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赤壁懷古》原文、譯文及賞析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念奴嬌·赤壁懷古》譯文
大江之水滾滾不斷向東流去,淘盡了那些千古風流的人物。千古英雄人物。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是,三國周瑜破曹軍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聳云天,如雷的驚濤拍擊著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萬堆白雪。雄壯的江山奇麗如圖畫,一時間涌現出多少英雄豪杰。
遙想當年的周瑜春風得意,絕代佳人小喬剛嫁給他,他英姿奮發豪氣滿懷。手搖羽扇頭戴綸巾,從容瀟灑地在說笑閑談之間,就把強敵的戰船燒得灰飛煙滅。我今日神游當年的戰地,可笑我多情善感,過早地生出滿頭白發。人生猶如一場夢,舉起酒杯奠祭這萬古的明月。
《念奴嬌·赤壁懷古》詩詞賞析
這首詞從總的方面來看,氣象磅礴,格調雄渾,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正如《酒邊詞序》所說:“一洗綺羅香澤之態。”通篇大筆揮灑,卻也襯以諧婉之句,英俊將軍與妙齡美人相映生輝,昂奮豪情與感慨超曠的思緒迭相遞轉,做到了莊中含諧,直中有曲。
特別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氣魄和藝術力量塑造了一個英氣勃發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報國、壯懷難酬的感慨,為用詞體表達重大的社會題材,開拓了新的道路,產生了重大影響。
據俞文豹《吹劍錄》記載,當時有人認為此詞須關西大漢手持銅琵琶、鐵綽板進行演唱,雖然他們囿于傳統觀念,對東坡詞新風不免微帶譏消,但也從另一方面說明,這首詞的出現,對于仍然盛行纏綿悱惻之調的北宋詞壇,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念奴嬌·赤壁懷古》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蘇軾謫居黃州時所寫,當時作者四十五歲,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已兩年余。蘇軾由于詩文諷喻新法,為新派官僚羅織論罪而被貶,心中有無盡的憂愁無從述說,于是四處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緒。正巧來到黃州城外的赤壁(鼻)磯,此處壯麗的風景使作者感觸良多,更是讓作者在追憶當年三國時期周瑜無限風光的同時也感嘆時光易逝,因寫下此詞。
《念奴嬌·赤壁懷古》說課稿
一、說教材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單元的第五課《蘇軾詞兩首》中的一首詠史懷古詞,是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貶官在黃州游覽城外赤鼻磯所作。站在滾滾東流水的長江邊,面對雄奇峭拔的赤壁奇景,他想到了古代“風流人物”的功業,想到了老而無成的自己,懷古抒懷,感傷與感奮交織,表達了復雜深刻的人生感受。該詞將寫景、詠史、懷古融為一體,氣勢磅礴,格調雄渾,情感曠達,是豪放詞的代表作;黃州數年是蘇軾思想發生轉折的時期,是他不斷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時期,故本詞也是學生讀懂蘇軾的一個重要窗口。
二、說學情
高二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學感悟能力,能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生動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詞人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而此詞懷古抒情,蘇軾先寫自己消磨壯心殆盡,轉而以曠達之心關注歷史和人生,這對于人生閱歷不足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本課主要針對“知人論事”進行講解,期待學生能夠充分理解蘇軾的'曠達和對于歷史的思考。
三、說教學目標
結合對教材的分析和學情的考慮,設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走近蘇軾,了解作者成就和豪放詞風;掌握鑒賞方法,培養感悟和理解詩歌的能力;能樸素而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2、通過想象還原、關鍵詞品讀、求同探異、知人論世等方法理解詩情。
3、感受詞人豁達的胸襟,引導學生懂得蘇軾“達觀”的真正內涵,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重點為:品味作品語言,領會詩歌意境,理解作者感情。教學難點為理解“人生如夢”的內涵和作者的人生態度。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我采用朗讀法、討論法、談話法。
那么接下來我將著重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四、說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古之文人雅士,每當登高望遠,必有所觸動;每臨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懷。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臨洞庭湖而憂蒼生,歐陽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們心為山動,情為水發,錦文華章噴薄而出,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篇章,由此而形成了中國古代詩詞王國里的一道風景——懷古詩詞。宋代文人蘇東坡來到黃州的赤壁,不禁觸景生情,情難自已,醉書一曲《念奴嬌赤壁懷古》。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詞(板書課題)。
(二)初步感知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加強朗讀習慣的培養,對領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語言,增強文章語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本環節設置以下兩個教學活動:1。老師進行配樂朗誦,要求同學們聽清生字讀音,畫出朗讀停頓。2。大聲朗讀本詞,思考:本詞按照什么順序展開?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聽和讀,在確定朗讀方式的同時,有助于理解本詞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本環節設置為結合蘇軾及其他文學家,理解“小隱隱于野,中隱隱于市,大隱隱于朝”的哲學思想。以期同學們能夠真正理解曠達的人生態度,學習先賢們的身上的閃光點為己用。
(五)小結作業
課堂小結是對本堂課所學知識的鞏固,我會結合學生所習得的內容幫助學生總結本詞豪放的語言風格并有感情地朗讀本詞,引導學生討論豪放詞風的具體體現在哪些地方。
課后作業是教與學的交匯點,是與課堂學習內容的對話。我希望通過作業的布置,強化學生對本課的理解,并能夠實現知識的遷移。基于此,我設計此種作業形式:試比較柳永與蘇軾在意象選擇和語言風格上的差異。推薦閱讀《蘇東坡傳》林語堂。
五、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