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夜郭沫若
郭沫若對中國現代文壇有著極大的影響。現在請閱讀小編整理的一些靜夜郭沫若的內容。
靜夜郭沫若
月光淡淡,
籠罩著村外的松林。
白云團團,
漏出了幾點疏星。
天河何處?
遠遠的海霧模糊。
怕會有鮫人在岸,
對月流珠。
靜夜郭沫若賞析一
《靜夜》選自詩人第二部詩集《星空》。《星空》寫于五四以后詩人最苦悶的時期。當時詩人正在日本留學,其間詩人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期兩度回國。
這首小詩共兩節。
第一節,寫人間的月色和晚景。這是詩人站在地上寫景。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淡淡的月色,籠罩著村外的那一片松樹;天上團團白云之間,隱隱約約露出了幾顆星星。短短四句,描繪了一幅極其寧靜、美好的月夜晚景圖,把人帶進一個超現實的夢的世界。這為詩人下面展開聯想營造了氛圍。
靜夜郭沫若賞析二
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初,中國國內軍閥混戰,國困民貧,當時詩人正在日本留學,面對中國的現實,詩人感到失望而痛苦。有道是“言為心聲”, 這首小詩,正是寫于詩人留學日本期間,詩人一個人站在大海邊,對月吟哦,字里行間既包含了詩人對時代的失望情緒,也隱隱流露出對祖國、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詩的第一節通過對月光、松林、白云、疏星的描寫,給讀者展現了一幅幽美的“月夜晚景圖”。詩人以站在地上的視角,運用白描的手法來寫景,你看:那淡淡的月色*,籠罩著村外的那一片松林;天上團團白云之間,隱隱約約露出了幾顆星星。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卻描繪了一幅極其寧靜、美好的月夜晚景圖,把讀者帶進一個超越現實的夢的世界,此情此景,真是妙不可言,這為詩人下面展開豐富的聯想營造了氛圍。在第二節,詩人抬眼看見得是一條海霧蒙蒙的天河,再由天河展開豐富的想象,想到那鮫人泣珠的傳說,在那茫茫的天河里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個異常凄美的場面。在這月華滿天的時刻,詩人想到天上的鮫人對月流珠,其實是詩人自己對月深思,想到自己的祖國生靈涂炭,民不聊生,而自己卻在異國他鄉,壯志難酬,于是把哀傷、無奈、惆悵都化作了詩行。鮫人孤獨地對月流珠,詩人又何嘗不是對月流淚?他為何這樣孤獨這樣無望?他的親人、朋友、伴侶呢?……詩作把讀者引入了奇異的世外仙境,又給讀者留下了思索的空間,讀來令人產生無限的遐思。
這首詩由地上寫到天上,由現實聯想到鮫人的傳說,詩人面對那蒼茫的宇宙,敞開了自己的胸懷,那淡淡的憂傷,就如那漏出的幾點疏星,以及那朦朧的月色*。每當夜深人靜月色*朦朧之時,只要輕輕地吟誦著這首小詩,就如品嘗了一小杯美酒,令人陶醉,又猶如欣賞一支小夜曲,令人回味無窮……
靜夜郭沫若賞析三
這首小詩共兩節。
第一節,寫人間的月色和晚景。這是詩人站在地上寫景。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淡淡的月色,籠罩著村外的那一片松樹;天上團團白云之間,隱隱約約露出了幾顆星星。短短四句,描繪了一幅極其寧靜、美好的月夜晚景圖,把人帶進一個超現實的夢的世界。這為詩人下面展開聯想營造了氛圍。
第二節,寫海地的神人鮫人的故事。詩人展開想像的翅膀,飛向那茫茫的星空,描述了一個凄婉的故事。詩人抬眼看到的是一條海霧蒙蒙的天河,由這令古今多少人引發無窮聯想的天河,詩人又想到了傳說故事。可詩人這一次所寫的不再是牛郎織女,而是傳說中的鮫人。牛郎織女的故事可能家喻戶曉,鮫人流珠的傳說人們也許就比較陌生。面對茫茫的天河,詩人并不能真正看見什么,只是憑想像,猜測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這是一個非常凄美的場面。在這月華滿天的時刻,詩人想到岸邊的鮫人對月流珠,其實是詩人自己在對月深思。詩人此時的哀傷、無奈、惆悵,在這樣凄清的月色之下,化作了詩行,這也可視為詩人的“流珠”吧。
這首小詩,寫于詩人留學日本時期,其中包含了個人對于時代的失望情緒,也隱隱流露出對于祖國、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詩歌寫得清幽、典雅,有著古典詩詞的意境和韻味,如一首小夜曲,流過人們的心田,給人美的享受。
郭沫若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和中國歷史學,考古學等領域享有崇高的地位,郭沫若曾以歌德自況并被文化界廣泛認可,如周揚曾對郭沫若說“你是歌德,但你是社會主義時代新中國的歌德。”,沙葉新則引用恩格斯對歌德的評價指出郭沫若作為偉大天才和凡庸公民的兩面。相對于專業的研究者對于他的極度推崇,一般的社會民眾中間也存在對于郭沫若因為不了解,對他性格和心理的誤讀以及對這位天才型人物的苛求而產生的輕視,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溫儒敏教授等一些嚴肅的研究學者將這種“學院派”中間和社會民眾間對郭沫若截然相反的態度稱之為“兩極閱讀”。
郭沫若在臺灣的學術界和政治界也具有深刻而廣泛的影響,除了臺灣學人在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上所受的浸染,不僅僅有傳統的威權時代基于政治和學術的分歧對他的批判(例如臺灣威權時代領導人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對他的批判),他對于臺灣的倡導改革的人群尤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例如李登輝認為今日臺灣的成就某種程度上歸結于胡適、魯迅、郭沫若等人所倡導的思想和社會變革的實踐。
郭沫若的母親杜邀貞說她懷孕時,曾夢見一只小豹子突然咬著她左手的虎口,所以給郭沫若起的乳名叫“文豹”。他在家排行第八,母親稱呼他為“八兒”。郭沫若四歲半上私塾。家里給他起學名叫郭開貞,號尚武。“郭沫若”是他常用的筆名;為什么取名“沫若”呢?他家鄉四川省樂山縣沙灣鎮有兩大河流,大渡河(古稱沫水)以及流入大渡河的雅河(古稱若水)。漢朝司馬相如的《喻巴蜀檄》有關“沫若”一句,指的就是大渡河與雅河的匯流。郭開貞于1919年9月11日在《時事新報·學燈》上發表早期詩作時首次用“沫若”筆名,隨著《女神》詩集的出版,“郭沫若”為人們所熟悉。
看過“ 靜夜郭沫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