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小兒辯日》全文譯文及鑒賞
《兩小兒辯日》
春秋戰國 列子(列御寇)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辯斗 一作:辯日)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兩小兒辯日》譯文
孔子向東游歷,見到兩個小孩在爭辯,就問他們在爭辯的原因。
一個小孩子說:“我認為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近,而正午的時候距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子認為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比較遠,而正午的時候距離人比較近。
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時像車的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時就如同盤子一般小了,這不是遠小近大的道理嗎?”
另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時涼爽,到了中午的時候熱得如同把手伸進熱水中,這不是近的就感覺熱,而遠就覺得涼的道理嗎?”
孔子聽了之后不能判斷他們倆誰對誰錯。
兩個小孩子笑著對孔子說:“是誰說你智慧多呢?”
《兩小兒辯日》鑒賞
此文通過描寫兩個小孩爭辯太陽在早晨和中午距離人們遠近的問題,反映出中國古代的人們對自然現象的探求和獨立思考、大膽質疑、追求真理的可貴精神。
這則小故事用對話貫串始終。全文以孔子的見不能決為貫串線索,頗有條理地敘述了兩小兒辯日的過程。
先寫兩個小孩分別就太陽距離人的遠近鮮明地提出看法,引人思考。
接著又分別擺出根據。兩人互不相讓,都使用反問句式,扣住了題目中的“辯”字,增強了論辯性。
“笑”在原文中顯然有“譏笑”之意。至于該不該“笑”,也可以從多方面看。若從作者為道家,孔子為儒家來看,顯然要“笑”孔子;但若從孔子的態度來看,又不該“笑”了,因為孔子實事求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并沒有“強不知以為知”, 為什么要“笑”他呢?“孔子不能決”告訴人們,做人就應該實事求是,不能不懂裝懂;“孔子不能決”還告訴我們,孔子那樣的大學問家,尚且有不能解決的問題,由此看來,知識是無窮盡的,什么人都應該不間斷的學習,不放棄探求。
孔子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面對兩小兒的爭辯而不妄加決斷,正體現了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而兩小兒善于觀察常見的生活現象,從中發現問題,引發思考;也可以從兩小兒是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物、認識事物,結果自然就不一致;說明他們平時注意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具有多元化思維;同時他們也具有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科學精神。本文同樣深刻闡述了“學無止境”這一道理。
事實上,現代科學已經對這種現象有了科學的解釋:早上和傍晚,太陽角度低,穿透的大氣層很厚,受到大氣層梯度折射率影響很大,光路彎曲顯著,所以人看到的太陽就大;中午太陽角度大,穿透的大氣層相對較薄,受到大氣層梯度折射率影響較小,光路彎曲沒有早上和傍晚明顯,所以人看到的太陽就覺得小了。此外,當太陽在早上的時候是從地面升起,而遠處的屋子或山正和那大太陽成了一小一大的鮮明對比,而在中午周圍沒有任何東起跟它對比,顯然就會顯得小,這是我們的肉眼騙了我們。而且由于地球形狀、大氣層、運行規律等自然因素,簡單運用生活規律或生活常識去解釋是無法作出正確解釋的。但作出正確解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的正是“兩小兒”和孔子的這種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實事求是的精神。
《兩小兒辯日》課后問題
⒈你怎么看待兩小兒對孔子的譏笑?
兩小兒譏笑孔子固然不對,但從另一方面,博學多聞的孔子尚且不能解答,側面反映了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所以要活到老學到老。
⒉這個故事對你有什么啟發?
同上問題意義大致相同,說明人要活到老學到老。
1.兩個通假字,都在最后一句:為——謂——說,知——智——智慧。
2.其——指代兩小兒辯日這件事 及——等到 決——決斷,判斷,決定
滄滄——天氣寒涼的感覺
3.我認為太陽剛出時距離人近,而太陽到中午時距離人遠。
4.為什么早上和晚上看太陽的時候特別大?中午特別小?
早上和傍晚,太陽角度低,穿透的大氣層很厚,受到大氣層梯度折射率影響很大,光路彎曲顯著,所以人看到的太陽就大;中午太陽角度大,穿透的大氣層相對較薄,受到大氣層梯度折射率影響較小,光路彎曲沒有早上和傍晚明顯,所以人看到的太陽就覺得小了。
此外,當太陽在早上的時候是從地面升起,而遠處的屋子或山正和那大太陽成了一小一大的鮮明對比,而在中午周圍沒有任何東起跟它對比,顯然就會顯得小,這是我們的肉眼騙了我們。
你畫兩個一樣大的圓圈,然后在一個圓圈外面畫一個大圓圈,在另一個的外面畫一個小一點的圓圈。你就會覺得那兩個本來一樣大的圓圈好像大小不同。
《兩小兒辯日》參考資料
1.本文選自《列子·湯問》。《列子》相傳為戰國時鄭國人列御寇(約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許多先秦時代優秀的寓言故事、民間故事。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學生編成《論語》一書,留傳于世。
3.太陽什么時候離人們近些?
太陽是在中午離人們近些呢?還是早晨和晚上離人們近些呢?早晚看到的太陽比中午大都是由于人們的錯覺;中午陽光比早晚熱是由于中午陽光直射,陽光在大氣里走過的路程較短,熱量被吸收少。首先,我們應該搞清楚在中午和早晚的時候,人們觀測太陽的距離為什么會不同。原因很多:(一)地球是球形,不斷地自轉。如若地球除了自轉沒有其他運動,而且自轉軸與太陽和地球間的直線垂直,則對于在赤道上的人來說中午太陽總比早晚近,也就是說近的距離相當于地球的半徑6 400公里。(二)地球的緯度的不同,觀測的人不一定在赤道上。緯度愈大即離赤道愈遠,太陽在中午和早晚的距離差愈小。(三)地球不只自轉,也繞太陽公轉,自轉軸和公轉軸成235°角。自轉軸的方向變化很慢。因此中午太陽在天空的高度一年內不斷變化。(四)地球公轉軌道是橢圓形,所以地心和日心的距離逐日變化。(五)日出日落時間在一年中逐日變化著,同一天的日出日落時間又隨緯度而不同。(六)由于地球自轉軸方向很慢的變化和行星引力對地球公轉軌道所產生的影響等原因,地心和日心最接近的日期并不固定。(在目前日心和地心距離最近的日子是一月二日,此后每千年往后推移17天半。)考慮到上述原因,可以推出適當的公式來計算中午和早晚太陽和觀測者的距離差。必需的資料可由天文年歷查到。計算結果如下:對于北緯40度如北京來說,目前每年從一月二十二日到六月五日中午太陽比日出時遠,二月初遠1 000公里,三月初遠4 000公里,四月初遠達6 400公里,以后差別減少到零。六月五日之后中午太陽比日出時近,七月初近5 800公里,九月中近達16 000公里,以后差別減少到第二年的一月二十二日。午和晚的差別情況大不相同,從八月一日到十二月十五日午比晚遠,其余七個半月午比晚近,四月中近達17 000公里。……上面的計算于1954年所作。但由于第六原因在短時間內影響很小,所以上述計算結果對今后一百年仍適用。由此可見,一切現象必須用科學來解釋,才是正確的。
(戴文賽《中午太陽是否比早晚離我們近》)
4.早晨近而冷、中午遠而熱的原因何在?
早晨較中午太陽看起來大些,是不是早晨太陽離我們近而中午離我們遠些呢?不是的。
在一定的條件下,人對物體的視覺會發生錯覺,一個物體在一些小的物體中間看起來就顯得大些,而一個物體在一些大的物體中間看起來又顯得小些。
同理,早晨的太陽,只有地平線上一角是天空,而其余部分是以樹木、房屋等做它的背襯,而在中午時,太陽在頭頂上是以大得無比的天空做它的背襯,所以看起來中午的太陽就比早晨的太陽顯得小些。
另外,我們看白色圖形比看同樣大小的黑色圖形要大些。這在物理學上叫“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時,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陽顯得明亮,而在中午時,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對之下,太陽與背襯的亮度差沒有那樣懸殊,這也是使我們看起來太陽在早晨比中午時大些的原因。總之,在早晨和中午太陽離我們的距離是一樣的,所以其大小也是相同的,而看起來早晨的太陽比中午時大些是因為眼睛的錯覺。
還有,中午較早晨時熱,是不是因為中午時太陽離我們較早晨時離我們近呢?也不是。那又是因為什么呢?
中午時較早晨熱,是因為中午時太陽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陽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陽光直射時,地面和空氣在相同的時間里、相等的面積內接受太陽的輻射熱較早晨太陽光斜射時多,因而受熱最強。所以中午較早晨時熱。
而實際上,天氣的冷熱主要決定于空氣溫度的高低。影響空氣溫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陽的輻射強度所決定的,但太陽光熱并不是直接使氣溫升高的主要原因。因為空氣直接吸收陽光的熱能只是太陽輻射總熱能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了。地面吸收了太陽輻射熱后,再通過輻射、對流等傳熱方式向上傳導給空氣,這是使氣溫升高的主要原因。
總之,每天中午較熱,早晨較冷,并非太陽離我們地面有遠有近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