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王維有什么之稱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他的很多詩遠離塵世,充滿禪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學含義而進入一種宗教的境界。因其詩歌中的佛教意味和宗教傾向,所以后人稱王維為詩佛。
王維出生的時候,當時的唐朝佛教影響力很大,他的父母都是篤信佛教,王維從小就被迫的熏陶,跟著信仰佛教,再加上很多詩人都是仕途不順,愛寫詩發發牢騷,引起別人關注。
后來在佛教思想中找到了寄托。佛教的思想是逆來順受,隨遇而安,脫離俗世困擾,仕途的不順,也讓他越來越信佛,渴望得到心靈的救贖。
再有一點就是,他的詩中就蘊含了大量的佛理和佛教思想,由于他是佛教徒,深受佛教的影響,在寫詩的時候自然就把佛理寫入詩中,讓他的詩也得到了升華。
比如“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就透露出佛教禪宗空靈的禪意,引人深思,讓人感受到無限的遐想。
王維自身的字是“摩詰”,這是典型的佛教用語,其含義為純凈無垢,沒有污染,說明自己一顆佛心,不受凡塵俗世的沾染,在王維晚年,他也是避世去隱居,參悟佛理,將佛教思想與自己的思想融為一體,進行詩歌創作。這樣他的詩,出現了政、藝、禪三位一體的奇特現象。
綜上所述,王維如此的篤信佛教,癡迷佛教,稱他為詩佛不足為奇。
王維的文學成就
王維的文學成就主要體現在詩歌創作上。王維創作的描繪山水田園等自然風景及歌詠隱居生活的詩篇,繪影繪形,有寫意傳神、形神兼備之妙。
王維以清新淡遠,自然脫俗的風格,創造出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東坡題跋·書摩詰藍田煙雨圖》)“詩中有禪”的意境,在詩壇樹起了一面旗幟。
王維的詩,常用五律和五絕的形式,篇幅短小,語言精美,音節較為舒緩,用以表現幽靜的山水和詩人恬適的心情,尤為相宜。
人們常用“詩中有畫”來評論王維的詩作,這的確概括了王維詩歌的藝術特色。王維的山水田園詩作很多,大多具有這種詩情畫意融合的特征。所謂“詩中有畫”,就是指高度的形象性,即用語言描繪出一幅仿佛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活圖畫。
王維作品
1、《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2、《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4、《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5、《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6、《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7、《竹里館》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8、《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9、《送別》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10、《終南別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王維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
王維出身河東王氏,于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后,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書畫特臻其妙,后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王維不但有卓越的文學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畫家,還擅長音樂。深湛的藝術修養,對于自然的愛好和長期山林生活的經歷,使他對自然美具有敏銳獨特而細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筆下的山水景物特別富有神韻,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現出深長悠遠的意境,耐人玩味。他的詩取景狀物,極有畫意,色彩映襯鮮明而優美,寫景動靜結合,尤善于細致地表現自然界的光色和音響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