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戰國策的寓言故事
寓言常用假托的故事或擬人手法說明某個道理,一般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給讀者以啟示。關于出自戰國策的寓言故事有哪些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出自戰國策的寓言故事篇,歡迎大家閱讀。
出自戰國策的寓言故事篇1:金鉤桂餌
在春秋時代的魯國,有個人非常喜歡釣魚,他在自己的釣具和餌料上花了不小的功夫:他用馥郁芬芳的名貴香料肉桂制成魚餌,用黃金打造出極其精致的魚鉤,并且在魚鉤四周鑲嵌上白銀絲線和青綠色的美玉,而釣魚繩則要用極其珍貴的翡翠鳥的羽毛來裝飾一番。
每當釣魚的時候,他總是早早地來到小河邊,找好一個位置,擺好架勢,正襟危坐。如果單從他手持釣竿的姿勢和選擇的釣魚位置來看,毫無疑問都是極其標準規范的,甚至還能顯示出釣者的某種優雅和閑適來。然而他即使這樣坐上一天,直至傍晚收竿時,別人往往都能滿載而歸,而他釣得的魚卻沒有幾條,有時甚至空手而返。
魯國人釣魚的故事告訴人們:做任何事情,如果只將注意力單純放在外在的形式上,而忽視了其實際的效用,過分追求搭花架子裝點門面,這是很難有所收獲的。
出自戰國策的寓言故事篇2:五十步笑百步
梁惠王好驅使百姓與鄰國打仗。有一次梁惠王召見孟子,問道:“我在位,對于國家的治理,可以說是盡心盡意的了。河內(今河南省黃河北岸)常年發生災荒,收成不好,我就把那里的一部分老百姓遷移到收成較好的河東去,并把收成較好的河東地區的一部分糧食運到河內來,讓河內發生災荒地區的老百姓不致于餓死。有時河東遇上災年,糧食歉收,我也是這樣,把其他地方的糧食調運到河東來,解決老百姓的無米之炊。我也看到鄰國當政者的作法,沒有哪一個像我這樣盡心盡意替自己的老百姓著想的。然而,鄰國的百姓沒有減少,而我的百姓也沒有增多,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我就用打仗來打個比方吧。戰場上,兩軍對壘,戰斗一打響,戰鼓擂得咚咚地響,作戰雙方短兵相接,各自向對方奮勇刺殺。經過一場激烈拼殺后,勝方向前窮追猛殺,敗方就有人丟盔棄甲,拖著兵器逃跑。那逃跑的士兵中有的跑得快,跑了一百步停下來了;有的跑得慢,跑了五十步停下來了。這時,跑得慢的士兵卻為自己只跑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跑了一百步的士兵是膽小鬼,您認為這種嘲笑是對的嗎?”
梁惠王說:“不對,他們只不過沒有跑到一百步罷了,但是這也是臨陣脫逃啊!”
孟子說:“大王如果明白了這其中的道理,那么就無須再希望您的國家的老百姓比鄰國多了。”
這篇寓言故事說明:看事物應當看到事物的本質與全局,不能只看表面和局部。鄰國國君不管災荒年間老百姓的生活,是不愛百姓的國君。梁惠王常調動百姓去打仗,致使民不聊生,仍然是不愛百姓的國君。
出自戰國策的寓言故事篇3:不龜手之藥
宋國有個人善于炮制防止凍裂的不龜(jun)手之藥,他的家族靠著這個祖傳秘方,世世代代以漂洗絲絮為業,始終勤勤懇懇,披星戴月,但由于收入菲薄,生活總是很貧困。
有位遠道而來的客人,聽說有不龜手之藥的秘方,愿以百金求購。這可是個大數目!不龜手之藥的主人動心了。但想到祖傳的秘方要賣出去,也是件大事,于是集合全家族的成員共商轉讓之事。大家七嘴八舌一番議論,最后總算統一了思想:祖祖輩輩以漂洗絲絮為生,收入太少,今天一旦出售藥方,可以獲取大筆金錢,何樂而不為?于是全體成員一致同意把藥方賣出去。
客人得到秘方以后,立即奔赴吳國,對吳王說,今后將士在寒冬打仗,再也不用為凍手犯難了。不久,越國大軍壓境,吳國告急,吳王委任此人統帥大軍。此時正值嚴冬,吳越兩軍又是進行水戰。由于吳軍將士涂抹了不龜手之藥,戰斗力特別旺盛,因而大勝越軍。班師回朝后,吳王大喜過望,頒詔犒賞三軍,同時將獻藥之人視為有特殊貢獻的統帥,割地封賞嘉獎他。
同樣是這個不龜手之藥,宋國人世世代代用來漂洗絲絮,結果始終貧困交加;而吳國用來作戰,則可以戰勝敵國。由此可見,同樣一個事物,由于使用方法和對象不同,其結果和收效也會大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