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物散文原文:風箱
民間有一句歇后語,老鼠鉆到風箱里——兩頭受氣。那么,風箱到底是個什么東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散文《風箱》,供大家參考!
《風箱》原文:民間有一句歇后語,老鼠鉆到風箱里——兩頭受氣。風箱到底是個什么東西呢?為啥會兩頭受氣?當今很多青少年可能不知道風箱是何物,凡出生于農村的中老年人,絕大部分人應該是再熟悉不過的了。因為,它是農家灶屋里燒鍋或鐵匠鋪必不可少的輔助工具,它的主要作用是助風吹火旺,功能等同于電動鼓風機,但與鼓風機的構造有很大的不同。小時候,我對風箱很熟悉,它就是我天天燒鍋形影不離的好伙伴,現在回憶起來,不禁勾起我往事歷歷……
風箱家用的比較小,外形為長方體,略大于現在的電腦主箱。風箱兩頭一樣,可調換使用,都是上下開兩個小長方形的框,里面鑲嵌兩塊小薄木板,俗稱風箱的四個“舌頭”。在兩方框之間兩頭各有有兩個圓孔,專門盛風箱的兩根圓拉桿。風箱里,拉桿一頭鑲嵌著一塊呈矩形的木板,不過在接觸風箱的下方,木板的左下角又剪去掉一個小正方形木塊,正好與風箱里面設計的方形風道相匣,大矩形木板的四周用棉線串密公雞毛,就像柴油機的缸筒活塞,風箱的兩根拉桿帶動矩形木板一拉一推,前后活動,四個舌頭進風關門,通過風道都集中于風箱的底部中間外凸口,正對著灶膛里的中間爐箅子,把風很自然地吹到鍋底,灶膛內的柴火,或者是煤末經勁風一吹,遇火點燃,就熊熊燃燒起來。雞毛的作用在于摩擦潤滑、兜風。這就是風箱的巨大作用、吹風原理和過程。風箱一般為桐木制造,內外用桐油油漆,材質輕便、耐磨、結實、耐用,為農耕時代家中灶屋必不可少的做飯輔助工具,過去再窮的人家也要置買風箱,就像一日三餐吃飯要用的碗筷一樣,須臾不可離。鐵匠鋪里使用的風箱,由于打鐵需要大火,助吹勁風的風箱也比家用的大得多,不過,構造原理相同,風力更大罷了。至于說老鼠鉆到風箱里,跑到哪頭都會被風吹,那不是受氣么?!
提起小時候燒鍋拉風箱,我是記憶猶新,念念不忘,經歷了喜愛——討厭——再喜愛的過程。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大概是七、八歲,我就開始協助母親學燒鍋了,由于力氣小,一只胳膊還拉不動風箱,我就站起來,或者是跪在地上雙手拉風箱,為的是把風箱桿拉到頭,風力大,火苗就大,一推一拉,四塊風箱小舌頭一張一合,還可聽到“吧嗒吧嗒”敲打風箱內壁的聲響,就像是聽戲時簡板伴奏的聲音,多么動聽悅耳啊,盡管搞得渾身是汗,灰頭涂臉,但是那時幼小的心靈高興極了,感到能幫大人做事了,燒熟一頓飯,很有成就感,風箱也成為自己鐘愛的好伙伴。新鮮勁兒過去,天天讓燒鍋拉風箱,就感到厭煩了。首先是能不像同齡孩子那樣在外面瘋玩了,其次是燒鍋既臟又熱又累,再也不覺得拉風箱好玩了。那時候缺柴禾,多是燒煤末,光點火就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灶膛里上過煤末,就需要大把大把掏力拉風箱,靠風力大才能使火苗燒得更旺。有時不想燒鍋,沒辦法,作為家中的孩子排行老大,拗不過母親的搟面杖敲頭,也就是怕挨打,拉起風箱沒好氣,撅胡子瞪眼,“咣當、咣當、咣當”,氣得總想把磨得光光的兩根拉桿立馬拉斷,心想,使勁兒把它拉斷,就不用我再拉風箱燒火了。每當母親聽到我在拉風箱撒氣時,就更嚴厲地罵我,我只好敢怒不敢言,心里暗下決心,等我長大了,一定逃出農村,再也不用拉這爛風箱燒火做飯受窩囊氣了!
我從小就喜歡讀書學習,求知欲很強烈,總想把所有在家的時間都用到讀書上,在人民公社大集體憑工分吃飯的年代,實踐證明,我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啊!只要是在家,白天,我要下地給豬牛拔草,干體力活,回家我要干很多沒玩沒了力所能及的家務,要看書學習,特別是讀課外書,只有自己擠時間。后來,我發現一天三次燒鍋時間不少,就試著邊燒鍋邊看書,這是一個不錯的主意。為了多爭取時間看書,我一改燒鍋拉風箱討厭的毛病,自悟只有燒好鍋讓母親高興,才會在家延長我自由看書的時間。明白了這個道理后,我又喜愛了燒鍋,燒火技術也明顯地提高了。每逢燒鍋時,我都會拿一本喜愛的書藏在身后,瞅父母不在跟前,就一手拉風箱,一手一會兒看書,一會兒往灶膛里填柴填煤末,心里美滋滋的。正是利用每天燒鍋的點滴時間,我閱讀了大量兒童讀物,現在能記憶的,還可列舉出《兒童團的故事》、《小英雄雨來》、《草原英雄小姐妹》、《抗美援朝的故事》、《紅旗飄飄》、《雞毛信》、《小學生作文選》和大量的小人書等。等到初中階段,我利用燒鍋拉風箱時間,開始閱讀歷史小說,今天能回憶的有《呂梁英雄傳》、《林海雪原》、《鐵道游擊隊》、《青春之歌》、《紅巖》、《水滸傳》等。那時也鬧出了不少笑話,由于被書中的故事情節所吸引,我曾不止一次地把蒸紅薯的鐵鍋燒干,等到嗅出糊味我才發覺,趕緊再添水再燒。我也曾邊燒邊看入迷忘記了添柴,結果是柴火星燒著了書,我痛恨不已,要知道,在“__”焚書的年代,能借到一本舊書好書是多么地困難呀!也曾因看書誤事沒少挨父母的訓。為此,本村的左鄰右舍給我起個不雅的外號:“火棍頭子”,意思是燒火棍,更有好事人譏笑,給我變成順口溜:“火棍頭子愛看書,他娘打他他不哭,把書撂出灶屋外,撿回還要接著讀”,把我燒火看書當成笑話迅速傳遍全村,好像是干了多丟人的事,搞的我很長時間在村里抬不起頭,在那個“讀書無用”的年代,我被看作是“另類人”書呆子。不過,1977年恢復高考后,全村委20多人參加考試,當年只有我被師范學校錄取,從此我書呆子 的正面形象才在家鄉樹立起來, 讓許多鄉親贊嘆不已,以我為榮,這是后話。
時光如流水,轉瞬新世紀。彈指間我們的社會已由漫長的農耕時代迅速跨越到電氣化現代化時代,不要說城市,就連廣大的農村,灶房電氣化也正在逐步普及,諸如燃氣爐、煤氣爐、電飯鍋、電磁爐、電火鍋、微波爐、整體櫥柜也進入了尋常百姓家,“廚房革命”正悄然發生。所以,像風箱那樣的陳年舊貨正邊緣化,越來越不見蹤跡,不遠的將來,它將徹底完成歷史使命,進入歷史博物館,正式退出人們生活的歷史舞臺,留給后人的只是物品展覽和懷舊,只是當年當代的歷史符號和記憶,只是父輩的念想和我的文字痕跡。
小小的風箱很不起眼,它是農耕時代先人發明的產物,印證著那個時代的物質文明;也是我兒時的生活好伙伴,更是我經年不忘的歷史記憶。風箱被淘汰是社會進步發展的歷史必然,是不依人們的意志而轉移的客觀規律,文明不必為它的即將消失而感到惋惜,但是,我們也必須時刻牢記它曾經對人類做出的歷史貢獻。
世界偉人列寧說,“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昨天是從前天走出來的,已成為歷史;今天又是從昨天走出來的,將成為歷史;明天是從今天走出來的,也還是未來;后天將是明天的未來。昨天是歷史,今天是現在,明天是未來;牢記歷史,珍惜現在,把握未來。這三句大實話,人人都搞懂了嗎?
風箱留給了我太多的記憶,它像一個歷史的“百寶箱”,將終生珍藏在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