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雜論簡介
聞一多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學者,他的學術研究內容廣泛,包括《詩經》、《楚辭》、《莊子》、上古神話以及唐代詩歌等。他的唐詩文獻研究所采用的方法與眾不同,有著自己的思路和特色。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唐詩雜論簡介,希望你們喜歡。
唐詩雜論簡介1:內容簡介
《唐詩雜論》是聞一多先生唐詩研究的代表作。內容涉及到文章體裁著名詩人詩人年譜以及詩歌的積譯。他對類書與詩的關系、宮體詩的墮落與自贖年譜的整理與考訂尤其是對唐朝一些著名的詩人“初唐四杰”孟浩然賈島岑參、杜甫李白等人的詩歌成就有獨到而深刻的見解和分析。文章論述精辟引用的詩歌皆具有代表性語言生動形象兼有知識性和趣味性引人人勝。
唐詩雜論簡介2:序言
國學的名稱起于近代,近代以來,西學東漸,為了區別于西學,于是稱中國本有的學術為國學。清代學者論學術,將學分為三類:一為義理之學,二為考據之學,三為詞章之學。義理之學即哲學,考據之學即史學,詞章之學即文學。這是舉其大略,詳言之,詞章之學包括文藝學、文字學、修辭學等。義理、考據、詞章之外,尚有經世之學,即政治經濟學說,以及軍事學、農學、治水之學等。
現在已到21世紀,我們的主要任務是發展學術研究、參加世界學術論壇;但是對于本國的學術傳統亦應具備明確的認識,要正確全面地了解本國的學術傳統,對于本國的學術成就有一定的理解。要想在參加世界學術競爭的同時對于本國的學術亦有明確的理解,研究本國的學術史,還是必要的。近百年來,許多學者對于本國學術的成就有較詳的論述,寫出一些關于國學的著作,這是值得注意的。其中一些學有所成的專家,將自己的所得融會貫通,寫成內容深入淺出的小書,方便有興趣的初學者,是青年學生研究國學很好的入門書。中華書局將這些關于國學的小書匯編為“國學入門叢書”,有助于引起青年對于國學的興趣,并為有志于研究國學的讀者提供了方便。
唐詩雜論簡介3:文摘
四 杰繼承北朝系統而立國的唐朝的最初五十年代,本是一個尚質的時期,王、楊、盧、駱都是文章家,“四杰”這徽號,如果不是專為評文而設的,至少它的主要意義是指他們的賦和四六文。談詩而稱四杰,雖是很早的事,究竟只能算借用。是借用,就難免有“削足適屨”和“掛一漏萬”的毛病了。
按通常的了解,詩中的四杰是唐詩開創期中負起了時代使命的四位作家,他們都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為都相當浪漫,遭遇尤其悲慘,(四人中三人死于非命)——因為行為浪漫,所以受盡了人間的唾罵,因為遭遇悲慘,所以也贏得了不少的同情。依這樣一個概括,簡明,也就是膚廓的了解,“四杰”這徽號是滿可以適用的,但這也就是它的適用性的最大限度。超過了這限度,假如我們還問到:這四人集團中每個單元的個別情形,和相互關系,尤其他們在唐詩發展的路線網里,究竟代表著那一條,或數條線,和這線在網的整個體系中所擔負的任務——假如問到這些方面,“四杰”這徽號的功用與適合性,馬上就成問題了。
唐詩雜論簡介4:后記
聞一多(1899-1946),原名聞家驊,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摯友,著名愛國主義者,新月派代表詩人,學者,民主戰士。他致力于研究新詩格律化的理論,要求新詩具有“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并且還有建筑的美”。著有詩集《紅燭》、《死水》。作品主要收錄在《聞一多全集》中。
在聞一多遭槍擊身亡后,為紀念這位愛國獻身的志士,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決定成立“整理聞一多先生遺著委員會”。聘請朱自清、吳晗等七位教授作為委員,并指定朱自清為召集人。《聞一多全集》編輯者為朱自清、郭沫若、吳晗、葉圣陶。該書于1948年8月底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之后北京古籍出版社、三聯書店、上海書店曾據此版影印出版該書。全書分為八個部分:甲集“神話與詩”;乙集“古典新義”;丙集“唐詩雜論”;丁集“詩與批評”;戊集“雜文”;己集“演講錄”;庚集“書信”;辛集“詩選與校箋”。
此次出版的《唐詩雜論》即《聞一多全集》中的丙集,以1982年三聯書店影印本為底本進行整理。本著尊重原著、力求保持作品原貌的原則,在編輯過程中未對民國用法的文字做任何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