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原文、注釋及作品賞析
《燭之武退秦師》
朝代:先秦 作者:左丘明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燭之武退秦師》注釋
(1)晉侯、秦伯:指晉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無禮于晉:指晉文公即位前流亡國外經過鄭國時,沒有受到應有的禮遇。倒裝句,于晉無禮。以,因為,連詞。其,代詞,它,指鄭國。于,對于。
(3)且貳于楚:并且從屬于晉的同時又從屬于楚。且,并且,表遞進。貳,從屬二主。于,對,介詞。
(4)晉軍函陵:晉軍駐扎在函陵。軍,名詞作動詞,駐軍。函陵,鄭國地名,在今河南新鄭北。
(5)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屬鄭地。(古漢語字典注,氾作水命是念作第二聲。)
(6)佚(yì)之狐:鄭國大夫。
(7)若:假如。使:派。見:拜見進見。從:聽從。
(8)辭:推辭。
(9)臣之壯也:我壯年的`時候。
(10)猶:尚且。
(11)無能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為,做。已,同“矣”,語氣詞,了。
(12)用:任用。
(13)是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是,這。過,過錯。
(14)然:然而。
(15)許之:答應這件事。許,答應。
(16)縋(zhuì):用繩子拴著人(或物)從上往下運。
(17)既:已經。
(18)敢以煩執事:冒昧地拿(亡鄭這件事)麻煩您手下的人。這是客氣的說法。敢,冒昧的。執事,執行事務的人,對對方的敬稱。
(19)越國以鄙(bǐ)遠:(然而)越過別國而把遠地(鄭國)當做邊邑。越,越過。鄙,邊邑。
(20)焉用亡鄭以陪鄰: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焉:何。用:介詞,表原因。陪:增加。鄰:鄰國,指晉國。
(21)鄰之厚,君之薄也: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厚,雄厚。
(2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作為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舍:放棄(圍鄭)。
(23)行李:古今異義,出使的人。
(24)共(gōng)其乏困:供給他們缺乏的東西。共,通“供”,供給。其:代指使者。
(25)嘗為晉君賜矣:曾經給予晉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護送晉惠公回國)。嘗,曾經。為,給予。賜,恩惠。為···賜:施恩。
(26)許君焦、瑕:(晉惠公)許諾給您焦、瑕兩城。
(27)朝濟而夕設版焉:指晉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濟,渡河。設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墻用的夾板。朝,在早晨。
(28)厭:通“饜”,滿足。
(29)東封鄭:在東邊讓鄭國成為晉國的邊境。封,疆界。這里作用動詞。
(30)肆其西封:擴展它西邊的疆界。指晉國滅鄭以后,必將圖謀秦國。肆,延伸,擴張。封:疆界。
(31)闕(quē):侵損,削減。盟:結盟。戍:守衛。還:撤軍回國。[注:在古漢語詞典中明確標注為“缺”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32)說:“說”同“悅”,喜歡,高興。
(3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沒有那個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微:沒有。夫人:遠指代詞,那人,指秦穆公。
(3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別人的力量,又返回來損害他,這是不仁道的。因:依靠。敝,損害。
(35)失其所與,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與,結交,親附。知:通“智”。
(36)以亂易整,不武:用混亂相攻取代聯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易,代替。武,指使用武力是所應遵守的道義準則。不武,不符合武德。整,指一致的步調。
(37)吾其還也:我們還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語氣,還是。
(38)去之:離開鄭國。之,指代鄭國。
《燭之武退秦師》作品賞析
本篇所記述的,是秦晉聯合攻打鄭國之前開展的一場外交斗爭。秦、晉圍鄭,形勢緊迫,在這干鈞一發之際,鄭臣燭之武僅憑口舌說服秦伯,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突變呢?關鍵在于燭之武所說的兩點針對了秦的切身利益。首先,滅鄭于秦有害無益。秦對鄭鞭長莫及,若以鄭為東道主,就為秦稱霸提供了住、食等種種方便,更何況“亡鄭以陪鄰”,這對秦有什么好處呢?其次,也是更為重要的晉有野心(對此秦本有戒心),燭之武列舉了秦伯曾親身領略過的事實,再進行科學的推理,使秦伯恍然大晤——晉是大敵。燭之武用語不多,對秦穆公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文中一共出現了三個人物:佚之狐,鄭伯和燭之武。在這次精彩的說退秦師中,燭之武睿智的形象呈現出來。這篇文章,贊揚了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夠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去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反映了春秋時代各諸侯國之間斗爭的復雜性。
從軍事角度看,《燭之武退秦師》是非常著名的通過談判說服、消弭戰爭、爭取和平的成功范例。這些成功的實踐都是在通過談判消弭戰端、爭取和平的思想指導下進行的,而談判說服的成功又強化了這些思想的影響力。
《燭之武退秦師》段落詳解
文章首段開篇就造成一種緊張的氣氛:秦晉兩大國聯合起來圍攻鄭國,戰爭如箭在弦上,一觸即發,為下文燭之武臨危受命埋下伏筆。并埋下兩處伏筆:鄭無禮于晉,與秦無關;晉、秦不在一處。第二段寫燭之武臨危受命。他在鄭伯一番誠意和透徹的分析下,拋開個人感傷和利益,承擔起關系國生死存亡的重任,體現燭之武的深明大義。其中,佚之狐舉賢和燭之武先“辭”后“許”,行文波瀾起伏,頗具戲劇性。三段是全文的主體,也是說退秦師的關鍵。分四個層次:一是燭之武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說話,引起對方好感;二是說明亡鄭只對晉國有利,“亡鄭”、“陪鄰”、“舍鄭”,皆對秦國有害無益;三是陳述保存鄭國,對秦國有好處;四是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系,舊事重提,觸及秦伯的恨處,說明晉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并分析晉國貪得無厭,后必“闕秦”。燭之武的說秦之詞,句句令人毛骨悚然,具有撼人的邏輯力量,從而使秦穆公意識到晉強會危秦,于是與鄭國訂立了盟約,乃至幫助鄭國。四段記晉師撤離鄭國,同時體現一代霸主晉文公的政治遠見。此段行文又一張一弛,先是“子犯請擊之”,令氣氛陡然又緊;文公“未可”,又松;直到“亦去之”,讀者的心才安然放穩。
《燭之武退秦師》行文特色
一、伏筆照應,組織嚴密。
該文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秦、晉圍鄭的主要原因,是晉國為了征服異己,再加上晉文公與鄭有個人恩怨。這一事件的發生,與秦毫無關系,這就為秦、鄭聯盟提供了條件。文章開頭兩句話“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暗示了這一事件的背景,為全文作了鋪墊。秦、晉雖是聯合,二者并不是無隙可乘,這就容易使人理解:燭之武所以能夠說服秦君并不是偶然的。全文正是按照開頭的預示而展開的。燭之武說退了秦師,孤立了晉國,晉師最后也不得不撤退,正是這一暗示的結果。文章雖然篇幅短小,但有頭有尾,結構嚴密,事件交待得很清楚,矛盾展示充分,收尾也圓滿。
二、波瀾起伏,生動活潑。
行文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當鄭國處于危急之際,佚之狐推薦燭之武去說秦君,燭之武的一番牢騷,使事情發生波折。鄭文公的引咎自責,也增添了情節的戲劇性。燭之武在說秦君的時候,一開頭就指出亡鄭于秦無益;但接著又退一步說:“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以此作為緩沖;緊接下去就緊逼一步說明亡鄭對秦不僅無益,而且有害。當秦國單獨退兵之后,子犯發怒要攻打秦軍,秦、晉關系一下子轉而緊張起來。最后對晉文公講了一番道理,晉軍偃旗息鼓,一場風波,終于平息。這樣一張一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三、詳略得當,說理透徹。
文章主要是表現燭之武怎樣說退秦師的,所以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說辭上。對“退秦師”的前因后果,只作簡略交代。在燭之武“夜縋而出”的前后,鄭國君臣和百姓是怎樣焦急地等待消息,秦國君臣又是以怎樣的場面和驕橫態度接待這位即將亡國的使臣,都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從而做到繁而不雜,層次井然。在說理這個主題上,著意描繪人物語言,使辭令引人入勝。不愧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語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處。全部說辭只有短短的125個字,卻說了五層意思,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逼緊,句句動人,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其語言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燭之武退秦師》作品出處
《左傳》亦稱《左氏春秋傳》或《左氏春秋》,儒家經典之一。舊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撰,清代經今文學家認為系西漢劉歆改編,近人認為是戰國初年人據古各國史料編成。多用事實解釋《春秋》,同《公羊傳》、《谷梁傳》用義理解釋有異。《左傳》起自公元前722年(魯隱公元年),終于公元前464年(魯悼公四年),比《春秋》多出17年,其敘事更至于公元前454年(魯悼公十四年)為止。書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優美,記事詳明,為中國古代一部史學和文學名著。該書每與《春秋》合刊,作為《十三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