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為師林清玄散文
林清玄是臺灣當代著名的散文作家,豐富的思想內容,濃厚的佛教意識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及濃郁的鄉土情結是其散文的基調?!兑运疄閹煛肥瞧渲械囊黄?。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以水為師林清玄散文,希望大家喜歡。
林清玄散文篇1:以水為師
我很喜歡老子的一個故事。
傳說老子的老師常樅要過世的時候,老子去請教老師最后的教化。常樅喚老子近身,叫老子看自己的嘴巴,問說:“你看我的牙齒還在嗎?”
“沒有,牙齒都掉光了。”老子回答。
“那么,你看我的舌頭還在嗎?”
“還在,還鮮紅一如從前。”老子說。
常樅說:“這就是我要教你的最后一課呀。在這世界上,柔軟是最有力量的。我死了之后,你要以水為師,水是這世上最柔軟的東西,但是天下最剛強的東西也不能抵擋水。”
說完后,常樅就過世了。
這雖然是無法考證的傳說,卻點出了老子思想的精要所在,老子的《道德經》雖然講的是“道”和“德”,但以水來做象征的篇章很多,例如: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道要像深淵一樣深不可測,是萬物的本源,要清澈得似有若無。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最上善的人,像水一樣。水能滋養萬物;而且本性溫柔,順自然而不爭;能蓄居在眾人不愿居住的低下之處。有水這三種特質的人,就與道相近了。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人的內心要像水一樣,盛在任何器皿都不能太滿,滿了就會溢出,所以在滿之前,就要知止。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豁。——知道雄壯剛強的好處,寧可處于雌伏柔順的狀態,這樣的人才可以作為天下的谿谷,使眾水流注。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道在天下萬物,就像江海對于川谷,江海是百川的歸宿,道也是萬物的母親。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天下最柔軟的東西,才能駕馭天下最堅強的東西,唯有以“無有”才能進入沒有間隙的實體。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偉大的國家應該像江海一樣自居于下游,表現得像母性一樣溫柔,就會成為天下歸結的所在。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江海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是因為它善處于低下的位置,吸引百川匯注,所以成為百川之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了,可是要攻破堅強的事物,沒有一樣勝過水。
... ...
因此,老子的哲學,我們可以說是水的哲學,也是守柔的哲學,
也是他反復說明“守柔曰強”、“柔弱者,生之徒”、“弱者,道之用”、“柔弱勝剛強”等等的理由。但這種柔弱、柔順、柔軟、柔忍并非怯懦,而是“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的。
天下人皆知水的珍貴,卻往往輕忽那豐沛的水;善能以水為師的,實在是太少了。所以老子才會感慨地說:“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弱能勝強,柔能克剛,天下人都知道,但天下人都難以實踐)
感慨還是好的,有時候令人悲哀,如果我們對人說應該以水為師、珍惜每一滴水、保護環境和水土,不要濫墾濫葬,不要設高爾夫球場,不要破壞森林,這時候,“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識見淺薄的人聽到珍貴的道理,便大笑起來,如果他不笑,也不能算道了)
在天下大旱之際,想到老子“以水為師”、“守柔曰強”的思想,感受更是深刻,我們今天“居大旱而望云霓”,不正是從前“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的結果嗎?
為民牧者一邊在破壞水土的球場上打高爾夫球,一邊渴雨祈雨,有沒有反省從前的作為呢?
林清玄散文篇2:百年含笑
在鄉間的庭院,一個老人帶我去看一棵百年的含笑花,說那是他的父親親手栽植的。
那百年含笑的高大使我大吃一驚,因為我們平??吹降暮ㄖ挥袔壮吒?,百年的含笑花竟有兩三丈高。
更令人驚奇的是,那棵高大的含笑,花朵開得密密麻麻,香氣之盛有如一座香水工廠,方圓幾尺的地上都被潔白的含笑花瓣鋪滿了。
我想到小時候家里種的幾棵含笑,盛開時,我最喜歡摘一些放在鉛筆盒、放在書包、放在口袋中,走到哪里就香到那里。含笑花的香有滲透力,有時春天過去很久,含笑都謝盡之后,鉛筆上還留著春天時含笑的香味,使我寫字時有著歡喜的心情。
正在出神的時候,聽到老人說:“這百年的含笑開得和它第一次開時一樣的香,我如果能像它一樣,百年之后也能含笑歸土,就好了!”
我說:“阿伯仔,這沒有什么問題,你一定可以含笑歸土的。”
老人笑了,笑得就如一朵含笑花,那么潔白、純真,散發著香氣。
“不管生命的歷程變成怎樣,我們每天每天都要含笑開放,讓香氣飄揚呀!”——看著老人的笑,我心里這樣想著。
林清玄散文篇3:太麻里枇杷
朋友從臺東的太麻里來,送我一盒批把,只因我閑聊時說過我喜歡吃枇杷,他就不遠千里送來了。
我會喜歡吃枇杷,是和我的外祖母有關。住在溪洲的外祖母家,從前種了許多批把、柿子、荔枝,小時候,外祖母經常親手剝給我吃,從此這三種水果深植我心,每一次吃,就會想起最疼我的外祖母,也會想念外祖母家的批把、柿子、荔枝。
朋友說:“太麻里的枇杷,乃是全臺灣最好的枇杷。”
果然,太麻里杷杷泛出淺淺的金黃色,飽滿而肥壯,吃在口中,水氣淋漓,清香襲腦。我感慨地對朋友說:“能種出這么好吃的枇杷,那士地是值得跪下來頂禮贊嘆的呀!”
經過了很久很久,我每次在市場看到批把,就會想起太麻里的山地朋友,覺得友誼也是金色的,那友誼的金色,像枇杷,也像陽光。
我吃枇杷、柿子、荔枝的時候,依然會想念我的外祖母,就覺得親情與美好的回憶也是金色的。
那金黃的回憶之河,是批把的金,也是陽光的金。
看過“以水為師林清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