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詩詞鑒賞摘抄10篇
春天的詩詞鑒賞摘抄篇1
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
[唐代]賈至
銀燭熏天紫陌長,禁城春色曉蒼蒼。
千條弱柳垂青瑣,百囀流鶯繞建章。
劍佩聲隨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爐香。
共沐恩波鳳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注釋
⑴早朝:臣子早上朝見皇上。大明宮:皇宮殿名。國家大典,皇帝朝見百官多在此舉行。兩省:指分居大明宮宣政殿左右的門下省和中書省。僚(liáo)友:同僚,如唱和此詩的王維、岑參和杜甫等。
⑵銀燭:蠟燭,有銀飾的燭臺。此指百官早朝時擎的燈火。朝天:一作“熏天”。天,代表皇帝。朝見皇帝稱為“朝天”。紫陌:紫紅泥鋪的路,指京城長安的路。
⑶禁城:宮城。曉蒼蒼:拂曉時暗青色的天空。
⑷弱柳:嫩柳。青瑣(suǒ):皇宮門窗上的裝飾,代指宮門。
⑸百囀(zhuàn):鳴聲婉轉多樣。建章:漢代宮名,代指大明宮。
⑹劍佩:百官在朝見時必須佩帶的寶劍和玉佩。玉墀(chí):宮殿前的石階。亦借指朝廷。
⑺惹:沾染。御爐:御用的香爐。
⑻鳳池:即鳳凰池,在大明宮內,中書省所在地。上:一作“里”。
⑼朝(zhāo)朝:天天;每天。染翰(hàn):寫文章。翰,筆。
白話譯文
銀燭朝天光照京郊路長,禁城宮闕春色拂曉蒼蒼。
千條嫩柳枝條垂拂青瑣,百囀黃鶯鳴叫聲繞建章。
劍佩聲隨早朝登階趨步,衣裳冠帶身沾御爐檀香。
共受皇恩同職風凰池上,日日執筆染墨侍候君王。
賈至簡介
賈至(718—772)字幼隣,唐代洛陽人,賈曾之子。生于唐玄宗開元六年,卒于唐代宗大歷七年,年五十五歲。擢明經第,為軍父尉。安祿山亂,從唐玄宗幸蜀,知制誥,歷中書舍人。時肅宗即位于靈武,玄宗令至作傳位冊文。至德中,將軍王去榮坐事當誅,肅宗惜去榮材,詔貸死。至切諫,謂壞法當誅。廣德初,為禮部侍郎,封信都縣伯。后封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卒,謚文。至著有文集三十卷,《唐才子傳》有其傳。
春天的詩詞鑒賞摘抄篇2
代春怨
[唐代]劉方平
朝日殘鶯伴妾啼,開簾只見草萋萋。
庭前時有東風入,楊柳千條盡向西。
注釋
①代:猶擬,說作者完全以一個閨婦身份來寫這首詩。
②殘鶯:春暮時之鶯。春暮則鶯稀,故稱殘鶯。
③萋萋:形容草生長得茂盛。暗用《楚辭·招隱士》春草、王孫意。意詣征人未歸。
④盡向西:唐時征戰多在西陲。
白話譯文
時至暮春,獨守空閨,鶯啼聲稀稀落落,應和著我的陣陣低泣。
扯起珠簾,撲面央入滿眼芳草。
一陣東風從小院里吹過;
千萬條柳枝便如同千萬縷離情,一條一縷都向西指;那迢迢的西陲啊,正是愛人守戍的地方。
鑒賞
這是一首代言體的詩,要“言”的是“春怨”。詩中無一“春”字,但從寫景可見;至于“怨”字,則只能從字里行間細加品味,仔細琢磨了。
“朝日”,猶日日,時俗口語;春暮鶯稀,故謂“殘鶯”。時至暮春,獨守空閨,自然怨憂滿懷,偏偏幾只殘鶯似乎也察知閨中思婦的孤寂,天天來陪伴著她叫個不停,更令人愁腸百結。愁之無奈,只好拉開窗簾,目之所見,芳草萋萋,碧色天涯。這無邊的春色,既能勾起往日“草色青青送馬蹄”的回憶,也可以引起草綠有期,征人難待的悲恨,是前者,是后者,抑或兩者皆有,總不免“萋萋芳草憶王孫,柳外樓高空斷魂”(李重元《憶王孫》)。眼前所見,心中所思,景、事相連,更惹動無限傷懷。她只得再次將視線移開——“庭前時有東風入,楊柳千條盡向西”。
這兩句別具匠心。“時有東風入”為“千條盡向西”之因,在東風的吹拂下,楊柳千條向西搖擺,既寫出了眼前景又傳遞出心中情。因為唐時征戍多在西陲,征人所在,妾之所向,“楊柳千條盡向西”,正形象概括了那離魂倩女,玉立亭亭,憂思萬縷,終日西望的情景。如此終篇,收到了情深意摯,含而不露,扣人心弦,余味不盡的藝術效果。
“詩中須有人在”。這首詩句句寫景,卻句句“有人在”,人與自然獲得了奇妙的對應。“人”之所見所聞,既是情的觸媒,又是意的流向,“人”之情動心馳,與物之聲色勢態融為一體,是情化的自然,是自然的情化,兩者渾然無跡,達到了“超妙”的藝術境界。
劉方平簡介
劉方平(758年前后在世),唐朝河南洛陽人。匈奴族。天寶前期曾應進士試,又欲從軍,均未如意,從此隱居潁水、汝河之濱,終生未仕。與皇甫冉、元德秀、李頎、嚴武為詩友,為薪穎士賞識。工詩,善畫山水。其詩多詠物寫景之作,尤擅絕句,其詩多寫閨情、鄉思,思想內容較貧弱,但藝術性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蘊無窮。其《月夜》、《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歷來為人傳誦的名作。
春天的詩詞鑒賞摘抄篇3
春日京中有懷
[唐代]杜審言
今年游寓獨游秦,愁思看春不當春。
上林苑里花徒發,細柳營前葉漫新。
公子南橋應盡興,將軍西第幾留賓。
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
注釋
⑴京中:指西京長安。
⑵游寓(yù):寓寄他鄉。秦:指長安。
⑶上林苑:漢武帝劉徹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在秦代的一個舊苑址上擴建而成的宮苑,規模宏偉,宮室眾多,有多種功能和游樂內容,今已無存。這里借指長安園林。徒:徒然。
⑷細柳:古地名,在今陜西省咸陽西南,渭河北岸。漢文帝時周亞夫為將在此駐軍,稱為“細柳營”,這里借指軍營。漫:隨意,沒有約束。
⑸南橋:洛陽城中一游覽處。
⑹西第:東漢外戚梁冀為大將軍,起府第在洛陽城西。因馬融曾為寫《大將軍第頌》,后人稱之為西第。這里泛指豪華府第。留賓:漢游俠陳遵,豪飲好客,宴會時常取客人車轄投入井中,以防客人中途離去,留賓即出自此曲故。
⑺風日:指洛陽的春日美景。這里是借代在洛陽賞春的朋友。
白話譯文
今年外出游玩的時候,自己獨自來到了長安,沒有朋友同游心中帶著春愁來看春天,沒有了春天的感覺。上林苑中的花白白地開放了,細柳營前的柳葉也徒有新芽。朋友們這時在南橋應該玩得正是盡興,將軍府里朋友們歡聚都不愿散去。我在這里向著遙遠的洛陽,對著春天的景物說,等我和朋友再相聚的時候明年的春天一定要加倍地還給我一個更美的春色啊!
鑒賞
唐代洛陽為東都。杜審言曾任洛陽丞,后任膳部員外郎及著作佐郎時亦多在洛陽供職,其家又在洛陽西鞏縣,因此他對洛陽有一種特別親切的感情。武則天長期留居洛陽,只在長安中(701—703)曾一度回西京。當時杜審言曾隨駕去長安。這首《春日京中有懷》詩,大約作于公元702或703年(長安二年或三年)的春天,詩人抒發懷友思歸之離情,表達了對洛陽的萬物無比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詩以平緩的語氣敘述起,“今年游寓獨游秦”,扣住題目的“京中”簡潔地交代了宦游的時間、地點,勾勒出了整首詩的背景。宦游對詩人來說本為平常事,而今年所不同的是“獨游秦”。“獨游秦”三字,將詩人獨在異鄉為異客的寂寥情懷表現得既充沛又含蓄。
這平靜的敘述中寓有潮涌般的思緒。次句緊承前句的“獨游秦”,順流直下沖決了感情的閘門:“愁思看春不當春”,詩人直呼“這春天的景色多么美好,我卻因為鄉愁無心賞玩!”長安古都風物形勝,又置冬去春來,節序的推移,自然容易引起異鄉人感昔懷今觸動愁思。這聯詩十四個字,生動地塑造出一個“相思不獨歡,佇立空為嘆”的詩人自我形象。由于詩中錯落有致地巧用重字,“游寓獨游秦”,“看春不當春”,使氣韻回環,節奏和諧,聲情搖曳生姿。
頷聯:“上林苑里花徒發,細柳營前葉漫新”,描繪長安景色,上林苑里鮮花盛開卻無人欣賞,細柳營前,柳枝新綠卻無人看顧。花木隨著季節開花結果,是自然規律,本無所謂“徒發”或“漫新”,然而詩句中卻著以“徒”和“漫”,賦予景物以人性。正應了清人吳喬所說:“景物無自生,惟情所化。”繪景是為寫情,這聯是首聯詩中“愁思看春不當春”的具體化描述,形象地表現詩人睹物感懷的惆悵心緒。
頸聯:“公子南橋應盡興,將軍西第幾留賓”,描繪的是詩人想象中洛陽友人賞春歡宴的情景。西第:東漢外戚梁冀為大將軍,起府第在洛陽城西。因馬融曾為之寫《大將軍第頌》,后人稱之為西第。這里泛指豪華府第。留賓:漢游俠陳遵,豪飲好客,宴會時常取客人車轄投入井中,以防客人中途離去。留賓即出自此曲故。他們在南橋群游興盡而歸,又在西第集宴豪飲。這歡暢的場面,正與自己“獨游秦”形成鮮明的對照。詩人運用這一虛筆來反襯自己的孤寂,突出對友人懷念的深沉和思歸之切。由于其中化用了陳遵的典故,不僅表現了友人英俠豪爽的性格,而且使詩歌具有豪放的氣勢。“公子南橋”句,雖沒直接寫景,然而景已自在其中,春游者風度翩翩,瀟灑自得的神志躍然紙上。詩寫至此,似乎已完題中“有懷”。但詩人猶覺未夠,又引出尾聯傳頌千古的名句。
“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尾聯構思新穎,造語清新。語癡而情真。詩人太熟悉洛陽的一切了,他思念洛城的人,也懷念洛城的風日,更留戀洛城的春光美景。這首詩與一般“有懷”詩相比,它擴大了“有懷”的范圍。“詩貴出于自心”(《圍爐詩話》),這聯詩正是獨出心裁,“言人之所不能言”。
明胡應麟在《詩藪》中說,七律結句之妙者,“則杜審言:‘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這評語是有灼見的。
杜審言這首《春日京中有懷》,結構齊整平密,起承轉合極其自然,虛實相生,波瀾起伏。其藝術手法對后世很有影響。
杜審言簡介
杜審言(約645-708),字必簡,漢族,中國唐朝襄州襄陽人,是大詩人杜甫的祖父。唐高宗咸亨進士,唐中宗時,因與張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東南)。曾任隰城尉、洛陽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館直學士,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齊名,稱“文章四友”,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樸素自然。其五言律詩,格律謹嚴。
春天的詩詞鑒賞摘抄篇4
春草宮懷古
[唐代]劉長卿
君王不可見,芳草舊宮春。
猶帶羅裙色,青青向楚人。
賞析
此詩前兩句發出昔人不可見而春草依舊的感慨;后兩句詩人展開聯想,轉入對歷史的回顧和思考中,就春色芳草的點染來抒發懷古之情。全詩從芳草春色入筆,以景寫情,結句不僅補足了句首之意,而且使詩意進入了一個回環往復的奇妙境界之中。
自然的規律是嚴峻無情的,歷史的法則是嚴峻無情的,曾不可一世的隋煬帝終被人民前進的激浪吞沒。面對久已消沉的隋宮廢殿遺墟,詩人在首句發出“君王不可見”的感慨,這既是對歷史法則的深刻揭示,也同時深含著對暴君隋煬帝的鞭答。昔日豪華的樓臺亭閣,現在只能看見茂盛的“芳草”在“舊宮”廢墟中迎著春日瘋長著,“芳草”是作者在詩中展示的最顯著最明亮的可見物,這是緊扣詩題“春草宮”而來的,“芳草”二字不僅僅形象地展示出昔日“春草宮”今貌,而且也十分巧妙地把傷今懷古的主題自然順暢地引入了自然的法規和歷史的法則序列中。“春草宮”雖然在歷史的進程中成為廢殿遺墟,但一年一度草木枯榮,春色依然濃烈地妝扮著這里。
而三四句中,“羅裙色”是從第二句中的“芳草”聯想而引出來的,“芳草”在春色中的艷麗和花枝招展,自然使人想起昔日這里宮妃羅裙顏色,“猶帶”從語法上來看,把“芳草”與“羅裙”進行了自然地承上啟下式的連接,而更主要的是把讀者的思路,從眼前所見之景物而一下子轉入對歷史的回顧和思考中去,從詩意上緊緊地扣住了“懷古”的詩題,結句“青青向楚人”,又從歷史的回顧中回到眼前“青青”的“芳草”,春回人間青青的芳草,隨意根植生長在楚地,它的心意還是向著“楚人”的。昔日春草宮所在的江都古為東楚地,所以詩人把這里的人稱為“楚人”,這自然是從“懷古”的角度,把筆鋒擴展得很遠,伸到歷史的深層中去了。人民是歷史的主人,自然歷史前進的軌跡是向著人民心愿的。詩人在這里把“青青”的“芳草”擬人化,是為請出這里的自然景物作證,來闡明歷史前進的嚴峻軌跡。
春草宮以春草命名,可見此地春色芳草之濃盛。此詩也正是從芳草春色入筆,就春色芳草的點染來抒發懷古之情。年年春意宛然,而惟不見當年的隋煬帝,結句不僅補足了句首之意,而且使詩意也進入了一個回環往復的奇妙境界之中。
譯文
隋煬帝已經再不可能見到,宮里的芳草卻和舊時一樣逢春而長。
仍是和昔日宮女們羅裙一樣的綠色,青青的芳草心意仍向著楚人。
注釋
春草宮:宮殿名,隋煬帝于揚州所建十宮之一。故址在今江蘇省江都縣境內。
君王:指隋煬帝。
羅裙色:代指草的綠色。見芳草而憶羅裙,以其同色也。
楚人:江都舊為楚地,故稱當地人為楚人。
劉長卿簡介
劉長卿(709—789),字文房,漢族,宣城(今屬安徽)人,唐代詩人。后遷居洛陽,河間(今屬河北)為其郡望。唐玄宗天寶年間進士。肅宗至德中官監察御史,蘇州長洲縣尉,代宗大歷中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后,又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因剛而犯上,兩度遷謫。德宗建中年間,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春天的詩詞鑒賞摘抄篇5
木蘭花慢·西湖送春
[元代]梁曾
問花花不語,為誰落,為誰開。
算春色三分,半隨流水,半入塵埃。
人生能幾歡笑,但相逢、尊酒莫相催。
千古幕天席地,一春翠繞珠圍。
彩云回首暗高臺。
煙樹渺吟懷。
拚一醉留春,留春不住,醉里春歸。
西樓半簾斜日,怪銜春、燕子卻飛來。
一枕青樓好夢,又教風雨驚回。
梁曾簡介
(1242—1322)元燕人,字貢父。少好學。世祖時,以薦辟中書左三部會史。累知南陽府,使安南,其君遣遺愛奉表從曾入獻方物。歷淮安路總管,復使安南,還,進所與陳日焌往復議事書,帝大悅,解衣賜之。仁宗時,官至集賢侍講學士,國有大政,必命曾與議之。晚年寓居淮南,日以書史自娛。
春天的詩詞鑒賞摘抄篇6
謝池春·殘寒銷盡
[宋代]李之儀
殘寒銷盡,疏雨過,清明后。
花徑斂余紅,風沼縈新皺。
乳燕穿庭戶,飛絮沾襟袖。
正佳時,仍晚晝,著人滋味,真個濃如酒。
頻移帶眼,空只恁、厭厭瘦。
不見又思量,見了還依舊。
為問頻相見,何似長相守。
天不老,人未偶。
且將此恨,分付庭前柳。
注釋
⑴謝池春:詞牌名。
⑵清明:清明節,舊歷二十四節氣之一。
⑶花徑:花叢間的小徑。
⑷風沼:風中的池沼。新皺:指池沼水面皺起的新的波紋。
⑸仍:連續。
⑹著人:讓人感覺。
⑺頻移帶眼:皮帶老是移孔,形容日漸消瘦。
⑻恁:這樣,如此。
⑼厭厭:同“懨懨”,精神不振的樣子。
⑽分付:交托。
白話譯文
冬日的殘寒散盡,小雨過去,已到了清明之后。花間的小徑聚斂著殘余的落紅,微風吹過池沼縈繞起新的波縐,小燕子在庭院門窗間穿飛,飄飛的柳絮沾上了衣襟兩袖。正是一年中最美妙的時候,夜晚連著白晝。令人感到滋味深厚,真個是濃似醇酒。
頻繁地移動腰帶的空眼,只是那么白白眼看著病懨懨地消瘦,不見她卻又相思,見了她卻還是分離,相思依舊。為此要問與其頻頻相見,何如永遠親密廝守?天公無情天不老,人有情卻落得孤獨無偶,這份相思別恨誰理解,姑且將它交托庭前的楊柳。
李之儀簡介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字端叔,自號姑溪居士、姑溪老農。漢族,滄州無棣(慶云縣)人。哲宗元祐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從蘇軾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監內香藥庫,御史石豫參劾他曾為蘇軾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職。徽宗崇寧初提舉河東常平。后因得罪權貴蔡京,除名編管太平州(今安徽當涂),后遇赦復官,晚年卜居當涂。著有《姑溪詞》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題跋》二卷。
春天的詩詞鑒賞摘抄篇7
早春寄王漢陽
[唐代]李白
聞道春還未相識,走傍寒梅訪消息。
昨夜東風入武陽,陌頭楊柳黃金色。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來空斷腸。
預拂青山一片石,與君連日醉壺觴。
注釋
王漢陽:其人姓王,官職漢陽縣令。生平不詳。
走傍:走近。
武陽:此指江夏。
陌(mò):田間東西方向的道路,泛指田間小路。陌頭:街頭。
美人:古人往往以美人、香草比君子,此指王漢陽。
預拂:預先拂拭。
壺觴(shāng):酒器。壺:盛液體的容器。觴:古代酒器;歡飲,進酒。晉陶潛《歸去來辭》:“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唐白居易《將至東都先寄令狐留守》詩:“詩境忽來還自得,醉鄉潛去與誰期?東都添箇狂賓客,先報壺觴風月知。”金馬定國《送圖南》詩:“壺觴送客柳亭東,回首三齊落照中。”清顧炎武《陶彭澤歸里》詩:“甕盎連朝濁,壺觴永日酣。”清阮葵生《茶馀客話》卷四:“先生辨舟中幾人,服某某色;杯斝壺觴之屬,歷歷可數。”
白話譯文
聽說春天已經回還我還未識其面,前去依傍寒梅訪尋消息。
昨夜東風吹入江夏,路邊陌上的楊柳冒出嫩芽一片金黃。
碧水浩浩云霧茫茫,王漢陽您啊不來令我空白斷腸。
我已預先拂凈青山上一片石擺下酒宴,要與您連日連夜醉在壺觴之中。
李白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 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春天的詩詞鑒賞摘抄篇8
春思
[唐代]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思婦心緒的詩。開頭兩句以相隔遙遠的燕秦春天景物起興,寫獨處秦地的思婦觸景生情,終日思念遠在燕地衛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歸來。三、四句由開頭兩句生發而來,繼續寫燕草方碧,夫君必定思歸懷己,此時秦桑已低,妾已斷腸,進一層表達了思婦之情。五、六兩句,以春風掀動羅幃時,思婦的心理活動,來表現她對愛情堅貞不二的高尚情操。全詩以景寄情,委婉動人。
李白有相當數量的詩作描摹思婦的心理,《春思》是其中的一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春”字往往語帶雙關。它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比喻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詩題“春思”之“春”,就包含著這樣兩層意思。
開頭兩句:“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可以視作“興”。詩中的興句一般是就眼前所見,信手拈起,這兩句卻以相隔遙遠的燕、秦兩地的春天景物起興,頗為別致。“燕草如碧絲”,當是出于思婦的懸想;“秦桑低綠枝”,才是思婦所目睹。把目力達不到的遠景和眼前近景配置在一幅畫面上,并且都從思婦一邊寫出,從邏輯上說,似乎有點乖礙,但從“寫情”的角度來看,卻是可通的。試想:仲春時節,桑葉繁茂,獨處秦地的思婦觸景生情,終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歸來;她根據自己平素與丈夫的恩愛相處和對丈夫的深切了解,料想遠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見到碧絲般的春草,也必然會萌生思歸的念頭。見春草而思歸,語出《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首句化用《楚辭》語,渾成自然,不著痕跡。詩人巧妙地把握了思婦復雜的感情活動,用兩處春光,興兩地相思,把想象與懷憶同眼前真景融合起來,據實構虛,造成詩的妙境。所以不僅起到了一般興句所能起的烘托感情氣氛的作用,而且還把思婦對于丈夫的真摯感情和他們夫妻之間心心相印的親密關系傳寫出來了,這是一般的興句所不易做到的。另外,這兩句還運用了諧聲雙關。“絲”諧“思”,“枝”諧“知”,這恰和下文思歸與“斷腸”相關合,增強了詩句的音樂美與含蓄美。
三四兩句直承興句的理路而來,故仍從兩地著筆:“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丈夫及春懷歸,足慰離人愁腸。按理說,詩中的女主人公應該感到欣喜才是,而下句竟以“斷腸”承之,這又似乎違背了一般人的心理,但如果聯系上面的興句細細體會,就會發現,這樣寫對表現思婦的感情又進了一層。元代蕭士赟注李白集曾加以評述道:“燕北地寒,生草遲。當秦地柔桑低綠之時,燕草方生,興其夫方萌懷歸之志,猶燕草之方生。妾則思君之久,猶秦桑之已低綠也。”這一評述,揭示了興句與所詠之詞之間的微妙的關系。詩中看似于理不合之處,正是感情最為濃密所在。
舊時俗話說:“見多情易厭,見少情易變。”這首詩中的女主人公的可貴之處在于闊別而情愈深,跡疏而心不移。詩的最后兩句是:“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詩人捕捉了思婦在春風吹入閨房,掀動羅帳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動,表現了她忠于所愛、堅貞不二的高尚情操。蕭士赟說:“末句比喻此心貞潔,非外物所能動”,正好被他一語道著。從藝術上說,這兩句讓多情的思婦對著無情的春風發話,又仿佛是無理的,但用來表現獨守春閨的特定環境中的思婦的情態,又令人感到真實可信。春風撩人,春思纏綿,申斥春風,正所以明志自警。以此作結,恰到好處。
無理而妙是古典詩歌中一個常見的藝術特征。從李白的這首詩中不難看出,所謂無理而妙,就是指在看似違背常理、常情的描寫中,反而更深刻地表現了各種復雜的感情。
從想象中還在發芽的燕草,和因為春天來得比北方早枝葉都已變綠的秦桑,勾起兩地相思之苦,強烈的感受到在同一時刻里的丈夫的“懷歸”和自己“斷腸”的悲思。而春風在這時刻偏偏把羅帳吹動,讓人怎么還能忍受得了呢?將少 婦的心態刻畫的細膩、逼真極了。
譯文
燕地的春草剛剛發芽,細嫩得像絲一樣,秦地的桑樹已經低垂著濃綠的樹枝。當你心里想著歸家的日子,正是我思念你斷腸的時候。春風與我不相認識,為什么要吹入我的羅帳里來?
韻譯
燕塞春草,才嫩得像碧綠的細絲,
秦地桑葉,早已茂密得壓彎樹枝。
郎君啊,當你在邊境想家的日子,
正是我在家想你,肝腸寸斷之時。
多情的春風呵,我與你素不相識,
你為何闖入羅幃,攪亂我的情思?
注釋
1、燕草:燕,今河北北部,遼寧西部。指燕地的草。征夫所在之地。
2、秦:今陜西,燕地寒冷,草木遲生于較暖的秦地。
3、羅幃:絲織的簾帳。
4、秦桑:秦地的桑樹。思婦所居之處。
5、懷歸:想家。
6、妾:古代婦女自稱。
李白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 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春天的詩詞鑒賞摘抄篇9
浪淘沙·小綠間長紅
[宋代]晏幾道
小綠間長紅,露蕊煙叢。
花開花落昔年同。
惟恨花前攜手處,往事成空。
山遠水重重,一笑難逢。
已拼長在別離中。
霜鬢知他從此去,幾度春風。
注釋
①“小綠”句:形容花草的紅綠相間。長紅:成片的紅花。
②蕊(ruǐ):花蕊。
③煙叢:露水迷蒙的花叢。
④“花開”句:劉希夷《代悲白頭翁》詩:“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⑤惟:只。
⑥攜(xié):牽。
⑦拚(pàn):合棄,不顧,不惜。
⑧霜鬢(bìn):白色鬢發。霜鬢,代指離人,也是自稱。
白話譯文
小小的綠蔭叢中,開著嫣紅的鮮花;陰露滋潤著花蕊,隱約地嬌羞地藏在迷蒙的薄霧之中。花開花落,年年都是一樣的。只恨當年初戀時,手拉著手兒,在這綠蔭叢中,鮮花盛開之處。這都已經是過去的事了,往事如夢一場空。
山重水復,遙相阻隔。當年的歡笑和恩愛,從此斷絕,此后再難得到。已嘗盡了失戀的痛苦和悲哀而長期處在離別當中。斑白的鬢發再告訴我,他早已遠去不再回來。何止幾個年月呵。
晏幾道簡介
晏幾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詞人。字叔原,號小山,撫州臨川文港沙河(今屬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晏殊第七子。歷任潁昌府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與其父晏殊合稱“二晏”。詞風似父而造詣過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語言清麗,感情深摯,尤負盛名。表達情感直率。多寫愛情生活,是婉約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詞》留世。
春天的詩詞鑒賞摘抄篇10
次元明韻寄子由
[宋代]黃庭堅
半世交親隨逝水,幾人圖畫入凌煙?
春風春雨花經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欲解銅章行問道,定知石友許忘年。
脊令各有思歸恨,日月相催雪滿顛。
注釋
①元明:黃庭堅的哥哥黃大臨的字。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元明有詩寄與在筠州(今江西高安懸)監鹽酒稅的子由,庭堅依其用韻次第同作。
②凌煙:閣名,在唐代長安太極宮內。唐太宗曾令人物畫家閻立本將功臣長孫無忌等二十四人的像畫在閣內,以表彰他們的勛勞。這兩句是說他們兄弟交好,已有多年,但都在政爭中遭到失敗,時光像流水般過去了,卻沒有為國家效力的機會。
③這兩句寫花開江漲之景,因以寄托其離別相思之情。此詩于1082年(元豐四年)春天作于太和縣,所以描寫春景。
④古代居官時,將印帶佩在腰上(漢代規定縣令是銅章墨綬);離職,就得解下來。所以欲解銅章,就是要想辭去知懸的意思。蘇軾在和蘇轍《與兄子瞻會宿》詩題中說:“子由自少曠達,天資近道,又得至人養生長年之訣。”可見子由是曾經求仙學道的。行問道就是要向子由學道。行:將。石友:交誼堅貞如石的朋友,指子由。忘年:年長的人和年少的人交朋友。不計較年齡上的差異,稱為忘年文或忘年友。蘇轍比黃庭堅大七歲。許忘年,是說料想子由定會同意自己的要求。
⑤《詩經·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脊令,水鳥名,首尾動搖相應,以比喻兄弟有危急時,互相幫助。這句是說子由懷念蘇軾,也如自己懷念元明,彼此都以不能同回家園時常相聚為恨。
⑥雪滿顛:比喻白發滿頭。
白話譯文
半世交往,親密的情誼像流水般地過去,有幾人能建立功名,繪像在凌煙?又是春風,又是春雨,又是番春花過眼;我悵望著江南,悵望著江北,只見到波浪拍天。我想解下銅印辭去官職前去尋求人生的真諦,知道你這位金石之友一定不會嫌棄,彼此忘掉年齡輩分的界限。我們都深深地思念著自己的兄長,但欲歸不得,日月相催,都已是白發蒼顏。
賞析
這首詩是1081年(元豐四年)黃庭堅知吉州太和縣(今江西泰和)時所作,年三十七歲。這時蘇轍(子由)貶官在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監鹽酒稅。黃庭堅兄黃元明(名大臨)寄給子由的詩,起二句說:“鐘鼎功名淹管庫,朝廷翰墨寫風煙。”黃庭堅次韻作此詩寄子由。
此詩起二句說:我們的交親雖有半世之久,而時光如逝水,有幾個人建立了功業呢?“逝水”,暗用《論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凌煙閣”是唐太宗為紀念功臣而給他們畫像之地。此二句筆勢兀傲宏放,“次句接得不測,不覺其對”(方東樹評語,見《續昭昧詹言》卷七)。第三四兩句描寫春天景物,花開江漲,而懷遠之情見于言外,如作畫之著色。黃庭堅詩雖然意新筆健,但有時失于晦澀,缺乏唐人“水深林茂”的氣象(劉熙載語),像“春風”一聯之興象華妙,在黃詩中是罕見而可貴的。
第五六兩句敘寫懷抱。“銅章”指縣令的印,史容注引《漢官儀》:“縣令秩五百石,銅章墨綬。”“問道”的字面出于《莊子·在宥》:“黃帝聞廣成子在空同之上,故往見之,曰:‘敢問至道之精。’”“石友”指志同道合的金石之交。潘岳《金谷詩》:“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歸。”(《晉書·潘岳傳》)“忘年”指朋友投契,不計年歲的大小差別。梁何遜弱冠有才,范云對他很稱賞,“因結忘年交好”(《梁書·文學·何遜傳》)。這兩句詩是說,詩人想辭去縣令的官職而歸家學道,料想子由一定能贊許的,表示了知己之誼。“問道”的字面雖是用的《莊子》,但是此處所謂“道”的涵義,并不限于《莊子》書中所謂的“道”,而應當是指一切有關進德修業的精言妙道。從這里也表現出,詩人用典并不一定拘于典故出處的原意。末二句又轉筆說,你我皆有兄弟之思,欲歸而不得,只好聽任時光流轉,催生白發而已。“脊令”是一種水鳥(“令”讀第二聲),朱熹《集傳》:“脊令飛則鳴,行則搖,有急難之意,故以起興。”后人常用“脊令”借指兄弟。“雪滿顛”,頭頂生滿白發。
黃庭堅簡介
黃庭堅(1045.8.9-1105.5.24),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游學于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著有《山谷詞》,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