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子建的散文《必要的喪失》
遲子建是北國的沃土上亮麗的綻放著的中國文壇上的一朵奇葩,她三獲魯訊文學獎,再獲矛盾文學獎和冰心散文獎。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遲子建的散文《必要的喪失》,希望大家喜歡。
《必要的喪失》
一九九四年九月在云南的大理,有天傍晚我在散步時與一個精神失常者相遇。當時我正走在河岸上,空氣很涼爽,明月下能見到蒼山幽藍的剪影。河岸上少見行人,月光使河水發出亮色。當我走上一座橋,在石橋的一端突然與一個人相遇。他衣著潔凈,笑嘻嘻地望著橋下的流水,那樣子仿佛水中有他的美如天仙的新娘。古樸的石橋、平靜的河水、清朗的月光,這種充滿古典情懷的場景使我對那男子產生了好奇,或者說他正在誘惑我。月色給他的臉涂上一層柔和的光彩,我見他相貌平平,他入神地微笑著,一動不動地望著河水。如果不是他始終如一地笑著,毫無顧忌地笑著,我是想不到他是精神失常者。當我意識到他的精神有問題時,他倒轉身朝我走來,我大膽地打了一聲招呼:“嗨,你好!”他并沒有停住腳步,但他沖著我笑了,而且笑出了聲。他與我擦身而過,他像大多數的精神失常者一樣,走路很散漫,晃晃悠悠,有一種逍遙感。
我想象他為何而精神失常?愛情?金錢?權力?事業?這世俗生活中能制約、桎梏和誘惑人的種種事物我都想了一番,最后仍然是一團迷霧,得不到任何答案。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他喪失了世俗人要為之奔波、勞碌、明爭暗斗的職稱、住房待遇、官職、金錢、榮譽等等這一切為人所累的東西,那么他心中留下的那一點是什么?也許是僅存愛情了。留下的必定是唯一的、單純的、永恒的、執著的。這種東西帶給了他安詳、平和、寧靜與超然。而到達這種境界卻必須以喪失作為代價。
他對我的那一笑常常使我警覺,這使我想起了里爾克,他在自己的一生中努力追求一種孤獨感,有時候朋友或親人破壞了他這種孤獨感,他就會離他們而去。這種孤獨感是否是精神失常者心中僅存的一種古典詩意之美呢?距離產生了,客觀、清醒和冷靜的良好品質必然在人的身上出現,而距離總是以喪失作為前提的。
必要的喪失是對想象力的一種促進和保護。許多秀山秀水、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頻頻產生過大學問家,而很大氣的藝術家卻寥寥無幾,我一直以為這樣盡善盡美的環境沒有給想象以飛翔的動力,而荒涼、偏僻的不毛之地卻給想象力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可惜這樣的地方又缺乏足夠的精神給養。沒有了滿足感、自適感,憧憬便在缺憾、失落、屈辱中脫穎而出,憧憬因而變得比現實本身更為光彩奪目。
懷舊是否也是一種喪失呢?我認為是。盡管懷舊的形式本身是拾取和藕斷絲連,但就懷舊的事物本身而言,它卻是對逝去所有事物的剔除和背叛,因為你不是懷戀已逝的所有事物,而是只對一件事物情有獨鐘,那么你在懷舊,就意味著你對往昔大部分生活的喪失,你用閱歷和理性判斷出了一種值得追憶的事物,這種東西對你而言是永恒的。幾乎所有的作家都有懷舊情緒,這種拾取實在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喪失,而這種喪失又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憧憬呢?它也是一種喪失嗎?我認為憧憬也是一種喪失。憧憬是想象力的飛翔,它是對現實的一種揚棄和挑戰。現實太滿或者太流于平庸了,憧憬便會扶搖而上,尋找它自己的陽光和雨露。憧憬脫離塵世,當然是對許多俗世生活的一種喪失。
懷舊和憧憬,這是文學家身上必不可少的兩個良好素質,它們的產生都伴隨著喪失。而任何人并不是每時每刻都能懷舊和憧憬的,它需要營養的補充,也就是需要培養人的一種孤獨感。一種近于怪癖的藝術家的精神氣質。一個八面玲瓏、缺乏個性的人是永遠不會成為藝術家的,因為他(她)們擁抱一切,缺乏問詢、懷疑、冷靜和坦誠,因而也就產生不了距離和美。
我又想起了在大理石橋上遇見的那個人。以往我會像絕大多數人一樣稱他們為精神病患者,但我現在不那么以為了。首先我已經不敢肯定這是一種病,當然就不能說他是患者了。我們是用常人的眼光打量他們的,他們的失神和超常狀態其實是引起了我們自身的恐慌,他們那不顧一切、徹頭徹尾的喪失令我們疑惑不解,所以我們認定他們有病。有一個小常識很說明問題,幾乎絕大多數病的癥狀都伴有抑郁、焦慮、暴躁、驚慌的表現,當你身上出現這種情緒時,你可能生病了。而精神失常者卻表現出一種使人迷醉的冷靜、平和及愉悅,這有他們臉上的笑容為證。他們戰勝了抑郁、焦慮、暴躁和驚慌,他們的心中也許僅存一種純粹的事物,他們在打量我們時,是否認為我們是有病的,而他們卻是正常的?因為我們所說的正常是以大眾的普通人的行為作為尺度的,所以我只能認為他們是精神失常者,或者說是精神漫游者。
要到達那種境界要喪失多少東西?我不敢設想。也許他們也懷想和憧憬,就像我們一樣。
編者按:什么是哲理散文
哲理散文
哲理,是感悟的參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結晶。它縱貫古今,橫亙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會,寄寓于人生百態家長里短,閃現在思維領域萬千景觀。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閃光的瞬間,形諸筆墨,寫就內涵豐厚、耐人尋味的美文。時常涵詠這類美文,自然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迪和熏陶,洗禮和升華,這種內化作用無疑是巨大的。
哲理散文以種種形象來參與生命的真理,從而揭露萬物之間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靈透辟的整合,給我們一種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的底蘊、觀念具有震撼性的審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體現出的思維方式,去體悟哲理散文所蘊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積淀。例如:尼采的《我的靈魂》。
1.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維:哲理散文因為超越日常經驗的意義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質,構成了本體的象征表達。它摒棄的是淺薄,而是達到一種與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靈氣往來的境界,我們從象征中獲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暢快,由心靈的平靜轉到靈魂的震顫,超越一般情感反應而居于精神的頂端。
2.哲理散文的聯想思維:由于哲理散文是個立體的、綜合的思維體系,經過聯想,文章擁有更豐富的內涵,不至于顯得單薄,把自然、社會、人生多個角度進行了融合。
3.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維:哲理散文在本質意義上是思想表達對情感的一種依賴。“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對生活的感悟過程中有情感參與,理解的結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議論,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滿了審美情感液汁的思想。從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間去讀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義。這就是哲理散文藝術美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