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原文及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燭之武退秦師》譯文
僖公三十年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從屬于晉的同時又從屬于楚。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對鄭文公說:“國家危險了,假如派燭之武去見秦穆公,秦國的軍隊一定會撤退。”鄭文公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為了。”鄭文公說:“我沒有及早重用您,現在由于情況危急因而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樓放下去,見到秦穆公,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然而越過別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作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乏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么害處。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惠公曾經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這是您所知道的。晉國,怎么會有滿足的時候呢?現在它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向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它到哪里去奪取土地?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還是多多考慮這件事!”秦伯非常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遣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秦伯就回國了。
晉大夫子犯請求出兵攻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如不是秦國國君的力量,就沒有我的今天。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混亂相攻取代聯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離開了鄭國。
燭之武退秦師的退詞類活用
【晉軍函陵】
一般“軍”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駐軍
【越國以鄙遠】
一般“遠”是形容詞,在此活用為名詞:遠地、遠方
【且貳于楚也】
一般“貳”是數詞,在此活用為動詞:從屬二主
【若不闕秦】
一般“闕”是動詞,在此為動詞的使動用法:意為使……削減
【夜縋而出】
一般“縋”是名詞,作動詞謂語“縋”的狀語:“在晚上”、“當晚”
【朝濟而夕設版焉】
一般“濟”“夕”是名詞,在此分別作動詞謂語“濟、“設”的狀語:表時間,“在早上”、“到黃昏”
【燭之武退秦師】
一般“退”是動詞。在此是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退卻
【既東封鄭】
一般“封”是名詞,在此是名詞的使用動用法:使……成為邊界
【闕秦以利晉】
一般“利”是名詞,在此是名詞的使用動用法:使……得利
【唯君圖之】
一般“圖”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計劃,考慮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一般“東”“西”是名詞,在此活用為狀語:在東邊;在西邊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一般“賜”是動詞,在此活用為名詞:恩惠,好處
【共其乏困】
一般“乏困”是形容詞,在此活用為名詞:缺少的東西
燭之武退秦師的作者是誰
《燭之武退秦師》作者是:“左丘明”,這是出自于 先秦 左丘明 所著的《燭之武退秦師》。
燭之武退秦師的啟示
1.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2.凡事不可感情用事,而應理智分析,冷 靜處理。
3.要懂得講話的藝術,學會如何與人交流、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