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讀書的散文
關于讀書的散文篇1:關于讀書
近年來,時常有人調侃亦或自謙“人丑就要多讀書”。這一說法似乎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可。
因為大學學的是播音與主持藝術,身在藝術類院校,周遭的同學個個儀表堂堂或者美若天仙,如此一來可能不乏有人認為自身是沒必要多讀書的吧。因而讀書到底有什么實際用處,這樣的問題也就時常在耳邊響起。
而關于這個問題,老實講我一時半會兒還真是答不出來,因為這個問題背后的含義,說得更為直白一點就是:讀書能當飯吃嗎?好吧,讀書不一定就能給你帶來物質上的財富,即使能,也不會是立竿見影的,因為讀書實在是一個安靜的慢活計。那么這樣一個“慢活計”又究竟有何樂趣所在呢?
我人生讀的第一本書到底是什么書,已然不記得。但是對《唐詩三百首》的記憶卻頗為深刻,倒不是因為后來理解的其詩歌造詣,那時年紀尚小并不能真正理解詩中的美。而是因為大人們總是會逼迫我在人前表演、背誦詩句,不但將一開始的勃勃興致消磨殆盡,甚至讓我對詩詞都產生了一定的畏懼。可見讀書的樂趣,并不在于能在人前展示和炫耀。
當然,也謝天謝地,上學之后還是因為虛榮心的唆使,倒始終也沒丟掉閱讀,后來竟也慢慢養成習慣并開始發現和體味其中樂趣。
雖是始終堅持閱讀,但真正開始大量的讀書,還是在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從小接受的教育便是要“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長大之后,受環境影響也時常叫囂要“說走就走的旅行”。而那時候我已經在大一的時候利用平常的假期和寒暑假,從南到北游走了全國30余座城市,也是時常說走就走。旅行途中也會帶上一兩本書,但主要用于抵御在火車上的無聊時光,且時常還是會被窗外的景色所吸引或者被打擾,并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書中的字里行間去。而越往后也越發意識到—或許真如友人所說:如果不讀書,行萬里路也只是個郵差。
所以在大二的時候我開始靜下來認真讀書,一有閑暇就泡在圖書館,一年下來也讀書數十近百冊,涉獵范圍也逐漸拓寬。這時候才意識到讀書的真正樂趣---或許是除卻其完全是屬于你的個人時光,以及和書目作者那些優秀的靈魂交流獲益頗豐外,讀書讓人自知無知才是最大的樂趣所在。
為什么自知無知還會是一種樂趣,甚至還是最大的樂趣呢?因為自知無知便會激起自己不斷求知的欲望,而這種不斷求知的欲望所帶來的行動無疑是充實而美好的。而自知無知的人必然不會是固執和盛氣凌人的,而謙遜的品性所衍生的便是能更好的和他人相處,最最重要的是能更好的和自己相處。當然這也不見得就是必然的事情,但是世間還有什么事能比好好的和自己相處更有樂趣的呢?
當然,一切都不會是絕對的。只是即便不談古人所言的諸如: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清爽等勸學篇。一個人也總該有些屬于自己、獨自的時光,又或者“人丑就要多讀書”的“丑”或許本就不單是指容顏。
關于讀書的散文篇2:淺談讀書
最近,中央電視臺有一則關于讀書的主持人公益廣告,做得非常好,看后受益匪淺。李潘說:“與讀書相伴的每一分鐘,都是對人生最好的獎賞。”白巖松說:“在讀書中不僅有眼前,更有詩和遠方。”郎永淳說:“閱讀讓內心強大,能勇敢面對抉擇和挑戰。”他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有著很深刻的哲理。
我們的日常生活,無時無刻不與讀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的衣食住行都與讀書有關,因此,讀書是我們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咿咿呀呀學語的孩子,其父母就開始對他進行書本教育了,教他數數,教他一些做人的道理,從此這個孩子就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
人的一生是離不開書的。一個孩子從小熱衷于讀書,可以讓你待人接物有禮節。俗話說:“第一印象很重要”從你留給別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讓別人看出你是什么樣的人,讓人感覺你知書達理,倍受人們的喜愛,你進步了,正如前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先生所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同時也會從中感受讀書給你帶來的益處,你會感到很幸福。同時,讀書可以使你從小就變得聰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對困難,懂得用智慧去戰勝對手,讓你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樣,你又在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你會倍感信心倍增。
“書”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培根先生說過:“知識就是力量。”多讀書,豐富了你的知識,增長了你的才干,讓你感到渾身充滿了一股無窮力量。這種力量一直在激勵著你不斷地前進,不斷地成長。這一切都是“書”在陪伴著你,從書中,你往往可以發現自己身上的不足之處,使你不斷地改正錯誤,擺正自己前進的方向。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千里路”、“開卷有益”“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些都是我們從小接受的諄諄教誨,從進入校門讀書那天起,父母、老師經常會拿這些來教育你,加之中、高考獨木橋擺在你的面前,所以只能每天“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雖然讀書不是萬能的,一旦書讀出來了,那也就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當你事業上有一番成就,家庭幸福美滿的時候,閑暇之余難道你就不去想一想你的這一切不要歸功于讀書嗎?難道你不感覺是讀書使你很幸福嗎?!
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無可避免的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和挫折,你別忘了讀書可以讓你從書中獲取如何解決自己所遇到的困苦和挫折的方法。這時候你可以去讀一讀《名人傳》,她可以讓你從偉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戰斗的勇氣,更讓你明白,唯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羅曼諦克式幻想的苦難,唯有克服苦難的悲劇,才能幫助你擔當起命運的磨難;你還可以再去讀讀海倫凱勒那些真實而感人肺腑的故事,感受遭受不濟命運的人所具備的自強不息和從容豁達,從而讓你在并非一帆風順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勇,做命運真正的主宰者。書籍可以給予你希望和勇氣,知識就像潤滑劑將慰藉緩緩注入人們干涸的心田,使黑暗的天空再現光芒。在書籍的帶領下,你就會不斷磨煉自己的意志,你的心靈也將漸漸充實成熟,在你獲取成功的經驗時,你會倍感幸福。
古今中外有許多名人癡醉于讀書,至今仍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聞一多讀書成癮,一看就“醉”,就連結婚那天,他也沒有忘記要讀書,才有“聞一多醉書”之說;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讀書的方法與眾不同。他拿到一本書,不是翻開從頭至尾地讀,而是對著書思考一會,然后閉目靜思。他猜想書的謀篇布局,斟酌完畢再打開書,如果作者的思路與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讀了。華羅庚這種猜讀法不僅節省了讀書時間,而已培養了自己的思維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淪為書的奴隸;相聲語言大師侯寶林只上過三年小學,由于他勤奮好學,使他的藝術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為有名的語言專家。有一次,他為了買到自己想買的一部明代笑話書《謔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舊書攤也未能如愿。后來,他得知北京圖書館有這部書,就決定把書抄回來。適值冬日,他頂著狂風,冒著大雪,一連十八天都跑到圖書館里去抄書,一部十多萬字的書,終于被他抄錄到手;世界文豪高爾基對書感情獨深,愛書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間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書籍,其它的任何東西他都不考慮。為了搶救書籍,他險些被燒死。他說:“書籍一面啟示著我的智慧和心靈,一面幫助我在一片爛泥塘里站起來,如果不是書籍的話,我就沉沒在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中國革命之父孫中山也曾說過,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讀書。我一天不讀書,就不能夠生活;文學家魯迅先生這樣說,讀書無嗜好,就能盡其多。不先泛覽群書,則會無所適從或失之偏好,廣然后深,博然后專。
歷史上西漢東海人匡衡家境貧寒在與鄰居家的墻壁上鑿孔偷光讀書;漢朝有個叫孫敬的“懸梁刺股”刻苦學習的精神流傳久遠;東晉人車胤“螢囊讀書”的故事傳為佳話……
關于讀書的散文篇3:讀書與人生
我們知道,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在當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國學傳承的作用愈加凸顯,我們有責任拾起自己的文化,將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信息收集整理,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傳于后人。國學的傳承重在繼承國學精神,而非形式上的模仿。
經常有人言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其實個中自有深義,蘇轍在某篇文章中說,孟子曾夫子自道: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文章便凸現出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的磅礴征象,太史公司馬遷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一個治學者在走精專之路的同時,還能博觀約取,兼具雜學,明乎“讀經而已,則不足以知經”的道理,想來即是自我玉成的最佳前提。
宋代《神童詩》中30多首,第一首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充分地體現了自宋代讀書已經是很重要的事,至今也影響了我們1000多年。
世界上有兩門課:一門人文,一門科學,那些在科學上為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大師們,留下的珍貴遺產就是書,我們要想了解、傳承和發揚就必須讀書。而讀書的方法,我認為最根本的是自學和讀書習慣的養成。中國是文明古國,了解、學習、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用“揚棄”的態度、“拿來主義”的精神對待祖先留下的文化資源,既是對傳統的尊重,又是對現實需求的積極回應。
莊子曾說:“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意思是:油脂在柴火上燃燒,油脂燒完了,柴火也燃盡了,但火卻可以傳續下去,沒有窮盡的時候。莊子解讀了中華文化延續的玄機,在于薪火相傳。傳承的主要途徑在于閱讀,因為書本是人類智慧和文明的積累。
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孔子主張多讀書,并注意興趣培養,還發現了一個規律。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懂得一點不如喜歡,喜歡不如以之為樂。喜歡一個事即使再累也沉浸在享受中。
人類之所以是萬物的靈長,區別于草木禽獸,最明顯的標志就是有語言文字,書籍則是文字的載體,翔實記錄著人類的精神文化遺產。
在我看來,讀書首先是一種靈魂生活,也是調養心性獨觀眾妙的一種悟道方式,同時還是通向學問淵藪的唯一門徑。人類的精神譜系及文化氣脈需要爝火相續的傳承,一個不讀書的人侈談什么開宗立派顯然是“野狐禪”,妄自立說,斷非正確、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治學精神。
近年來,社會上出現“國學熱”,如穿漢服、行跪拜禮、讓孩子背“三字經”等,這說明幾千年的文化傳統是斬不斷的,它有強大的生命力。同時“國學熱”也體現了民眾對傳統文化的需要。但國學是什么,它的傳承之路在哪里,也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說起讀書,我經常想起:“讀書,是最低門檻的高貴。”這句話說得真好。
就“國學傳承”而言,我個人分了三個角度。在學術角度,加深對它的研究,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在行業角度,提煉東方智慧,將國學思想融進企業管理之中,提高企業的凝聚創新力;在社會角度,從社會生活入手,以文化和藝術的形式開展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活動,進而提升民眾的民族認同感、自信心和歸屬感,建設共有的精神家園。
現在,圖書市場琳瑯滿目,文化活動層出不窮,但我認為,讀書重要的是思考,不僅要思考書里的內容,還要思考這本書能夠帶給我們什么正面的能量。書,對人的精神引導很重要,讀書萬不能跟著流行趨勢走,對于那些可以幫助、指導我們的書要看,培養良好的道德和獨立的人格才是讀書的目的和重中之重。
讀書,不僅是一件高貴的事,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是人類最優美的姿態,那么,讀者就是一個最美好的身份。作為一個知識青年,讀書是我們的職業要求,是為人師表的立身之本,同時一個人讀書的境界決定他人生的高度。
我的看法是,讀書要分別書籍緩急輕重,知道哪幾部書是必須細讀的,哪幾部書是只要翻翻的,哪幾部書只要放在架上不必動,等到我們用得著它的時候才去查考的。要懂得這個法子,只有多看書目,研究一點目錄學。我們的讀書,是要借了書本子上的記載尋出一條求知的路,并不是要請書本子來管束我們的思想。讀書的時候要隨處會疑。換句話說,要隨處會用自己的思想去批評它。
讀書也好,治學也好,是不宜給自己劃定一個框子的,相反應該隨緣。接觸社會層面多了,你會發現,其實自古至今很多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勤于學習、樂于思考、善于總結、敢于自省、勇于創新。可以這樣說,這“五個基本點”是培養一個民族高貴品質的精髓。
關于讀書與人生的關系,我認為“軟實力決定人生的高度”。中國的三大功夫明星:李小龍、成龍、李連杰之中成就最高的是李小龍,這很大一部分取決于他讀書多,富有哲學思想。
那么,究竟該怎樣讀書呢?以“武功”為例,指出所謂“武”便是“招數”所謂“功”便是“力量”,兩者缺一不可。讀書也是如此,課堂上要求讀的書是“功”,是必修;業余書籍是“武”,是選修。大學生要加強讀書,將軟實力轉化為硬道理,學以致用。
剛大學畢業那幾年,我曾擔任過一段學校老師,那時就激發了我的讀書欲望,但我仍感文化底子薄需要讀書,雖然那時居無定所且囊中羞澀,但我總是想盡方法或借或找《二十四史》、《史記》等國學名著,我始終認為國學是中國文化的根源和堅實基礎。
讀書,不僅是一件高貴的事,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是人類最優美的姿態,那么,讀者就是一個最美好的身份。作為一個知識青年,讀書是我們的職業要求,是為人師表的立身之本,同時一個人讀書的境界決定他人生的高度。
看了“關于讀書的散文"的人還看過:
1.關于讀書的抒情散文
2.關于書香的散文推薦
3.關于讀書的散文精選
4.有關讀書的經典散文推薦
5.有關讀書優秀散文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