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滿江紅·游南巖和范廓之韻》
《滿江紅·游南巖和范廓之韻》是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的一首詞。表現了深秋時節南巖的開闊景象,表達了詩人希望能收復河山的愛國之情。小編這里為大家整理了這首作品的原文和鑒賞,希望大家喜歡。
《滿江紅·游南巖和范廓之韻》
作者:辛棄疾【宋代】
笑拍洪崖,問千丈、翠巖誰削。依舊是、西風白馬,北村南郭。似整復斜僧屋亂,欲吞還吐林煙薄。覺人間、萬事到秋來,都搖落。
呼斗酒,同君酌。小隱,尋幽約。且丁寧休負,北山猿鶴。有鹿從渠求鹿夢,非魚定未知魚樂。正仰看、飛鳥卻應人,回頭錯。
辛棄疾
【注釋】:
①此閑居帶湖之作。南巖:《上饒縣志·山川志》:“南巖一名盧家巖,在縣治西南十里,朱子讀書處。”范廓之:即稼軒門人范開。淳熙九年從學稼軒,十五年編刊《稼軒詞》甲集,并為之序。其他事歷不詳。“廓之”或作“先之”者,蓋避宋寧宗趙擴名而改者。上片純寫南巖景色,結處融情入景,以草木之搖落,嘆人生之悲秋。下片叮嚀廓之一旦出仕,猶須及早歸來。以下鹿夢魚樂,仕隱對舉,體驗深切。煞拍巧用杜詩,“回頭錯”三字,意味深長。
②“笑拍”兩句:笑問同游者,千丈南巖由誰削就。洪崖:傳說中的仙人,即黃帝的臣子伶倫,帝堯時已三千歲,仙號洪崖。晉人郭璞《游仙詩》之三:“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此當指同游者,或謂指韓元吉、朱熹諸人。
③“依舊”四句:謂今日重游南巖,南巖一帶風景依舊。西風:秋風。僧屋:僧舍。
④“覺人間”兩句:因草木搖落而發悲秋之嘆。宋玉《九辯》:“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⑤“呼斗酒”四句:今日與君呼酒共酌,更期來日同歸山林,重踐幽約。小隱:謂隱居山林。《文選》載晉人王康琚《反招隱》詩:“小隱隱陵藪(山水),大隱隱朝市。”尋:重溫。幽約:清幽之約。陳高《送陸有章》詩:“我性亦愛山,方期結幽約。”
⑥“且丁寧”兩句:囑廓之及早歸隱,勿久戀仕途。按:據稼軒《醉翁操》(“長松之風”)序,知廓之行將出仕,故有此囑語。丁寧:同“叮嚀”。北山猿鶴:化用孔稚珪《北山移文》句意,見前《沁園春》(“三徑初成”)注②。
⑦“有鹿”兩句:謂廓之出仕亦如蕉樂之夢,而我魚游之樂則非隱退者不能領略。蕉鹿夢:見前《水調歌頭》(“千古老蟾口”)注⑥。魚樂:《莊子·秋水篇》:“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⑧“仰看”兩句:杜甫《漫成》之二:“仰面貪看鳥,回頭錯應人。”
【作者簡介】:
辛棄疾存詞600多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斗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他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愛國者、軍事家和政治家。
辛棄疾的始祖辛維葉,在唐曾任大理寺評事,由隴西狄道遷濟南,故為濟南人。高祖辛師古,曾任儒林郎。曾祖辛寂,曾任賓州司戶參軍。祖父辛贊,因累于族眾,靖康之變時未能隨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為譙縣、開封等地守令。辛棄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隨祖父辛贊生活。
辛棄疾在文學上與蘇軾齊名,號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有人這樣贊美過他:稼軒者,人中之杰,詞中之龍。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自辛稼軒前,用一語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軒,橫豎爛熳,乃如禪宗棒喝,頭頭皆是;又如悲笳萬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覺賓主酣暢,談不暇顧。詞至此亦足矣。”
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國的具體規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納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光復故國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而為詞,其獨特的詞作風格被稱為“稼軒體”。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一生力主抗戰,所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又與宋志士陳亮及理學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誼,與之砥勵氣節,切磋學問。抗金復國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閑置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還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江南農村四時的田園風光、世情民俗。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后人遂以“蘇辛”并稱。其詩文亦有足稱道者,特別是其文“筆勢浩蕩,智略輻湊,有權書衡論之風”。
辛棄疾,是開一代詞風的偉大詞人,也是一位能征善戰、熟稔軍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詞作“大聲鏜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所未見”,已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而他作為南宋朝廷大臣而寫的一篇文章《議練民兵守淮疏》,則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對戰爭形勢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鮮明而又具體的對策。這篇應用散文感情熾熱,構思縝密,層層深入,有理有據,語言也精確、簡潔。文章僅用了六百余字,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不枝不蔓,一氣貫通,有情況、有分析、有措施、有預測、字字落到實處,質樸無華,明曉暢達。一位豪邁曠達的詞人,根據不同的文體的需要,能夠寫出如此嚴謹、樸實的應用文,可見一位大手筆,在寫作中是不能囿于一個狹窄天地中的,應該熟練地掌握幾套筆墨,既有自己喜愛的體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寫出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別類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術家,雖擅長一種兵刃,但對其他武器也能舞動一樣。辛棄疾就是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文體,從不同方面來表達了他慷慨激昂的愛國感情,反映出憂國憂民“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壯志豪情和以身報國的高尚理想。(節選自《應用寫作》1998年第1期,《詞壇巨擘 公文高手——讀辛棄疾<議練民兵守淮疏>》)
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斗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這首先表現在他的詞中,他不斷重復對北方的懷念。另外,在《賀新郎》、《摸魚兒》等詞中,他用“剩水殘山”、“斜陽正在斷腸處”等詞句諷刺茍安殘喘的南宋小朝廷,表達他對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滿。胸懷壯志無處可用,表現在詞里就是難以掩飾的不平之情。他擅長的懷古之作中《水龍吟》,面對如畫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壯志被激發的同時,他也大發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與現實的激烈沖突,為他的詞構成悲壯的基調。辛詞在蘇軾詞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題材范圍,他幾乎達到了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