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里詩歌賞析有名
卻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還聚。聚作水銀窩,瀉清波。
《昭君怨·詠荷上雨》是宋代詩人楊萬里的詞作。這首小令用輕松活潑的筆調寫自己夢中泛舟西湖和被雨驚醒后的情景。上片寫夢中泛舟西湖花底,驟雨打篷,從夢中驚醒。下片寫醒來所見景物,與先前的夢境相映成趣。本詞構思巧妙,意境新穎,夢境與現實對照寫來,曲折而有層次,極富變化,細細品味,似乎看到晶瑩璀燦的珍珠在碧綠的“盤”中滾動;似乎嗅到荷花的陣陣幽香,有很強的藝術魅力。
楊萬里詩歌賞析有名精選篇2
朝代:宋朝|作者:楊萬里
其一
船離洪澤岸頭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遠,中流以北即天涯!
其二
劉岳張韓宣國威,趙張二相筑皇基。
長淮咫尺分南北,淚濕秋風欲怨誰?
其三
兩岸舟船各背馳,波浪交涉亦難為。
只余鷗鷺無拘管,北去南來自在飛。
其四
中原父老莫空談,逢著王人訴不堪。
卻是歸鴻不能語,一年一度到江南。
《初入淮河四絕句》是宋代詩人楊萬里的組詩作品。第一首詩總起,以“意不佳”點題,奠定了組詩的基調,并化用前人詩句以說明“意不佳”的原因。第二首詩以欲抑先揚的手法對造成山河破碎的南宋朝廷進行委婉的譴責。第三首詩因眼前景物起興,以抒發感慨,采取了虛實相生的寫法,表達了對國家統一、人民自由往來的愿望。第四首詩寫中原父老不堪忍受金朝壓迫之苦,并借羨慕鴻雁南飛來表達遺民們對故國的向往。組詩慨嘆半壁淪陷、半壁偏安的慘淡時局,縈懷北方淪陷區的廣大人民,感觸豐富,意蘊深沉。
楊萬里詩歌賞析有名精選篇3
朝代:宋朝|作者:楊萬里
其一
出得城來事事幽,涉湘半濟值漁舟。
也知漁父趁魚急,翻著春衫不裹頭。
其二
園花落盡路花開,白白紅紅各自媒。
莫道早行奇絕處,四方八面野香來。
其三
柳子祠前春已殘,新晴特地著春寒。
疏籬不與花為護,只為蜘蛛作網竿。
其四
一晴一雨路乾濕,半淡半濃山迭重。
遠草坪中見牛背,新秧疏處有人蹤。
《過百家渡四絕句》是宋代詩人楊萬里的組詩作品。這四首絕句是作者任零陵丞最后一年所作。全詩讓人體會到悠閑自在,愜意喜悅的情緒,抒發了詩人喜愛農村生活、田園風光之情,平淡中見韻味,給人留以無限的想象空間。四首詩隨著不同的感興,各具新意,不落俗套,是“誠齋體”的開創之作。
楊萬里詩歌賞析有名精選篇4
朝代:宋朝|作者:楊萬里
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
未必柳條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長。
楊萬里的《新柳》一詩描摹細膩,韻味清新,妙手天成,生面別開,頗能代表其“誠齋體”的詩風。
詩人漫步賞柳,由遠而近,視線也由上而下,從岸上柳條,寫到水中柳景。作者出人意料地只用了一個非常親切的“引”字,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不僅照應了前面的“百尺”一詞,又描繪出一幅柳條和水中柳影相連相映優美而有動感的圖畫,富有情趣,表現了作者對新春的喜愛之情。(早春時節是淺黃的柳條,暮春時節柳條是深青的,這里還采用象征的手法)“引”呼應篇首,說明柳條之所以能達“百尺”之長,因水中柳影把“引伸”之故。“引”字描繪出微風吹動,柳枝輕揚,水上水下連成一片的優美畫面,把柳影即把新柳,把整個畫面都寫活了。詩中所表現出來的活潑、新穎、意趣和作者對自然景物的深情,正是其沖破江西詩派冷僻生澀的藩籬而表現的特色—“誠齋體”的特色。
此處新柳,猶如怡人仙境。詩人漫步湖邊,見柳條垂下,柳枝拂動,水中倒影與真實柳條相呼應,構成和諧美景,襯托出此時詩人心情舒暢,輕松。
楊萬里詩歌賞析有名精選篇5
詞牌名:好事近|朝代:宋朝|作者:楊萬里
七月十三日夜登萬花川谷望月作
月未到誠齋,先到萬花川谷。不是誠齋無月,隔一庭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絕,看十五十六。
這是一首詠月詞,不過直接寫月亮的只有“月色已如玉”一句。月的形和神,是用比較法。
襯托月亮,最常見的辦法是去寫云彩,常語說:“烘云托月”。楊萬里拋開這一陳腐的路子不走,采用了純新的方式。上闋以谷、齋、竹作陪襯。誠齋是作者的書齋名,萬花川谷是作者的花園名。“月未到誠齋”,自然不無遺憾;但“先到萬花川谷”,倒也令人欣喜,因為這同樣是詞人的天下。況且也不必為誠齋而惋惜,因為“不是誠齋無月,隔一庭修竹”,月照幽篁,應該又是一種韻味。這半闋中,同是月光,在萬花川谷的當是朗照,在“一庭修竹”的當是疏散,在誠齋的又當是濃陰下的幽明。同樣的月色竟有這許多情意,明暗層次又是這樣分明,難怪上片無一字直接寫月,卻叫人處處感得到月的媚態。上闋是以物托月,下闋則以月自托。詞中說:今天才是十三,月色已如美玉,若到秋光奇艷的十五十六,它定然更不尋常!這里明顯地在用十三之月襯托十五、十六之月,然而此篇的作意是詠寫當夜月色,所以句中又含有用十五、十六的滿月襯托十三月色的意思:現實的月同遙想的月兩相輝映,各各更見其妙了。
楊萬里寫詩,最講“活法”,“透脫”。他在《頤庵詩稿序》中說:“……嘗食夫飴與荼乎?人孰不飴之嗜也?初而甘,卒而酸。至于荼也,人病其苦也;然苦未既,而不勝其甘。——詩亦如是而已矣。”他認為詩不能像糖:一放進嘴,就知道它是甜的,吃到最后,卻變成酸的;詩應當像荼(古茶字)經過品嘗才讓人感知到它的甜味。讀者讀這首詠月詞,初時只看見全篇僅有一句寫月,還是用的“如玉”這個相當陳舊的比喻,讀來很可能有幾分掃興,——這正是在“病其苦”。可是只要讀者細心品嘗下去,那么灑在綠葉紅花上的月光,伴和著挺拔修竹上的月色,在月的陰影中的誠齋,此夜的月,十五十六的月,便都會成為一幅幅各具特色的月光圖。這些圖全都經得起人們的反復吟味,因而全篇也就有咀嚼無滓、久而知味的藝術效果。再說作者使用的又是白描手法,用這種引而不發的方式啟人想象,其表達力往往可以超過一切言詞。比如,詞中說“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艷,看十五十六”。十五十六的月色自然好極了。但如何好法呢?不論讀者想出多么優美的字眼來形容它,其他讀者仍然可能想象到更美十倍的境地中去。——凡此種種,又是此篇“苦未既,而不勝其甘”的地方。這首詞的超脫處還不在于此。讀者如果繼續品嘗,還可以發現作者是在寫月,但又不全在寫月,更重要的,他是在借月寫人。不然就不好理解在月光朗照之下可寫之物很多而作者偏要寫他的園、他的竹、他的齋的原因。應當說,這些環境既是作者生活情趣的表現,也是他精神世界的窗口。花的芬芳,竹的正直,還有書齋所象征的博學,以及用來作比喻的玉的堅和潔都透露出一種高貴而雅潔的審美趣味,而清寒如玉的月光也就寓蘊了更豐富的人格象征意義。當然,這一些也都是要欣賞者通過咀嚼而慢慢品味才能獲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