統一文字;④修建馳道、靈渠;⑤修筑萬里長城;組織移民。
秦朝滅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
背景:漢初郡國并行,出現王國問題
措施: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實行推恩令
作用: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現了藩鎮割據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權的強化
措施:①軍事上:杯酒釋兵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加強禁軍、強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長官;設通判負責監督。③經濟上: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響: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鎮割據現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八、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權。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
九、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擴大
概況: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十個行省和宣政院轄區
意義:加強了對全國的管轄;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是中國行省制的開端,對后世影響深遠。
十、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朝代制度
漢代察舉制
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舉制
十一、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太祖調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強中央集權:①廢丞相,設六部;廢行省,設三司。②內閣的創立。實質: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清朝雍正帝設軍機處(上傳下達)——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
為什么要學習歷史?
我大學的導師在上課的時候就常說一句話“所有的學科學到最后就都成了歷史”,這句話也說明了歷史學科的一個特點廣博性,高中歷史的教學內容就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科技、民俗、社會、生態、地理等各個學科知識,所以掌握了歷史學習方法就能夠很好的作為其他科目學習的基礎,這也更適應了社會發展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很多學生因為一些古裝影視作品的影響,或者從小游歷各地等原因,對歷史抱有濃厚的學習興趣。但也有些學生對歷史不感冒,無興趣,只當成學習任務,上課內容去學習,這顯然是一大損失。歷史教會了我們用不同眼光看世界,歷史教會了我們如何感受社會發展神奇性、偶然性、必然性等特性,歷史教會了我們發現美麗的方法,歷史教會了我們探究真理的途徑。
最近正在熱播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火爆全網,是很多學生暑假追劇的必選。但是如果你學了歷史,在高一必修一的課本中我們會講授唐代政治制度的發展演變,這時你用所學歷史知識代入劇中去感受大唐盛世的繁榮,感受三省六部制度如何運行,感受權力的制衡,感受唐朝服飾妝容,飲食生活,市坊制度和各民族各個國家的異域風情。你不禁會問司丞是幾品官?十二時辰對應現在什么時間?唐朝的妝容真的那么夸張嗎?唐朝真有不良帥嗎?從《長安十二時辰》中能看出唐朝由盛轉衰的原因嗎?這就是學習歷史會帶你更深的感受和體驗,此時看劇不是劇,細看歷史,引人深思,這便是歷史的樂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