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課后反思
《化石吟》是一首現代詩。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化石吟》課后反思以供大家閱讀。
《化石吟》課后反思(一)
目前,初中語文教學嚴重忽視詩歌教學,多數教師在引導學生朗讀、鑒賞詩歌等方面淺嘗輒止,或者把結論性的東西直接教給學生,只要學生會背、會默寫就算完成教學任務。那么,如何有效地開展詩歌教學,如何真正體現詩歌教學的價值?這是值得我們每一位初中語文教師深思和探討的問題。在這方面,我初步做了一些嘗試,現結合《化石吟》一課教學的得與失做如下反思:
一、成功之處
1、能指導學生初步掌握朗讀技巧,提高朗讀能力。
既然是詩,就一定會有節奏和韻律。詩人的情感是通過充滿節奏感和音樂感的語言表現出來的。所以,詩歌教學離不開朗讀。上海師范大學的王榮生教授曾指出:“朗讀是學生走進詩歌感受詩美的重要途徑,但怎樣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感受呢?常規方法一是通過情境的創設,如多媒體、背景音樂等的設置來創設一個朗讀的外在氛圍,使學生自然生發情感,二是通過模仿教師朗讀或名家誦讀使學生提升朗讀水平,三是通過課程資源的運用,如背景資料等等。小學這樣,初中這樣,高中也這樣……”《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要求:“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詩歌教學幫助學生掌握朗讀技巧,把作者的情感體驗和復雜心情通過聲音充分表達出來,無疑是詩歌教學的重要基本功之一。《化石吟》既是一首科學詩,也是一首抒情詩。作者主要通過寫科學家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贊美了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全詩節奏鮮明、聲調和諧,富有音樂美。針對七年級學生接觸詩歌不多及此詩的特點,我確定課堂教學的重點為:反復誦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美、節奏美和韻律美。在課堂教學中,我能夠抓住“朗讀”這一主線,耐心地為學生指導朗讀要領,盡力做好朗讀示范,并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選取多種朗讀方式開展朗讀訓練,通過聽讀、教師范讀、學生練讀、全班齊讀、師生評議等方式,使學生“目睹”、“口誦”、“耳聽”、“心思”等多方面立體化地感知詩歌,使他們基本掌握發聲、停頓、輕重等要領,在反復吟誦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與體會。
2、能依據新課改要求,讓學生在自學、自悟的基礎上開展學習。
要想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首先要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課堂新模式需要改變舊有的教學觀念,我們不能再抱著新教材采取舊方法。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能依據新課改要求,讓學生在自學、自悟的基礎上開展學習,在平等交流中展開師生對話、生生對話、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并通過啟發、合作、交流、探究等形式,讓學生自己有所發現、學有所得。如我指導巡視學生劃分詩歌節奏時,發現個別學生劃分有誤后,及時啟發他,使他糾正了錯誤的劃分。在“精讀品味,合作探究”這一環節的教學中,針對“文中的‘你’都是指化石嗎”及“這首詩在創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等問題,我沒有直接把答案灌輸給學生,而是通過啟發與點撥,讓學生自己領悟。
3、能為學生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潛力。
本次教學比賽是借班上課,師生不熟悉,加上七年級學生很少經歷過這樣的場面,學生大多很緊張,為調動課堂氣氛,我能在教學中有意給予學生真誠的微笑與鼓勵,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拉近了師生關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潛力。
二、存在的問題:
1、時間分配不合理。
因在指導學生朗讀這一環節用時過多,導致最后一道想象題留在了課后。
2、劃分句子節拍時指導不到位。
很多學生在劃分句子節拍時錯誤,但因時間關系沒有深入指導,使學生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化石吟》課后反思(二)
這是第四單元的開篇文章,乍看是簡單易學的詩歌.但因為這單元以科學知識為主,使得詩歌語言表達的內容晦澀難懂.怎樣引導學生較快的理清思路,理解內容.這是我努力思考和探索的切入點.
所以本門課目的教學設計我預想的是1課時足以.先讓學生借助課后讀一讀,寫一寫,標記感知少數幾個新詞的讀音與解釋.然后錄音范讀全詩.學生自由練習朗讀.讀通讀順,接著齊讀.首要熟習步驟完成后,著重引導學生發現②與⑦兩小節的一問一答,前后對應,從而詳細分析理解中間③~⑥部分化石所說的話,即化石帶給我們遐思的內容,說是詳解,其實也不用多講,關鍵語句的含義,重點字詞的比喻妙用,自然化石帶給我們的科學幻想就展露無貽.最后,我再補充性的回頭帶一下第一節,介紹四類最早的動植物祖先以及作者疑問開頭的作用。
自以為這樣的構思合理滿意,實際上課過程也如我預料一般順利進行。但是,我的這種出發點錯誤了。對學生的認知過程是不能預料也無法意料的。事實上,我讓學生剛翻到新課在自讀自劃自寫的環節中,他們熟悉詩歌的進度很慢。往往超出我預設的時間很久,問了一遍又一遍“好了嗎?”,學生的回答依舊是“還沒”,導致時間拖延。這門課實際上上了一節半。看來。我得加強這方面的積累,多迎合學生的心理(可能也是學生不預習的緣故)。不過,正因多了半個課時。反而有利于我發揮另外半個課時的課堂效率。讓學生及時鞏固,背誦并當堂完成作業本,效果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