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背的詩詞鑒賞詳細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1]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注釋】
[1]鬢毛:鬢角的頭發(fā)。
【賞析】
作者賀知章辭官告老還 鄉(xiāng)時已經(jīng)八十六歲,距離當(dāng)初離開家鄉(xiāng)已經(jīng)過去五十多年,回到家鄉(xiāng)的時候心中自然有無限感慨。
前兩句作者寫自己回到既熟悉又陌生的家鄉(xiāng),“少小”與“老大”兩個詞中飽含了無限的滄桑。回想當(dāng)年離家的時候年輕氣盛、風(fēng)華正茂;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風(fēng)燭殘年、兩鬢斑白,不禁心中悲傷,感慨萬千。“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既描寫了自己的相貌,又為下句中與兒童的對話作好了鋪墊。
第三句和第四句更像一幅畫面。家鄉(xiāng)的兒童天真有趣,看著眼前的這位老人,聽他說話是本地的鄉(xiāng)音,但是以前怎么沒有見過呢?于是便“笑問客從何處來”。詩到這里戛然而止,但是言盡意未盡,孩童的童言無忌引起了游子的心酸。讀完最后一句之后,讓人回味無窮。
就全篇來看,前兩句非常平淡,后兩句峰回路轉(zhuǎn)。“少小離家”與“老大還 ”之間,兒童與老人之間,極具戲劇性,又非常有生活情趣,一般人都會被打動。
高中必背的詩詞鑒賞詳細(精選篇2)
詠柳
賀知章[1]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2]。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
【注釋】
[1]賀知章:字季真,一字維摩,號石窗,晚年更號四明狂客。唐代著名詩人,書法家。歷任禮部侍郎、秘書監(jiān)、太子賓客等職。為人豁達,詩文以絕句見長,風(fēng)格獨特,清新瀟灑,作品大多散佚,現(xiàn)僅存詩二十首。
[2]絳:用絲編成的繩帶。
【賞析】
這是一首寫初春二月楊柳的詠物詩。
楊柳之美在披拂的柳條,每年初春都會有柳條長出新葉,絲絲下垂,春風(fēng)拂過,非常迷人。古詩詞中常用楊柳來比喻美人身材婀娜。這不過是我們?nèi)粘I钪谐R姷木跋罅T了,要想寫出新意并不簡單。
“碧玉妝成一樹高”,作者在第一句中將柳樹比喻成了一位美人。接著在第二句中便將絲絲下垂的柳枝比作是這位美人身上的裙帶。前一句中的“高”,說明這位美人身材挺拔,與后一句中的“垂”相呼應(yīng),這個“垂”字給人一種裙帶飄飄的感覺。至今作者沒有一個字提及楊柳,但是已經(jīng)將楊柳描繪成了一位美妙的少女。
前一句中的“綠絲絳”引出了第三句中的詢問,這樣美的作品到底是出自誰之手呢?最后作者將其歸功于無形的“二月春風(fēng)”,指出是春天將大地裝扮得如此美好。
短短幾句詩中,作者表現(xiàn)出了自己高超的布局技巧,從“碧玉妝成”到“剪刀”,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氣呵成,不著痕跡。
高中必背的詩詞鑒賞詳細(精選篇3)
敕勒歌
敕勒[1]川,陰山[2]下。天似穹廬[3],籠蓋[4]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fēng)吹草低見[5]牛羊。
【注釋】
[1]敕勒:匈奴族中的一支。
[2]陰山:起于河套西北,綿亙于今內(nèi)蒙古南部。
[3]穹廬:氈帳、蒙古包。
[4]籠蓋:籠罩。
[5]見:同“現(xiàn)”,露出、出現(xiàn)的意思。
【賞析】
這是敕勒族的民歌,最初用鮮卑語傳唱,后來譯為漢語,所以看上去句式長短不齊。
這首民歌雖然簡短,但是描述的對象和體現(xiàn)出的胸懷都十分遼闊。天,就像一個蒙古包一樣籠罩在大地上。地上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風(fēng)吹起的時候,露出里面的牛群和羊群。短短幾句話,不僅描繪出了壯麗的場景,還 體現(xiàn)出了少數(shù)民族牧民遼闊的心胸,非常傳神。
高中必背的詩詞鑒賞詳細(精選篇4)
于易水送人一絕
駱賓王[1]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
昔時人已沒[2],今日水猶寒。
【注釋】
[1]駱賓王:字觀光,初唐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杰”。曾先后擔(dān)任臨海縣丞,所以后人也稱他駱臨海。其詩作題材廣泛,五言詩工整精練,七言詩筆力遒勁,對一改初唐的浮靡詩風(fēng),開辟唐代文學(xué)的繁榮局面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名作《帝京篇》被當(dāng)時的人們認為是“絕唱”。
[2]沒:死去。
【賞析】
駱賓王一生命運坎坷,他對武則天的統(tǒng)治極為不滿,一心想恢復(fù)李氏唐朝,讓天下國泰民安。這樣的使命和責(zé)任感讓他感到壓抑、彷徨,這首詩便是詩人當(dāng)時心情的真實寫照。
前兩句:“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重冠。”描述的是戰(zhàn)國時期,燕國太子丹招募勇士荊軻去刺殺秦王,并到易水邊上去送行。荊軻在離別的時候唱道:“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fù)還 !”作者也是到易水邊送人,于是想到了燕丹送別荊軻,便有了這兩句。
后兩句對仗工整,也是本詩的中心所在。面對著眼前的水,作者借景抒情,借古懷今,不僅贊揚了荊軻那種不畏強暴、勇猛正直的高尚品格,同時抒發(fā)自己未如愿的豪情壯志,字里行間透露出一股悲憤。
高中必背的詩詞鑒賞詳細(精選篇5)
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1]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2],獨愴然[3]而涕下!
【注釋】
[1]陳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學(xué)家。在文學(xué)上,他繼“初唐四杰”之后,高舉革新大旗,大力反對齊梁文風(fēng),提倡“漢魏風(fēng)骨”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qū)。他的詩作,以內(nèi)容質(zhì)樸、充實、剛健為特點。
[2]悠悠:形容空間廣大和時間久遠。
[3]愴然:悲傷的樣子。
【賞析】
作者陳子昂是一位非常有政見的文人,曾經(jīng)因為直言進諫受到武則天的贊賞。后又因言獲罪,政治抱負不能實現(xiàn),這也使得他非常苦悶。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作者創(chuàng)作出了這首《登幽州臺歌》,以表達自己懷才不遇、孤寂苦悶的心情。
這首詩雖然很短,但是語言非常有感染力,為歷代人們所傳誦。
前兩句“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中的古人是指古代英明的君主,能夠禮賢下士,能夠為民著想。作者在這里感慨自己生不逢時,沒有碰到禮賢下士的君主,同時這也是對當(dāng)時朝廷的一種諷刺。古人中的英明者已經(jīng)遠去了,后人中還 沒有見到這樣的人。
后兩句寫作者登高望遠,頓感天地茫茫,仿佛永無出頭之日,不禁心生悲痛,淚流滿面。
以懷才不遇和慷慨悲憤為主題的詩作歷史上很多,這也是古代文人常用的主題。這首詩筆力蒼勁,并且情真意切,讓人感到蒼涼 悲壯,是這類詩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