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賞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賞析
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論點用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較組成。用兩個“不如”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時反映孟子所說的“仁政”。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上是重在前者與后者的比較,強調指出各種客觀及諸多因素在戰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較中立論,給人的印象極其深刻。句式相同,語氣十分肯定,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第二段,論證“天時地利人和”。以設置占天時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為例,比較“天時”于“地利”的重要。“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說明城小而難守;“環而攻之”說明攻城者攻勢強大,占有戰斗的主動權;“而不勝”說明攻方失敗。戰斗會以弱者勝、強者敗告終,作者認為攻防之所以敢大軍壓境,是因為在“天時”上占了優勢,但守方可憑借“地利”進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軍心渙散,必然失敗。這樣令人信服地證明了“天時不如地利”這一論斷的正確性。
第三段,論證“地利不如人和”。以擁有良好的地理條件而終不能守為例,比較“地利”與“人和”的輕重。“城高”、“池深”、“兵革堅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優越的“地利”條件,本可以取得戰爭的最后勝利。但結果卻“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內部不“和”,有好條件也發揮不了作用,反被雖無“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戰勝,這就有力地說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以上三段,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這一觀點。最后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將論點的范圍由戰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其次,“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得道的意思為施行仁政)得人心者,人心歸順,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因而,最后一段絕非多余的閑筆。
文章脈絡清晰,結構嚴謹,氣勢通暢。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寫作特色
(1)文章善于運用設喻的方法。從文章末端看,孟子雖反對戰爭,卻多次提到戰爭。這是為了迎合諸侯們的心理打個比方,以便有機會向諸侯們宣傳自己的“仁政”主張。
(2)文章析理精微,議論恢宏,氣勢奔放,闡明引申層層深入,邏輯性很強;還采用了排比的修辭方法,使文章語氣強烈,具有說服力。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中心論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意思: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創作背景
選自《孟子·公孫丑下》,孟子出身于魯國貴族,他的祖先即是魯國晚期煊赫一時的孟孫。但當孟子出生時,他的家族已趨沒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亂,使他們的家族漸趨門庭式微,被迫從魯遷往鄒。再以后歷事維艱,到孟子幼年時只得“賃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狀況,今已不可考。流傳下來的只知孟子幼年喪父,與母親過活。為了孟子的讀書,孟母曾三次擇鄰而居,一怒斷機。孟子從40歲開始,除了收徒講學之外,開始接觸各國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諸侯國之間,宣傳自己的思想學說和政治主張。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倡“以民為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反對兼并戰爭,他認為戰爭太殘酷,主張以“仁政”統一天下。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孟子說“側隱之心,人皆有之。”他認為善性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本性,也是區別人和動物的一個根本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