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翻譯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南宋詞人辛棄疾于1205年所作。作者是懷著深重的憂慮和一腔悲憤寫這首詞的。小編這里為大家整理了這首作品的全文和翻譯,希望大家喜歡。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作者:辛棄疾【宋代】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煽盎厥?,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注釋:
?、佟⒕┛冢航K鎮江市因臨京峴山、長江口而得名。
②、孫仲謀:三國時的吳王孫權,字仲謀,曾建都京口。 孫權(182-252),字仲謀。東吳大帝,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生于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卒于太元二年(公元 252年)。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200年孫策早逝,臨死前對孫權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
?、邸⒓呐耗铣挝涞蹌⒃P∶?。 劉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輿,小名寄奴,漢族,生于興寧元年三月。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蘇徐州市),后來遷居到京口(江蘇鎮江市),南北朝時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稱宋武帝。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軍事家、統帥。
?、?、“想當年”三句:劉裕曾兩次領晉軍北伐,收復洛陽、長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劉裕子劉義隆年號。草草:輕率。南朝宋(不是南宋)劉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北伐,卻反而讓北魏主拓跋燾抓住機會,以騎兵集團南下.兵抵長江北岸而返,遭到對手的重創。
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南歸,到寫該詞時正好為四十三年。
?、?、佛貍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小名佛貍。450年,他曾反擊劉宋,兩個月的時間里,兵鋒南下,五路遠征軍分道并進,從黃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長江北岸。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宮,即后來的佛貍祠。
?、唷⑸聒f:指在廟里吃祭品的烏鴉。社鼓:祭祀時的鼓聲。到了南宋時期,當地老百姓只把佛貍當作一位神祗來奉祀供奉,而不知道他過去曾是一個皇帝的行宮。
⑨、廉頗:戰國時趙國名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廉頗被免職后,跑到魏國,趙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體情況,廉頗之仇郭開賄賂使者,使者看到廉頗,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回來報告王說:“廉頗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通假字,假字為:屎)矣”趙王以為老,遂不用。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翻譯: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著,(但是)無處去找孫權那樣的英雄了。當年的歌舞樓臺,繁華景象,英雄業跡都被歷史的風雨吹打而隨時光流逝了。(如今)夕陽照著那草木雜亂、偏僻荒涼的普通街巷,人們說這就是(當年)寄奴曾住過的地方?;叵氘敃r啊,劉裕率兵北伐,武器堅利,配備精良,氣勢好象猛虎一樣,把盤踞中原的敵人一下子都趕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間興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業,由于草率從事,結果只落得自己回顧追兵,便倉皇失措。四十三年過去了,(現在)向北遙望,還記得當年揚州一帶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敵占區里后魏皇帝佛貍的廟前,香煙繚繞,充滿一片神鴉的叫聲的社日的鼓聲!誰還來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寫作背景:
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辛棄疾六十四歲時,被召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這以前,辛棄疾被迫退居江西鄉間已有十多年了。起用他的是執掌大權的韓侂胄。因為那時蒙古已經崛起在金政權的后方,金政權日益衰敗,并且起了內亂。韓侂胄要立一場伐金的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棄疾作為號召北伐的旗幟。第二年(1204),任他作鎮江知府。鎮江在那時瀕臨抗戰前線。辛棄疾初到鎮江,努力作北伐的準備。他明確斷言金政權必亂必亡。他又認為:南宋要取得對金作戰的勝利,必須作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他曾對宋寧宗和韓侂胄提出了這些意見,并建議應把對金用兵這件大事委托給元老重臣。這無疑是包括辛棄疾在內的。可是韓侂胄一伙人不但不能采納,反而有所疑忌不滿,他們借口一件小事故,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開禧元年(1205)索性把他調離鎮江,不許他參加北伐大計。辛棄疾二十三歲從山東起義南來,懷著一腔報國熱情,在南方呆了四十三年,開始遭到投降派的排擠,現在又遭到韓侂胄一伙人的打擊,他那施展雄才大略來為恢復大業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北固亭是京口(鎮江)名樓,登樓可望已屬金國的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可以想像,辛棄疾在京口期間,肯定不止一次登樓,登樓之時,定有幾多感慨存諸心中,蓄積起來,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吐之為是詞。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鑒賞:
辛棄疾調任鎮江知府以后,登臨北固亭,感嘆報國無門的失望,憑高望遠,撫今追昔,于是寫下了這篇傳唱千古之作。這首詞用典精當,有懷古、憂世、抒志的多重主題。江山千古,欲覓當年英雄而不得,起調不凡。開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見而聯想到兩位著名歷史人物——孫權和劉裕,對他們的英雄業績表示向往。接下來諷刺當朝用事者韓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劉義隆一樣草率,欲揮師北伐,令人憂慮。老之將至而朝廷不會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嘆息。其中“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寫北方已非宋朝國土的感慨,最為沉痛。
詞的上片懷念孫權、劉裕。孫權割據東南,擊退曹軍;劉裕金戈鐵馬,戰功赫赫,收復失地。不僅表達了 對歷史人物的贊揚,也表達了對主戰派的期望和對南宋朝廷茍安求和者的諷刺和譴責。
下片引用南朝劉義隆草率北伐,招致大敗的歷史事實,忠告韓侂胄要吸取歷史教訓,不要魯莽從事,接著用四十三年來抗金形勢的變化,表示詞人收復中原的決心不變,結尾三句,借廉頗自比,表示出詞人報效國家的強烈愿望和對宋室不能進用人才的慨嘆。
全詞豪壯悲涼,義重情深,放射著愛國主義的思想光輝。詞中用典貼切自然,緊扣題旨,增強了作品的說服力和意境美。明代楊慎在《詞品》中說:“辛詞當以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為第一。”這種評價是中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