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季羨林文章
大家都怎么看待季羨林先生的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關于我眼中的季羨林的內容,歡迎閱讀!
我眼中的季羨林一
7月11日上午8時50分左右,國學大師季羨林在北京301醫院西院2號樓因突發心臟病辭世。季羨林,字希逋,又字齊奘,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其中有一個網友在挽聯中這樣寫到:三冠加身,何止五車富學?教后人皆羨;千秋樹范,本為萬斗高才,看大木成林。我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但是我覺得寫的實在是太好了,對季老的一生給予了肯定。
我很早就接觸了季老的散文,身邊的有些同學覺得季老的散文不夠華美,沒有年輕人的朝氣等等,可是我剛好就是喜歡季老這種樸實,這種實在,這種非常平民化散文風格。對于季老的佛學研究、哲學思考等等我都是通過閱讀他的散文之后才喜歡上的,在我的內心深處將季老擺在一個很高的位置,對于他的一生在我眼中至少是就像那個網友寫的一樣:三冠加身,何止五車富學?教后人皆羨;千秋樹范,本為萬斗高才,看大木成林。
這位長者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依然引吭高歌,用他生命最絢麗的晚霞書寫了人生最美的光彩。季老的創作生命真可謂旺盛,就到了晚年依然奮力筆耕,將最后的創作生命揮灑成壯麗的云彩。季老的一生是不平凡的,在個人認識中一直覺得其閃爍著智慧、勤奮的光芒,他的這種光芒一直輝耀于我們的天空,光耀于我們的眼前,就像那智慧的燈塔永遠引領我們正確的航行。
季老在生命沉思錄中這樣寫到:“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季老看到了人生因為不完美才真實,領悟了佛家眼中的真相認識人生的不完美。季老是一個哲學博士,他非常清楚事物的客觀存在和變化的規律,對于人生有非常深刻的洞察,他的一生對于象我這樣的學子永遠是一個莫大的激勵。
在去世前一天,季老還接受了記者采訪,留給中學生八個字:愛國、孝心、尊師、助友。這八個字在08年季羨林談人生中我就將其記錄了我的筆記本,留給了我無限的沉思。當然在這八字當中還讓我聯想起季老的一句名言:你們的生命只有和民族的命運融合在一起才有價值,離開民族大業的個人追求,總是渺小的。季老的理性、寬容讓我們看到了他內在高尚的道德品質、完美的精神生命,其實這也我們這些蕓蕓眾生之所追求的啊!
在《閱世心語》中記載了季老的一句名言: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兩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對待壞人,則另當別論。忍者,相互容忍也。在一個飽經風霜、備受煎熬的老人嘴里說出來我們就很容易發現季老內心的理性、忍讓才使得這位老人達到了心靈幸福的完美。
大師遠去,人格精神卻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一個一直將其放在心中的學子在大師遠行的路上送上兩句挽聯來表達我內心的感受:師表存風骨,大儒載丹青;十年寒窗,學貫中西續疑言難語;一生心血,建樹卓著存高尚情操。
雖然您走了,但是你永遠留在我的心中。
我眼中的季羨林二
季羨林先生去了。“未名四老”之一、98歲的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悄悄地與燕園永別了。
很多年過去了,每當看見季羨林這三個字,我腦海里第一浮現的就是小時候我的啟蒙老師給我講過的“國學大師”。只是那時候還不能真正理解“國學大師”的含義。
有一次,在電視機前看《藝術人生》的時候,我漸漸了解了季羨林大師的那些故事。當季羨林先生出現在大屏幕上的時候,我的激動之情溢于言表。
大師博學多才,對學問始終孜孜以求,從佛典語言到佛教史、印度史,從中國文化與東方文化到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從唐史、梵文的翻譯到散文、序跋以及其他文學作品的創作,他無一不精深涉獵,舉凡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學問都納入到他研究的范疇。
那天的節目中,朱軍和季老談到了他的著作《病榻雜記》。季老說:“我的《病榻雜記》記錄的是國家大事和瑣碎事,年近百歲的我就是要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寫出來。”他在其自傳中曾說,平生最長最艱巨的兩部書都是在耄耋之年完成的,一部是長達80萬字的《唐史》,一部是長達數十萬字的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劇本》的譯釋。可見,終其一生,他從未放棄對學識的研究。
當提到95歲還經常在夢中相見的母親時,季羨林大師說:“我19歲離家就再也沒見過母親,現在天天想,可就是想不起媽媽的模樣了。”那天,在電視機前,看見季羨林先生說出對母親“愧疚”這兩個字,還有他似乎要滴落下來的淚水,我感悟到了偉大的人性,出自最平凡的世俗心。季羨林,真正的大家,像大地般凝重厚實!
季羨林大師為人所敬仰,除了學識,同樣在于他從容地、真性情地走過一個世紀。大師已逝,風范長存。正如有人對他作出這樣公正客觀的評價:季老留在身后的,是一個被他用畢生心血打磨得異常光亮的、名副其實的“大師”銘牌。這一銘牌,固然是因其在古文字學、歷史學、東方學、佛學等諸多領域皆創下的卓越成就,更是因其在治學態度、處世品德方面給后人留下的寶貴財富。的確,季羨林大師走過的人生歷程,濃縮的是百年人生,再現的是泰斗風范。
我眼中的季羨林三
近日喜獲季羨林文集,得之后愛不釋手、徹夜習讀,才有了與季先生第一次親密接觸的機會。季羨林何許人也?雖然蠻聲學術界,在陽春白雪里久負盛名,但在我們這種凡夫俗子中,也許都不如本山大叔或芙蓉姐姐深入人心。因此,借叢書中扉頁的人物簡介來醒己并以示世人:
季羨林,1911年出生于山東清平,19歲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24歲入德國哥廷根大學主修印度學,掌握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35歲回國,被胡適聘為北京大學教授,主持創辦東方語言文學系。45歲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67歲后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季先生還擔任過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等。
他的100多部著作已匯編成24卷《季羨林文集》。他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神州文化集成》等大型叢書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簡短的302字,濃縮了季先生的一生。我曾聽過一個哲理小故事:父親領著兒子散步,當行至教堂時聽到里面的牧師正在為逝者念悼詞。他讓兒子看一下時間,10時整。于是爺倆兒駐足聊天,等到悼詞念完,他又讓兒子看一下時間,10時15分。而后,這位父親告訴兒子:人的一生,從生至死,無論富貴至極還是窮困潦倒,無論是赫赫有名還是去鉛無華,其實一生中可以進入悼詞的也只有15分鐘。不要為瑣事而煩惱,不要為蠅頭小利而糾纏不清,多做一些能進入悼詞的事情吧!人的一生與歷史長河相比,就像一顆流星劃過夜空,就像曇花一現美麗。季先生正如人物簡介中說的那樣,為人類的文化傳承做出了貢獻。為什么我沒有在“貢獻”前面加上“突出的”或是“卓越的”等形容詞作為定語,實是出于對季先生的尊敬。正如文如其人一樣,在他的散文中,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追求樸素、真實、祥和,我喜歡他在作品中自嘲式的小幽默,喜歡他行云流水般的文風,喜歡他集古今中外之大長的神秘風格,讀著他的文字感覺很貼切、很溫暖,這也許與他的經歷有關。
俗語講,人生處處皆文章。經歷可寫,感受可寫,事件可寫、人物亦可寫,創作的過程,也是自我呈現的過程。品讀著季先生的文集——《談寫作》,便略知其人生軌跡,年幼貧寒,天資聰穎,青年時代赴德留學,在__中與北京大學那位“老佛爺”多有沖突而有了牛棚之緣,撥亂返正后鉆研學術,為中國的文學藝術事業發展奉獻一生。特別耐人尋味的是《我寫我》這篇文章,季先生這樣寫道,“現在,我的人生之旅快到終點了,我常常回憶80年來的歷程,感慨萬端。我曾問過自己一個問題:如果真有那么一個造物主,要加恩于我,讓我下一輩子轉生為人,我是不是還走今天走的這一條路?經過了一些思慮,我的回答是:還是走這一條路。但是有一個附帶條件:讓我的臉皮厚一點,讓我的心黑一點,讓我考慮自己的利益多一點,讓我自知之明少一點。”這段文字是寫于1992年,然而,可能連季先生本人也沒想到,他一直到2009年才逝世,之后的17年他真的按照這“一厚、一黑、一多、一少”去改變了嗎?我已無法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之后并沒有聽到過關于季先生的雜音,由此可知這只是個自嘲的寫法,更映襯出他人格品質中的自尊、善良、無私和聰穎。
最讓我感動的是《賦得永久的悔》這一篇,這篇文章曾被許多“文摘”轉載,一些地方中學還選作教材,得到了許多老、中、青的贊美,這是季先生也始料未及的。季先生用他那優美樸實的文字訴說著他曲折坎坷的人生經歷以及家鄉親人和朋友對他的恩重如山,特別是母親的默默付出和無私奉獻讓他沒齒難忘。她的母親在經常說的那句話,“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他走的!”這讓季先生心肝俱裂,眼淚盈眶,季先生的最大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說句實話,我在讀這篇文章時,也是眼含淚水的。父母之愛如江河,而我們能回報的只是涓涓細流,更有甚者等不到那一天,就出現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的悲憐了。季先生的悔是真實的,沒有任何矯情和做作,一位耄耋老人的悔,也許應該給我們這些已過而立之年的后生們,敲響了警鐘。
季先生的文法已爐火純青、信手拈來,讀其文字歡快跳躍,沒有任何礙眼之處,也乏有生僻難懂的字詞。更值得贊賞的是他的經歷,翻開書卷,就像游走于他的內心世界,很是有趣。季先生無論是在寫跋作序還是回憶錄之中,都展示出他很有個性的地方。一是崇尚榮譽。在《我在小學和中學的寫作經歷》中,他的文章得到了董老師的大為贊賞,使他的榮譽心理大為提升,所以他無論是在清華學習還是在德國深造,一直堅持文學創作。他覺得,“科學研究與文學創作不但沒有矛盾,而且可以互濟互補,身心兩利。所有這一切都同董老師的鼓勵是分不開的,終生不忘”。二是犟強的性格。在《牛棚雜憶》自序中,季先生對自己的認識是深刻的,也對自己的犟強性格有著中肯的評價。在那場曠日持久的運動中,放著逍遙派不當,非要與“老佛爺”對立,差點把自己的一條老命賠上。而在《關于<兩個小孩子>的一點糾正》中,針對張竺夫先生提出的白居易是三歲還是在出生六七個月就能認識“之”、“無”的問題上,明知錯誤,但是不改變原文,并套用魯迅先生的軼事借以解嘲。而且在文章末尾之處,還要將張先生信中提出的其它問題進行針鋒相對地回擊,犟強的性格已雀躍于紙上。三是求實的治學態度。品讀季先生文章,發現他身上有著外行人稱之為“迂腐”,內行人稱之為“執著”的治學態度。在《做詩與參禪》中,他的文學理論功底和詩詞造詣可見一斑。特別是他的創作原因發人深省——“讀別人的書,就好像是讓別人在自己腦袋里跑馬。我讓人在自己的腦袋里跑馬,次數之多,無法統計了。結果并沒能跑出一個所以然來。我在悵然懵然之余,竊自不量力,索性讓我自己在腦袋里跑一趟馬,也許能跑出一點名堂來。”
書是開啟人類靈魂的鑰匙,透過品讀季羨林先生的文章,我與他有了思想上的交流,這其中有共鳴,有欣賞,有敬佩,當然更多的學習知識、醍醐灌頂,增長見識。通過看書逐漸地發現:季羨林先生是一個睿智與幽默并存,俠義與柔腸共生的犟強老頭兒,是個真實的,本色的,敢愛敢恨,又有著生活情趣和生活經驗的智者和賢人。
看過“ 我眼中的季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